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眾多的古建築中,唯有萬裡長城躋身世界七大建築奇蹟之列。它被譽為「天下第一關」的河北山海關,西至有「天下雄關」之稱的甘肅嘉峪關,橫亙河北、北京、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綿延12000餘裡,宛如一條巨龍橫臥在中國的北方土地上,其氣勢之雄偉,工程之艱巨,歷史之悠久,不僅在我國古代建築工程中少有,在世界上也屬罕見。美國第一位登月太空人在天外能用肉眼辨認地球上的人工構造物只有兩項:一是荷蘭的圍海大堤,另一項更為明顯的就是中國的萬裡長城。
修築長城的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各諸侯國之間列強紛爭,戰事不斷,各國為互相防禦,都在自己的國境線上築起城牆。找國最早的長城為公元前656年楚國所建的楚長城,又叫「方城」。它西起湖北省西北部的竹山縣,蜿蜒千裡,翻山跨水,直至河南省南部的泌陽縣。
公元前4世紀前後,秦、趙、燕三國為防禦北方東胡及匈奴族的騷擾,又在自己的北方領土上修築起一道道高大的城牆,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萬裡長城的前身。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後吞併了魏、韓、燕、齊、趙、楚六雄,建立起我國第一個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動用了軍隊、民夫和「囚犯」等數十萬人,用了10年時間,以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為基礎,加以修築、擴充,終於築成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綿延萬裡的秦長城。
自秦始皇以後,幾乎各個朝代都大規模地修築或增建過長城,其中尤以漢代和明代的長城規模最大,漢代長城長達兩萬裡。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明長城,則在建築工程技術和防禦設備方面都發展到了最高階段。
明朝是長城修築史上最後一個朝代,至清朝康熙年間決定不再修築長城。康熙認為,歷代修長城,工程浩大,耗盡人力物力,仍未能保住天下。因此,他改變了統治策略,採取了所謂的懷柔政策,利用宗教信仰,大肆修建避署山莊和規模巨大的喇嘛廟宇,以拉攏蒙藏各族的上層王公貴族,用思想統治的辦法代替浩大的長城工程。
長城行經的地理情況千變萬化,高山峻岭、大河深谷、沙淇草原、戈壁灘石都有長城穿越。我國古代勞動工匠和軍事家們,發揮了高度的聰明才智,創造了一條利用自然地形,在險要處修築城牆、關隘和烽燧、煙墩、城堡等建築物的寶貴經驗。在施工方法上,除運用原始的人工搬運外,還會運用簡單的機具運輸。長城上的一磚一瓦、一土一石都是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萬裡尋夫,哭倒長城的「孟姜女的傳說」,就是這一歷史的佐證。
相傳秦始皇當政時,徵集了大量民工修建長城,孟姜女的丈夫萬喜良在婚後第三天就被索綁而去,此後一直杳無音信。孟姜女萬分悲傷,帶著給丈夫禦寒的冬衣踏上了尋夫的路途:一路上,她歷盡磨難.來到了長城腳下,逢人便問,終於得知自己丈夫數月前累死的噩耗。這一消息猶如晴夭霹靂.孟姜女立時暈了過去,繼而她守在城下連日痛哭,哭聲竟使得山搖地動,只聽一聲巨響,長城崩塌了40裡,露出累累白骨,孟姜女懷恨投海自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善良婦女,特在山海關東面修建了孟姜女廟。
萬裡長城,城牆高4.5至12米,最寬處達10米。每隔數百米即設有一座兩層的城堡,城牆頂上都築有垛口、瞭望洞、射眼等防禦設施,每隔半裡還有一個凸出牆外的臺子。在離城牆不遠的高地上,還設有烽火臺,以點燃狼煙傳遞消息。長城沿線,還建有許多關城隘口,最著名的關城有山海關、嘉峪關、平型關、雁門關、居庸關、白虎關、娘子關、紫荊關等,若把各朝修築過的長城相加,總長度超過10萬華裡,工程量是極其驚人的。難怪一外國旅遊者登臨長城後感嘆道:「建造了萬裡長城的民族,是沒有任何困難不能克服的」。值得一提的是,它已被列入「世界遺產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