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世博園,幾乎每一棟建築都新穎別致,展現著建築設計師的奇思妙想。在這些充滿創意的建築中,眾多並不起眼的建築材料也在發揮著新的作用:牆面能夠吸收太陽能為建築提供電力;玻璃可以有效阻擋紫外線照射;道路上的地磚擁有特別的滲水功能……
如今,建築已經不僅是建築設計的具體表現,還成為展示先進理念和科技創新的綜合平臺。節能、低碳、綠色、環保建築材料的應用,最為直觀地表現了高新科技和最新創意,成為上海世博會的一大亮點。
(一)
站在義大利館的樓梯間,間隔著樓梯和水泥牆的白色塑料膜上,光影有著明顯的明暗對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塑料膜暗影部分背後的牆面是普通水泥,而柔和光亮部分的背後,就是此次義大利館首次展示的新型建築材料———透明水泥。」
水泥如何變得透明?仔細觀察由透明水泥製成的牆面,清楚地看到牆面上有一條條可見的樹脂材料。據介紹,透明水泥得益於義大利水泥集團開發的一項創新技術,它能生產一種結合了允許光線透過的塑性樹脂基的新型幹拌混凝土產品。由於具有透光的能力,白天外面的光線會穿過透明水泥照進場館,使節約建築物內部照明用電能成為可能。
被人們稱為「冰壺」的芬蘭館也展示了在建築材料方面的創新技術,利用注塑方法製成的25000片大理石白色鱗片狀牆面板覆蓋在場館的外部,好似一個個「冰片」。其實,「冰片」就是一種全新的建築材料,名叫UPM ProFi木塑複合板,它是用標籤紙的邊角餘料製成的。來自芬蘭的工作人員羅漢娜頗為自豪地對記者說,「這種材料表面堅硬耐磨,水分含量低,自重輕,不褪色,移動和拆卸也很方便,而且全部材料都可以被回收。」據芬蘭館工程總監雷耀寧介紹,這種環保材料在芬蘭的很多地方都被用於戶外的地面。
在上海世博園中,很多建築材料並非單純用於建築,他們同時還可以為建築物提供清潔能源。日本館帶有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超輕 「膜結構」不僅能利用太陽能發電,還能強化冷暖空氣的流通,減少空調能耗,讓整個建築物如同生命體一樣會「呼吸」。在「滬上·生態家」,每一個陽臺的玻璃護欄中都有一片薄薄的太陽能板,能夠吸收能源的太陽能板本身就成了建築材料。「滬上·生態家」運營主管陶芳芳對記者說,「將清潔能源和大樓的外觀一體化已經成為未來建築的一種趨勢,生態家中所有的照明電力都是由太陽能板提供的。」
(二)
建築材料是傳統的,但建築手段卻是先進的。在新材料吸引人們眼球的同時,西班牙館、印度尼西亞館、挪威館、加拿大館、巴西館等諸多以木、竹、藤等傳統材料建成的場館也在提醒著人們,傳統材料在未來城市建築中依然會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溫哥華案例館,展館本身就展示了現代木結構建築技術在城市建設中的運用,為如何運用木結構建築提供了新的思路。「現代木結構建築對空氣汙染更少,生產過程能少消耗三分之一的水,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築。溫哥華案例館就是採用了現代工程膠合木結構技術建造的。」在溫哥華案例館工作的陶亮對記者介紹,「現代工程膠合木結構技術就是用膠粘方法將木料或木料與膠合板拼接成尺寸與形狀符合要求,且具有整體木材效能的構件和結構。其特點就是保溫好,防火性能卓越、抗震性能好、設計靈活且適合工廠化生產。這種技術使人們能夠有效利用木材資源,被世界越來越多的地方運用。」
西班牙館被人們稱為「籃子」,因為其外牆材料選用的就是藤條編製成的藤板。8524個藤板顏色各異,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藤板被鋼絲斜向固定,像魚鱗一樣排列,既牢固又美觀。據西班牙館有關人員介紹,作為建築材料,藤條在防溼、防火方面都有獨到的作用,而且陽光透過藤條的縫隙灑在展館內部,也大大降低了建築物的照明能耗。
(三)
新材料的開發和新技術的實踐推動著建築的節能環保,但是低碳、環保的新理念同樣能夠創造出「綠色」的建築。在世博園,建築材料上的科技和工藝早已不是單純的建築手段,而是承載了更加新穎、更加寬廣、更加深厚的環保理念。
在「滬上·生態家」,一個特殊的展示牆壁吸引了遊客的注意,牆上展示的不同顏色的磚就是這座建築所用的材料。據介紹,紅色的磚塊叫長江淤泥空心磚,是利用河道中的淤泥燒成內有小孔的紅磚,保溫並且透氣;灰白色的叫粉煤灰加氣砌塊,是將電廠裡產生的廢料回收再利用製成的;深灰色的是再生骨料混凝土砌塊,是將拆遷後的廢舊石塊打碎做成的建築材料,既能有效利用城市垃圾,又能做成房間中不承重的隔斷。除此之外,整個建築還使用了綠色混凝土,由礦渣粉、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再生骨料代替碎石,而在天井自下而上延伸的白色鋼籠則是由廢舊鋼鐵製成。
如今,節能、降耗、綠色、健康,已成為人們對未來建築的追求,建築能耗降低,將對全社會節能減排起到重要作用。新材料、新科技、新理念,為未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