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把中國學生給虐了一遍又一遍。即使畢業了或不上學了的,想起被英語給折磨的痛苦,還是耿耿於懷。
在被英語狂虐的時候,痛苦的學生們總會冒出一個疑問,我是中國人為什麼要學英語?已經不再上學的或畢業的人,看到別人討論英語的時候,也會冒出一個疑問,我是中國人為什麼要學英語,我痛苦地學習了幾年,也沒有用到過,沒有啥用啊。
從大的角度講,學英語是國家教育方針。這個方針是落實到各個年齡階段的教育中去的。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學英語了,初中要學,高中要學,大學也要學。這個方針也是體現在各種考試中,中考、高考、四六級、碩士入學考試、博士入學考試,甚至是職稱考試,都需要考英語。
從上面這個角度看,學英語是必須的,你如果不學或學不好,可能畢不了業,各種考試通過不了。
首先從國家的角度看,為什麼要下這麼大的力氣推進英語教育呢?這也是很多人疑惑的地方,有的所謂專家也跟著憤青起鬨,稱英語教育斷送了中國孩子的前程,讓孩子們苦不堪言,應該鬆綁了。
殊不知,國家也有國家的苦心和難處。自從清朝閉關鎖國以來,中國日益落後。積弱積貧的苦難,給國人上了一課,我們付出了慘重代價,深知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
待至改革開放,除了自力更生,還要引進來,走出去,要放開眼光,多向先進國家學習。要學現代科技,要學先進管理制度,要學創新發展思維。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要學習先進科技等就要先學習英語。此時,英語教育也被提到了重要地位。
還是有人想不通,要向先進國家學習,也不必全民都進行英語教育吧?也就是現在大家不太理解的全民英語教育。讓願意學的,需要學的,去學不就好了?最好是把英語從各類考試中剔除。
首先,我們目前進行的並不是全民英語教育。目前的英語教育不過是基礎教育,會隨著教育層級的提高而篩選,最後實現讓需要學的、願意學的去進行專業學習的目的。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教育的基礎,想篩選也不好篩選--綠葉不夠多啊。
其次,我們需要大量的熟知英語的非英語專業人才。英語專業的人,數量上畢竟是少數,頂尖英語專業的人更是少數。外貿、教育、工程、技術、科研、計算機等等都需要熟悉英語而又不是英語專業的人。這麼多的前沿行業,更需要廣泛的民眾教育基礎。
再次,基礎教育中的英語水平,也就達到基本掃盲的作用,要求並不高。即使國家高度重視英語教育,但也是普及教育,讓國民不至於是英語文盲,連個車牌上的字母都不認識。從詞彙量上講,我們碩士入學考試要求的詞彙量,也就達到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5-6歲孩子的水平,當然可能多了一些抽象的詞彙。更不用說小學的英語水平,初中、高中的英語水平了。真正的英語水平,是他們在考試之外提升的,並且是和專業結合的提升。
最後,我們國家還沒有強大到讓世界都使用漢語的地步,我們還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國家還需要更多的複合型人才,特別是英語水平高的專業型複合型人才。所以,大規模的英語基礎教育還得搞,以便從中選取水平高的人來為國家,為民族復興做貢獻。
不從國家的層面講,從小的方面來講,為什麼要學習英語呢?
首先,對個人來講,英語確實是有用的,特別是你要成為高層次人才,要更大程度地體現自己的價值,要更多地掙錢,你必須得學並且得學好英語。
其次,不想也成不了高層次人才,日常生活中也用不到,為什麼還要學英語?這個上面已經講了,你就說是被篩下來的那些,你學那點英語也就夠認識個車牌號,也別提學過英語之類的話了,不至於成為英語文盲,也是有好處的。
最後,學的英語從來沒有用過,更覺得沒用了。這是普遍現象,大部分國人的英語都沒有用武之地,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你處於普通人的層級,包括我也是,無處可用,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另一個是,就是有用武之地,你會發現在學校學的那點英語,是用不起來的,本身就沒有用,想用起來,還得加大學習力度。
最最後,國家需要富強,也給大家打開一扇看世界的窗戶,給普通人一個上升的機會和通道,你卻埋怨學習英語的痛苦,選擇被篩選下去,選擇走向搬磚的道路,這怨不得國家和別人吧。
等我們都不需要學英語的時候,也就是中華崛起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