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創始人為理科狀元、中科大高材生,亞洲人工智慧的翹楚、被MIT評為全球最聰明的公司之一。它不是人們熟知的BAT的一員,也沒有列席到TMD,卻是中國最受人矚目的高科技公司之一。
它創立快有20年的歷史,業內人士卻還將其視為一個新生兒,將改變人們未來生活方式的希望寄托在它身上,當地政府也為它降稅又「送」地,唯恐其遠走高飛。
它是誰?想必你們也猜到了。它就是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命名的人工智慧公司——科大訊飛。
在炫目的明星光環下,尤其是最近成為了2020年冬奧會語音轉換與翻譯的獨家供應商後,科大訊飛肉眼可見的煩惱並未解除。
科大訊飛自創立以來,深耕智能語音、語言技術等尖端人工智慧領域,逐漸積累了在語音合成、語音識別、口語評測、自然語言處理等多項技術上領先優勢。不過,與大多數人工智慧一樣,科大訊飛仍然沒能擺脫「技術強,盈利難」的困境,政府訂單與政府補貼對其淨利潤的貢獻依然位居首位。
來源:攝圖網
在確立了「平臺+賽道」的戰略引導下,科大訊飛緊跟教育信息化的風口,取得了智慧教育市場的領先地位。在智能硬體方面,公司也取得了不錯的增長,不過,公司似乎沒有2C市場的基因,智能硬體對公司的營收貢獻僅超一成。
科大訊飛從2008年上市的32億市值以來,市值曾一度(2017年11月份)突破千億。目前(2019年9月23日)743億元,市值翻了23倍,不過相較公司較弱的盈利能力,被指市值虛高的呼聲很大。
1999年成立的科大訊飛,坐落在中科大所在的安徽省合肥市。在當時網際網路正入場中國內地,人們對人工智慧還毫無概念時,科大訊飛一頭鑽進了對智能語音、語言技術等尖端技術的研究。這一研究就持續了十多年,當人們以為它要率先實現中國人對諾貝爾獎零的突破時,他卻上市了!2008年5月,成立已有9年的科大訊飛在創始人劉慶峰等人的帶領下登陸深交所,上市之初市值為32億元。
科大訊飛一開始在技術上就確立了「頂天立地」的策略。在科大訊飛的大樓裡,刻著這麼一句話「燃燒最亮的火把,要麼率先燎原,要麼最先熄滅」。科大訊飛的這根率先燃燒的「火把」就是基礎語音識別技術。
經過20年的發展,科大已順利完成來從底層的語音產品,到嵌入式多功能語音技術,再到人工智慧重要細分領域的語音識別、合成、語義理解等人工智慧核心技術的階段性迭代。
數據顯示,目前科大訊飛在國內語音市場中佔有70%以上的份額,名列第一;在全球智能語音市場中佔有率為4.5%,位居第五。科大訊飛的圖像識別技術同樣處於領先地位,資料顯示,科大訊飛圖像識別技術在醫療、自動駕駛、智慧課堂等領域已進入實際應用並表現優異。
不過在技術領先的背景下,卻難掩公司盈利難的尷尬。財報顯示,公司過去三年科大訊飛的營收分別為33.20億元、54.45億元和79.17億元,同比增速分別達到32.78%、63.97%、45.41%。近3年來科大訊飛的淨利潤分別為4.84億元、4.35億元和5.42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3.90%、-10.27%和24.71%。
尺度製圖
不過從歷年財報中已經可以看到,科大訊飛利潤中包含大量的政府補貼。根據財報數據,2019 年上半年,科大訊飛獲得政府補助約 1.16 億元,佔公司淨利潤比例達 61.37%。2018 年,科大訊飛共獲得政府補助總額 2.85 億元,佔到了淨利潤的 52.58%。騰訊科技曾報導,其該年前半年的 1.3 億元利潤中,有 1.1 億來自補貼和投資收益,公司只創造了 2000 萬利潤。再往前追溯到 2016 年、2017 年,科大訊飛分別獲得政府補助 1.28 億元、0.77 億元。
政府補貼在公司的淨利潤中一直較大比重,如果扣除掉政府補貼,科大訊飛每年的淨利潤僅有幾千萬,而在每年營收增速飛速的情況下,淨利潤增長一直沒有較大的突破。作為亞太地區最大的智能語音與人工智慧上市公司,如此盈利能力多少有些令人難堪。
