身邊很多人,當提起五月天,當他們有演唱會的時候,總是會奮不顧身的要去看,朋友圈裡各種刷屏,有時候是一張貼圖,有時候則是一聲感慨或一句歌詞,簡潔短促,但卻分明吐露著恰好的感傷。而那些貼圖、感慨或歌詞,我再熟悉不過,全都關乎同一個主題,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同一隻樂隊,那就是——五月天。
作為臺灣乃至整個華語樂壇多少年來幾乎無出其右的長青樂團,五月天自出道起,便掀起狂風巨浪。作品質量上乘,虜獲粉絲無數,獎項亦拿到手軟。雖然現場演唱功力常遭質疑與批評,但確是為數不多叫好又叫座的音樂人代表。他們的歌,兼顧了文藝情懷與動人音律,聽一遍就朗朗上口,再一遍就抓心撓肝。尤其是那些看來再通俗不過卻深藏暗湧的歌詞,或酣暢淋漓,或敏感如泣,是多少人描摹不出的關於年少青春最好的詮釋與註解。
擁抱、溫柔、倔強、純真、知足、人生海海、盛夏光年、終結孤單、恆星的恆心、忽然好想妳、離開地球表面、後青春期的詩、生命有一種絕對、我不願讓你一個人、你不是真正的快樂、我心中尚未崩壞的地方……每一首五月天,似乎都包裹著某一個人或某一群人的青春故事,而每一個人也似乎都能在五月天的歌裡,找到自己年少輕狂的深刻縮影。而也不可否認,如果將我們這代人的青春期比作一間劇院,曾參與那段歲月的人事物,按照時間排序依次列隊進場,落座標有他、她或它名字的專屬席位,那麼,無論體量大小、座位多少,其中,必定有五月天的一席。
舉一個最生動的例子,便是那首《志明與春嬌》。一開始,它不過是導演彭浩翔關於愛與成長的私家記憶,後來竟被拍做電影(還一連拍了三部),配合著臺語原曲(現在它終於有了國語版),映射成了一票人感同身受的共同回憶。五月天巡迴演唱會大連站,餘文樂和楊千嬅攜手擔任助唱嘉賓,張志明與餘春嬌帶著整整八年的歷經,就這麼跳出歌詞,走下熒幕,在全場萬人大合唱的笑和眼淚中,變成了真實存在的鮮活的生命。
在那一刻,個性化作共性,個體融成集體。在那一刻,場內每一個女孩都是餘春嬌,每一個男生都叫張志明。在那一刻,那些不盡相同的你的我的他的她的過去,也都不約而同地哼唱成了同一段旋律,它的名字就叫做——「青春」。這麼說來,我似乎從未向人提起,我自己關於五月天的記憶。它與少年愛戀無關,是2004年夏天之前豐沛雨水的春季。那時候,年紀小,總感覺日子很長很長,每天啃書做題的校園生活單純而無害,腦袋裡思考的東西除了無窮無盡的考試習題,無外乎在如今看來幼稚到不行卻在當時重如不能承受之輕、難以名狀的直到我們成熟懂事之後才明白的東西。
敏感,活躍,高興就笑,難過就哭。友情大過天,戀愛重於義。喜形於色,傷春悲秋,不知愁,強說愁。想要一夜長成大人模樣,卻又依依不捨不願告別。攥錢買成堆的卡帶和CD,抱著Walkman或碟機,日日塞著耳塞循環播放,手抄歌詞,孜孜不倦。就在那一年,快將畢業之際,當時相交甚好的一個女孩子送給我一張CD作為離別禮物。我記得,她在歌詞本裡,對照著每一首歌,用稚嫩的字跡寫下我們的友情,那般深刻,那麼用力,以至於多年以後,我還能脫口而出那張專輯裡全部的歌名。那張專輯,就是五月天的《時光機》。而那首同名主打歌,一直排在我最喜歡的歌曲榜單前幾名,跟隨著那些逝去的往昔一直留在我的心底。即便如今,我和那個女生已幾乎沒有了聯繫。
還有一件事,我一直沒說——每當五月天開個唱,朋友邀約同去,我都會果斷回絕,口口聲聲「他們的現場唱得太爛,我才不要去。」然而事實是,我的心裡再明白不過是——我不敢去。因為我怕,在那個人聲鼎沸的場合,當那些熟悉的旋律一一響起,勢必無可避免地重遇青春逝去的面孔,繼而跌撞進往昔如煙的記憶。我怕我難以自持。我怕我會哭。但我還是會繼續聽五月天,就像我偶爾還是會懷念,那些單純美好的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