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30 10:41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俞吉吉 通訊員 陳晶
展覽現場
你聽說過利用馬哈魚皮製成的「魚皮衣」嗎?
五張整羊皮製作的「擦爾瓦」長什麼樣?
彝族白倮(luǒ)男子的三件套穿著時有什麼講究?
3月30日起,中國民族博物館的品牌展「傳統@現代:民族服飾之舊裳新尚」來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這也是該展覽繼繼寧夏銀川、北京、廣西南寧巡展之外的全國第四站。
此次杭州站的展覽從現代哲學和人類學的視角切入,以民族服飾為媒介,意在用民族服飾來探討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展覽分為四個方面,時間:族群歷史與集體記憶、四季與習俗。空間:身體的感知空間、生活空間、宇宙/構想空間。工藝:材料、工具、到成衣。融入江浙特色的漢族服飾、工藝。交錯:傳統與未來、民族與時尚。共展出包括服飾、飾品、工具等38個民族的360餘件展品,地域從我國的東北跨越至西南。
與前三站的巡展不同,「杭州站」將突顯江浙特色,借用了費孝通先生在1990年提出的處理不同文化、民族關係的「箴言」「美美與共」,特別從工藝與審美的對比視角,選取了60多件具有江浙特色的漢族服飾、配飾展示,讓觀眾在同一空間裡,更直觀地感受不同民族的審美,品味不同的民族文化。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館長王英翔表示,展覽延續了為本地觀眾打開文化視野的初衷,拓展我們對民族文化的觀看方式,「北京、杭州,在京杭大運河的北端與南端遙相對望,希望通過此次與中國民族博物館的合作,不僅僅只是舉辦一個『有期限的展覽』,更多地是打開一系列『無邊界的對話』」。
下面,就讓我們走近現場別具一格的民族服飾。
它們飽含特殊含義
與漢族不同,一部分少數民族的歷史上並沒有文字,部族歷史的記載、民族感情的傳承,都是通過服飾上的符號、色彩、紋樣記錄和傳達。
貴州丹寨苗族板絲繡百鳥衣
這件衣服是流傳於貴州丹寨、雷山、榕江、三都等地的百鳥衣。口述創世史詩「苗族古歌」中,『鶺(jī)宇鳥』協助「蝴蝶媽媽」孵化了人類的誕生,於是,鳥被認為是人類的始祖之一,被苗族後人敬仰崇拜。百鳥衣以鳥形圖案與羽毛製成男女華服,在雷山、月亮山地區每十三年舉行一次的祭祖儀式「鼓藏節」中穿著。
臺灣蘭澳·泰雅人·新人男子上衣夾織彩色
該服飾為臺灣少數民族泰雅人男子新郎衣。紅色是泰雅人鍾愛的主色,代表著對力量與未來的敬畏。服飾上的菱形紋則象徵「祖靈之眼」,以求祖先庇佑新生活興旺。
貴州黔東南侗族亮布女式上衣
這套衣服上的紋樣為太陽紋。在侗族人看來,天被太陽所主宰,萬物都依靠著太陽生長。侗族原有擬日形狀的銅鼓,在銅鼓被皮鼓取代之後,銅鼓上的太陽紋則留存在了服飾紋樣中。
如果說獨特紋樣是一部分少數民族的標配,那麼佔據剩下的「半壁江山」的非bling bling的銀飾莫屬。銀飾被認為有趨吉避兇的作用,因此,在許多少數民族服裝中,特別是孩童的衣服和帽飾上,都通過綴以銀飾來保佑孩子平安成長。
雲南金平哈尼族鑲銀童服
它們最具民族特色
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其中,衣被排在了首位。衣服被譽為是最柔軟的雕塑,也是最貼身的建築,它不僅僅起到蔽體禦寒的作用,還是民族文化的載體。
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北方民族為適應高緯度寒冷的氣候,往往選擇皮毛材質,以袍、褲為款式;南方民族則多選擇棉麻材質,採用輕薄的短衣裙裝,以適應潮溼炎熱的氣候。
四川涼山彝族羊皮擦爾瓦(披氈)
這件鬥篷由五張整羊皮製作而成,在彝語中被稱為「擦爾瓦」,就是漢語中「披氈」的意思。它是我國四川和雲南大小涼山一帶彝族的特色服飾,不論春夏秋冬,那兒的男女老幼終年披用擦爾瓦。因山地多變的氣候和日夜較大的溫差,擦爾瓦白天可以用來抵禦風雨,夜晚可作被子使用,一衣多用,性價比很高。
黑龍江同江赫哲族魚皮男服
牛皮、羊皮做成的皮衣比較常見,然而,這件黑龍江赫哲族的特色服裝是用馬哈魚魚皮製成的。赫哲族將若干塊魚皮縱向拼接縫合,近看可以清晰地看到片片魚鱗。馬哈魚屬於黑龍江省的大型珍貴特產魚類,所以以馬哈魚的魚皮製作衣服,充分體現了赫哲族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活特性。
雲南文山彝族蠟染圓領對襟男式上衣
疊穿不是女生的專利,彝族白倮男子成年後要疊穿開襟三層套裝,不光如此,什麼年紀怎麼穿還大有講究。比如,十六歲至二十多歲的彝族白倮男子可同時穿著以上三件套;二十多歲至六十多歲只穿內層兩件;七十歲之後則只穿最內層一件。所以,通過彝族白倮男子的穿著,還能大致推測出他的年齡。
除此之外,在展覽現場,還有耗時一年、由365條裙擺組成的「女裙」,有保留狍頭(屬於鹿科)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加工而成的狍皮帽以及在不同場合穿著、運用特色繡法的少數民族服飾,讓你大飽眼福。
雲南尋甸彝族女服
杭州站的與眾不同
清代寶藍緞鑲彩繡花鳥紋邊飾女襖
明清時期,女襖為漢族婦女的主要便服,多與裙搭配穿著。這種衣服流行時間長、區域廣,穿著沒有限制。刺繡紋樣很多,有花鳥紋、禽獸紋、人物花卉紋等。一般較為寬大,長度至膝下。圓領對襟或大襟都是平直寬袖,大部分帶有挽袖。
明清時期,女襖為漢族婦女的主要便服,多與裙搭配穿著。這種衣服流行時間長、區域廣,穿著沒有限制。刺繡紋樣很多,有花鳥紋、禽獸紋、人物花卉紋等。一般較為寬大,長度至膝下。圓領對襟或大襟都是平直寬袖,大部分帶有挽袖。
清代綠呢地彩繡蝴蝶牡丹馬面裙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6月16日。感興趣的朋友不妨走進展廳體味這股縱貫南北的「最炫民族風」,領略我國少數民族服裝飾品中令人嘖嘖稱奇的經典美學,那些跨越時代的傳奇符碼,以及貫穿古今的禮儀法則。
155391368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