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 ·海報新聞馮善鵬 見習記者李欣 陳麗羽 通訊員劉元濤 臨沂報導
12月20日,由臨沂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管理局主辦,市中醫醫院承辦的臨沂市第四屆中醫藥文化節盛大開幕。本屆文化節的主題是「品味中醫魅力、享受健康生活」,文化節期間,將舉辦系列中醫藥活動,旨在弘揚中醫藥文化,提高公眾中醫養生保健素養,促進全市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
開幕式
上午,臨沂市第四屆中醫藥文化節開幕暨臨沂市中醫醫院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開業儀式在北城新區齊魯園廣場舉行。
山東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徐傑,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周鵬,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中國醫史博物館副館長張雪亮,臨沂市政府副市長劉賢軍,臨沂市醫療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洪嶺,臨沂市衛生健康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市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市計生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林紅,臨沂市中醫醫院黨委書記張志剛,臨沂市中醫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麗君出席開幕式。市直有關部門、蘭山區政府和部分醫藥企業負責人,市衛生健康委有關科室和委屬單位負責人,市直各醫療機構、各縣區衛健局和縣中醫院負責人和中醫藥工作者代表共300餘人參加會議。開幕式由臨沂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市中醫藥管理局局長趙西平主持。
開幕式現場,臨沂市政府副市長劉賢軍說,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意義重大。希望通過中醫藥文化節,讓更多的市民了解中醫藥學,體驗中醫文化。
臨沂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市中醫藥管理局局長趙西平說,國家在《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將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中醫藥事業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他要求,市中醫醫院作為全市中醫醫院的龍頭,要發揮好帶動作用,進一步加強重點專科建設,加快推進高鐵院區建設,打造中醫藥文化品牌,探索一條適合臨沂實際的「治未病」發展道路。臨沂市中醫醫院黨委書記張志剛在發言中介紹了活動籌備、臨沂市醫養健康產業研究院和市中醫醫院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的有關情況。他表示,臨沂市中醫醫院將藉助全市中醫藥文化節的東風,進一步搶抓中醫藥發展的機遇,爭創全省中醫區域醫療中心和齊魯中醫藥優勢專科集群,爭做全市傳播中醫藥文化的排頭兵。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和國醫大師張大寧分別發來視頻賀詞。
開幕式上還舉行了臨沂市醫養健康產業研究院揭牌、臨沂市第四屆中醫藥文化節開幕和臨沂市中醫醫院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開業啟動儀式。
臨沂市中醫醫院高鐵院區奠基 醫院發展建設翻開嶄新一頁
8時27分,臨沂市中醫醫院高鐵院區在臨沂市高鐵片區舉行奠基儀式舉行。
山東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徐傑,臨沂市政府副市長劉賢軍,臨沂市政府原副市長、市高鐵片區開發建設協調推進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馬崑,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周鵬,臨沂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市中醫藥管理局局長趙西平,臨沂市醫療保障局局長張洪嶺,臨沂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書記、副主任,市中醫藥管理局專職副局長,市計劃生育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林紅,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劉輝,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吳清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張文厚,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副局長陳磊,市高鐵片區開發建設協調推進辦公室副主任時光曉,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生態環境監控中心主任李立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翁升民,市財政局四級調研員劉建偉,蘭山區人民政府副區長田宗春,柳青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孫瑋,天元集團總裁趙紀峰,臨沂市中醫醫院領導班子等出席奠基儀式。參加奠基儀式的還有臨沂市中醫醫院、施工、監理等單位代表共計200餘人。儀式由臨沂市中醫醫院院長張麗君主持。
