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公號:媽咪OK(id:mami-ok)作者:OK媽
一早,收到一條媽媽的留言,關於「和孩子的親密關係」:
"
OK媽,請教一個問題,平時4歲的女兒,她做的不好的行為,我很少用言語去嚴厲批評,除了危及生命安全的事,可能會嚴厲點。做的不好的事情,都是先說媽媽愛你,抱抱她或者親親她,只是不喜歡你剛才的行為,然後會說為什麼那個行為不好。
但是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我,比如我跟她說少吃零食,她可能會忍不住要吃,但如果看見我,就會緊張得立馬放下。其實我看到都是笑笑,然後說些共情的話!我很疑惑,我沒打她、罵她,為什麼這麼害怕呢?是她對我的親密感不夠嗎?
"
哈,媽媽,如果看過昨天衝上熱搜榜第一位的熱點 「應採兒兒子Jasper和每個鏡頭道歉」,一定不會有這樣的困擾了。大家可以先戳這段熱點視頻看看,懶得看就直接看文字:
大致情況是這樣的,Jasper在節目中借節目組的攝像機拍自製小電影《閃電俠》,但因為應採兒沒買到閃電俠的衣服,他就很生氣,覺得那不完美,於是把錄製的視頻都刪除了。
應採兒知道後,瞪大了眼睛,連聲發問why?!why?!why?! 她不希望他沒有達到自己要的結果,就要全部毀掉,應該增加抗壓力,放輕鬆一點,不要糾結於「買衣服」這件事上。
應採兒的表情很嚴肅,態度也是兇兇的,嚇得Jasper整個人都僵住了。
在媽媽的連環炮責問後,Jasper被外公外婆叫去吃午飯,但他已經無心吃飯。但是在外公給他夾菜時,他還是非常克制有禮貌地說,「謝謝,但我不要」。
終於沒忍住,Jasper獨自跑回了房間哭了,然後他還用對講機聯繫上了節目的導演認錯,說「對不起」。隨即又把頭埋進了被子。
慢慢的,他的情緒緩和了,於是他從床上起來,走到了每個攝像頭前,對鏡頭說對不起,這個舉動看呆了所有人。
這麼短的時間裡整理好情緒,並且進行了自我安撫,還找到了解決方案。
最後Jasper回到了客廳,他站在外公身邊,小心翼翼觀察著應採兒的神情。這是他們親密感不夠嗎?顯然不是的!
如果沒有極強的親密關係,Jasper不會有這樣強大的情緒管理能力。在Jasper犯錯時,應採兒「吹鬍子瞪眼」,在那個瞬間,可能孩子會有點害怕,但是這並不會影響原本建立的非常穩固的信任感基石。
和留言媽媽的娃情況一樣,孩子鎖定媽媽的表情,其實是「在意」。
「和孩子的親密感」一直是我們很在意的點,因為親密感直接決定了孩子成長中的自我、情緒與人際關係。但真正的親密感不是只有「愛和呵護」,也會有規矩和規則。02孩子的自尊感需要被關注這兩年在「充分懂得和理解孩子」的大的教育理念下,我們很在意孩子感受,也時時提醒自己要給孩子留面子,儘量不嚴厲斥責、不大聲吼罵。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在做事之前就給他立好規則,反而越是能讓孩子感知到安全感。這比起我們總是在孩子「犯錯」後安慰孩子要更重要,因為沒有人希望自己總活在「做錯」事的世界裡。相比起做錯事後的被溫柔以待,孩子更需要的是被肯定,因為越多的肯定越能提升自尊感。在這點上,應採兒的教育方式簡直就是教科書式的,具體見《「虎媽」應採兒不只有暴脾氣,這8條育兒法則才真讓人服氣!》,她在教育中的「張弛有度」把握到了精髓。他嚴厲卻不會破壞孩子的自尊感!3歲以後的孩子,會越來越在意自尊感。孩子知道媽媽不願意她吃很多的零食,所以她不選擇在媽媽面前吃,這就是她為了維持自己在媽媽面前的自尊感;同樣的,背地裡吃的時候發現媽媽看到了,會迅速放下,也是因為他不希望在媽媽面前輸掉自尊感。這其實和孩子們會撒謊是一個道理。