科大訊飛堅持「To B-To C」的雙輪驅動戰略,在智慧教育、醫療、政法、智慧城市形成了成熟的AI落地應用和領先的市佔率。科大訊飛2019年中報中顯示,公司上半年B端業務實現了營收26.5億元,佔總營收的比重近63%。科大訊飛中報顯示,上半年科大訊飛 To C 業務營收 15.76 億,同比增長 45.45%;To C 業務在整體營收中佔比 37.28%,科大訊飛的C端業務始於2017年,2018年,To C業務在整體營收中佔比達31.80%。這次,C端業務佔比再次攀升到37.28%,表明科大訊飛的消費者業務轉型明顯。
熟悉科大訊飛的人都知道,科大訊飛的優勢主要集中在B端。科大訊飛近些年來通過在B端多個垂直業務上的布局,實現算法-產品-數據的閉環迭代,積累了垂直領域的數據護城河。
不過在B端業務見頂,尤其過度依賴政府、事業單位的訂單給公司帶來發展的隱患,公司自2017年開始轉型To C業務。2019年科大訊飛中報提到,公司營收增長收益消費者業務的強勁增長,尤其是來自智能硬體的貢獻較大。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科大訊飛以翻譯機為代表的智能硬體營收 4.9億元,同比增長 47.80%。而且憑藉自己在智能語音技術上20年的積澱,訊飛智能硬體毛利也頗高。2018年財報顯示,硬體方面的毛利率已經超過了40%,高於同行平均水平。
來源:訊飛翻譯機
目前科大訊飛的智能硬體產品包括訊飛翻譯機、訊飛智能辦公本、錄音筆、聽見M1、學習機、轉寫機、訊飛錄音筆、訊飛智能辦公本、學習機等一系列「AI+辦公」的產品家族。
不過,其智能硬體的營收主要集中在翻譯機、錄音筆等小眾設備的貢獻上,其他不同類型的智能硬體,包括機器人、學習機、兒童電話手錶甚至智能語音滑鼠市場表現平淡。
對於科大訊飛的智能硬體業務,業內有兩種質疑聲音,其一,科大訊飛的智能硬體產品相對而言適合專業人士,比如翻譯員、速記員、記者等,導致其消費人群比較小眾。其二,科大訊飛是一家注重技術應用的技術公司,它是否具有To C的基因?尤其是在已經適應了蘋果、小米等注重高顏值設計、人性化交互的硬體產品的市場教育後,科大訊飛的智能硬體能討人喜歡嗎?
目前看來,科大訊飛的智能硬體營收佔比僅超一成,仍處於稚嫩的摸索階段,To C端的轉型仍需要時日。
AI是科大訊飛現在的門面,但也是BAT等巨頭未來最重要的布局。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語音識別的門檻越來越低,與那些後進場的巨頭相比,科大訊飛的優勢也在逐漸喪失。更關鍵的是,AI的核心是算法和大數據的積累,這兩點的「厚積」明顯要高於技術的微創新。龐大的用戶基數和應用場景是產業數據整合的重要資源,而在這兩方面BAT顯然領先太多。
以語音開放平臺為例,最近幾年,BAT 等公司紛紛建立了自己的語音開放平臺,2017 年,百度發布了 DuerOS 開放平臺,騰訊推出了智能語音平臺騰訊雲小微,阿里 AI Labs 有自己的 AliGenie 開放平臺,AI 獨角獸思必馳推出了 DUI 全鏈路智能對話開放平臺等。在智能家居(音箱)、智能車載產品等搭載的語音技術解決方案上,思必馳、雲知聲、搜狗均是科大訊飛的強勁對手。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以前科大訊飛還在為搜狗提供技術支持,但之後搜狗選擇了自起爐灶。原因很簡單,在AI這個賽道上,巨頭從來都不希望受到任何的制約和束縛。
來源:攝圖網
目前而言,BAT的AI布局更多的是圍繞著自己的業務場景來做。科大訊飛基本是全面轉向AI了,將應用,平臺、開發一起做了。但是科大訊飛真正想做的是資源整合,可它本身沒有資源,在面臨網際網路巨頭攜帶著巨量數據進攻時,科大訊飛的語音開放平臺並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有分析人士稱,科大訊飛在C端並沒有摸索出有效的商業的模式,僅靠B端與C端的業務難以撐得起如今194的是市盈率(動態),市值有虛高的嫌疑。
科大訊飛無疑是一家科技感十足的高科技公司,尤其是在智能語音識別領域建立了強勁的技術護城河,它同時是一家涉及B/C兩端業務的人工智慧公司。不過其對政府訂單,政府補貼的高度依賴,隨著網際網路巨頭在智能語音技術上的追趕,科大訊飛的技術優勢能否撐得起如今的高市值,還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