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善意騙局
『爸媽幫你把紅包存起來』
「乖,爸媽先幫你把壓歲錢存起來!」很多人小時候在過年時都聽過這句話,昨天有網友「幡然醒悟」發微博調侃:「這簡直就是『史上最大騙局』!何時見爸媽把壓歲錢還給你?」眾網友不禁拍起腦袋,「哎呀,被騙了這麼多年啊,哪天跟老爸老媽算算總帳。」
連日來,記者在長沙街頭、住宅小區及圖書館等地隨機採訪了部分中小學生及家長,發現受訪孩子的人均壓歲錢高達3600元。面對這筆財富,孩子們的煩惱是如何爭取到壓歲錢的支配權,而如何教孩子花好這筆錢則是家長最大的煩惱。
孩子 不能全部上交要分成
在稻田中學讀初一的小漢大年初一給爺爺奶奶拜完年後,小手一攤:「快給壓歲錢哈。」兩位老人笑呵呵地遞上1000元的大紅包。令小漢父母沒想到的是,兒子數完錢後嚴肅地表示,「今年的壓歲錢不能全部上交,要分成。」理由很簡單,「小時候爸媽說把錢存起來,也沒見存起來的壓歲錢在哪,同學們都說這是騙人的。壓歲錢是長輩給我的,而且拜年要說好多拜年的好話,至少要給我份辛苦錢。」
調查中,80%的中學生表示自己應該擁有自由支配壓歲錢的權力,而小學生的願望則沒有這麼強烈。除像小漢這樣要求分成的,還有中學生表示會和爸媽記帳自己的收入,甚至直接將紅包塞進自己口袋。
家長 壓歲錢還不是我的錢
孩子們把壓歲錢當成自己的錢,這可讓許多家長有口難言。「人情是把鋸,你來我又去,壓歲錢也一樣。可這道理孩子小一時半會兒也說不明白,他只會算自己拿到了多少錢,不會算我們送出去多少錢。」李女士的孩子讀小學四年級,談到該不該給孩子壓歲錢時一臉無奈。
更多的家長則表示,真要和孩子算帳的話,孩子平日的零花錢、學雜費以及買衣服、玩具的費用算起來,壓歲錢花光都不夠。而且把壓歲錢存起來也並非騙人,很多家長都為孩子準備了「教育基金」,供孩子以後讀書升造,只不過存多少、怎麼存、以誰的名義存並沒和孩子講明白,覺得沒這個必要。
煩心 孩子亂花錢急壞爸媽
提到給孩子壓歲錢的事,兒子已讀高二的鄭先生心煩不已。鄭先生家境富裕,壓歲錢從高一開始就全部交給孩子自己打理。但頭一年,孩子就給家長上了一課——7天時間花了1800元左右。更讓鄭先生生氣的是,追問孩子錢怎麼花的時候,孩子居然有一半以上的花費想不起用途,出手如此闊綽令白手起家的他十分心痛。
同樣的情況也反映在此次街頭調查中。大多數的中小學生都表示將壓歲錢花在了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上。80%的孩子認為家長給的壓歲錢越多越好;18%的學生認為壓歲錢多少無所謂;還有2%的學生覺得反正壓歲錢是親戚間給來給去,有沒有無所謂。對此,不少家長也很擔心:「現在商家變著法地從孩子口袋裡掏錢。而且家裡就這麼一個寶貝,孩子來錢容易,自然不懂得節儉。」
專家 用好壓歲錢開發孩子財商
善長家庭治療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石鵬對一聲不吭拿走孩子壓歲錢的作法投了反對票。已經是兩個孩子父親的石鵬表示,如果擔心孩子亂花錢,不妨開設家庭帳簿。每年春節後和孩子一起將收到的壓歲錢算一算,然後存起來,並明確管理權歸家長,使用權歸孩子。孩子如果想要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或文具,需向家長報批。「前不久我們與孩子出遊時,老大不小心將相機弄丟了。後來他自己提出從自己的帳戶裡拿出500元進行賠償。」石鵬表示這樣的記帳制度在他們家已實施幾年,效果不錯。
給壓歲錢本是舊俗,但家長如能引導孩子正確對待,藉機教孩子學習理財,舊俗就有了新意。相反,如任由孩子揮霍,壓歲錢越多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就越大。
小貼士
孩子理財分三個階段
北京銀行理財顧問龍莎指出,孩子理財意識的培養可以分成三個年齡段。
學齡前的孩子
學齡前的孩子,主要是讓其學習有關金錢的概念,此時孩子還不具備理財的能力,因此錢需要家長代為管理。
7至12歲的孩子
對理財開始形成自己的概念。這個時候家長可以以存壓歲錢的名義在銀行替孩子開個活期儲蓄帳戶,金額不宜過多,交由孩子自己去支配。
13至18歲的孩子
孩子對理財基本有比較成熟的認識。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元化地運用手頭的資金,通過節約零花錢、替父母做家務賺錢等方式積蓄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如暑假旅遊的飛機票、購買數碼產品等。(記者 饒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