對於低齡的孩子,說謊不是人格或品德上有問題,而是他們自我保護機制的一種行為,背後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他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可能是因為害怕懲罰、也可能是妒忌或爭寵,但終歸,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不受損。03孩子的欲望需要被留些餘地解決了有關「親密感」的疑惑,媽媽一定還是想解決終極問題,到底怎麼能消除孩子對零食的欲望呢?都說是欲望了,是由人的本性產生的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所以要遏制其實是有難度的。大人要控制欲望都很難,那更別提孩子了,所以在這點上我們要先放低預期,不要想著她從此以後就一點不吃了。不要完全掐死,一點點來,給欲望留點餘地先。大家都知道,OK就是個超愛甜食的小朋友,他很愛餅乾、棒棒糖、蛋卷,也愛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垃圾食品。就連他自己都說,「媽媽,我的腦海裡整天就是吃吃吃」。所以一開始我也會擔心,想著控制他吃零食。直到有一次我改變了對這個事的看法和做法。那還是他讀中班那會兒,有一天他去廁所很久都沒出來,我去喊他,一推門,才發現小傢伙正躲在廁所的角度裡吃巧克力呢
那一刻箇中滋味湧上心頭、既覺得好笑、又覺得心疼,「別人不知道,以為媽媽有多兇
,你這吃點東西還要躲這裡啊,太可憐了。」OK很不好意思的笑著低下了頭。所以越壓制越反彈。我想了蠻久,第二天找OK來了一個明確的約定,「你可以大大方方吃,但是不要吃過量」,我順帶還講了一些他比較在意的點(每個孩子在意的點不一樣,總之要說了能讓孩子聽得進去的點):比如吃多了容易發胖、身體也會出狀況(因為OK一直認為胖不好看、他不喜歡自己變胖、同樣,他也很不願意去醫院)。所以說這些對他是有用的。
「但是啊,有時候嘴饞是真忍不住啊,媽媽小時候也忍不住,所以我們就一起看看怎麼吃,既能解解饞、又不會太多,你自己想想?」
很快,他有了自己的想法,因為感受到了被尊重,也感受到了我對他想吃零食的足夠理解,所以提出的「吃零食的量」也合乎情理。我表示贊同,但是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要求,飯前不能吃,他二話不說、立馬同意了。
當然真正在執行的時候,孩子可能會做不到完全守約,也別太擔心,只要他主觀上有意識地去做就會一點點有變化。偶爾眼見著他要破壞約定了,我不會責備他,而是會提醒,「咱們可是說好的,媽媽信任你,你也信任媽媽,我們一起努力做到,我知道你很不容易的!
」如果他做到了,那我一定是給到及時和積極的反饋的。日積月累,孩子就會對自己的欲望有主動控制的能力!
有時候,老人帶OK出門會破了這個規矩,他們會給他買飲料、零食的。OK心裡也會糾結,一邊自己想著是不是不吃為好,一邊又抵不住誘惑,就會給我電話,媽媽,我剛在超市門口,外婆說給我買一根冰淇淋,我想跟你說一下。這個時候,我不會去怪我媽,你怎麼又給他買零食了。因為我看到了孩子有意識地在努力遵守著約定,而我也會適度開個口子說,「哇,這你都還要跟媽媽先說一聲,吃吧,開心吃點。」不要擔心這會破壞原來你和他的約定,那一刻孩子只會覺得這種感覺好好,他的每一次努力都在被看見,他對自己有了越來越強的掌控力,他也會更願意去遵守那個約定。
時間久了你會發現,他可能已經有了完全的抵禦誘惑的能力,那都源於他自己的內心,而不是靠外力。
現在我不用再操心他吃零食的問題,因為有好幾次,他和老人在外,會拒絕老人的「投食」,他很知道自己如果想吃垃圾食品了,多少是「上限」。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約定好「限流值」,給孩子的欲望留點餘地。而孩子也可以把關注更多地放在遵守約定上,而不是一直在對抗欲望這個點上,不斷消耗與我們的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