市中醫醫院黨委書記張志剛介紹了醫院基本情況和高鐵院區的建設規劃和功能布局。他表示,高鐵院區的建設,對醫院進一步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提升服務水平,改善群眾就醫條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醫院將以高鐵院區建設為抓手,不斷提升學科和內涵建設水平,積極爭創省級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和齊魯中醫優勢專科集群。
項目建設單位、天元集團總裁趙紀峰說,天元集團將堅持高標準施工,嚴要求管理,圓滿完成建設任務,按期高效向臨沂市中醫醫院、臨沂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據悉,臨沂市中醫醫院高鐵院區位於臨沂市高鐵片區,西靠孝河,東至溫涼河路,南至規劃茶山一路,北至規劃茶山二路。總用地面積約218.71畝,淨佔地面積132.71畝,建築面積29.98萬平方米,設置床位1450張,預算總投資約20億元。建成後將依託高鐵快速優勢,牽頭搭建全市名中醫合作交流共享平臺,嫁接北京、上海等地的優質醫療資源和優秀專家團隊,引進頂尖、前沿技術,推動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和全市中醫醫療技術服務能力的全面提升。
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開業
臨沂市中醫醫院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於全市第四屆文化節開幕之際正式開業。
該中心位於北城新區齊魯園廣場公館樓,總面積3960平方米,設有健康狀態信息採集與辨識評估區、健康幹預區、健康諮詢與指導區、健康宣教區、健康體檢區等功能區域,是將中醫治未病和健康管理相結合的公立健康管理機構。中心秉持中醫治未病的理念核心,充分發揮「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的特色優勢,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養生保健服務優勢,融合現代醫學健康管理理念與方法,提供健康狀態評估、體質辨識、健康諮詢與指導、幹預調理、隨訪管理等服務,構建中醫藥特色與現代醫學技術有機結合的全方位健康管理格局,打造集健康體檢、健康幹預、健康管理為一體的一站式管家級中醫健康保健新模式。
開幕式前,各位參會領導和醫界同仁參觀了市中醫醫院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中心鮮明的中醫特色、優雅舒適的環境,濃鬱的中醫文化氛圍,受到大家的一致讚許。
臨沂市中醫醫院第七屆膏方文化節 冬至時節隆重開幕
弘揚中醫藥文化,讓中醫藥養生為群眾健康保駕護航。為更好地發揮中醫「治未病」作用,讓廣大市民了解和利用膏方增進健康,在臨沂市第四屆中醫藥文化節舉辦之際,12月20日,臨沂市中醫醫院第七屆膏方文化節隆重開幕。
市中醫醫院自2014年起每年舉辦膏方文化節,今年已是第七屆。今年的膏方文化節作為臨沂市第四屆中醫藥文化節的系列活動,在位於總院、北城醫院和位於北城新區齊魯園廣場的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同步進行。
膏方文化作為中醫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預防為主的「治未病」醫學思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根據中醫理論,冬季是一年四季中進補的最好季節,而冬令進補,以膏方為佳。近年來,人們對健康的追求越來越高,尤其是中醫藥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抗疫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讓人們對於中醫藥的認可度進一步提高,中醫藥正在以其能夠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的獨特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群眾的認可和歡迎。
越來越多的市民選用膏方進行冬季進補養生,順應了「冬季進補、來年打虎」的中醫養生保健理念。今年的膏方文化節開幕正值冬至時節,在冬令氣候最寒冷的時節進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活動當天,市中醫醫院特別邀請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安徽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等知名膏方專家和本院的省、市名中醫團隊共同坐診,現場為市民把脈問診,進行全面的診察與辨治,根據市民不同的體質特點和不同症狀、體徵組方,開具個性化滋補膏方,做到「一人一方,量身定做」,並且採取了免專家掛號費、膏方輔料費和加工費等惠民措施,受到市民的熱烈歡迎。
市中醫醫院門診大廳設置了中醫藥養生知識和膏方知識宣傳欄、醫院自製劑展示,配方顆粒膏方、阿膠補血養生糕現場製作觀摩、品嘗等一系列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觀體驗。現場活動中醫藥氛圍濃厚,在提高防病保健意識的同時,讓廣大市民更深層次地了解中醫藥、認識中醫藥、感受到中醫藥在養生保健和防病治病中的獨特魅力。
中醫養生講座
第四屆中醫藥文化節開幕儀式後,中國中醫科學院張雪亮教授作了題為《養生做好8件事》的專題講座。張雪亮教授從事中醫養生理論相關研究多年,對中醫養生理論和實踐有獨到的見解。講座中,他提出養生必須要做的搞好關係、理順臟腑、難得糊塗、私人訂製、學會加減、培養情趣、克服困難、常年堅持、重在有度八件事,詳細闡述了養生的原理、以及不同體質疾病人群的養生保健方法。講座內容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讓大家在學習中醫養生知識同時,對中醫藥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中醫藥文化節現場活動
在齊魯園廣場的臨沂市第四屆中醫藥文化節現場活動區,舉辦了豐富多彩的中醫藥文化活動,吸引了大量市民參觀體驗,讓市民近距離地感受中醫藥的神奇魅力和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醫藥展示區開展了沂蒙道地藥材標本展示、醫院中藥特色製劑展示、中藥健康產品展示,中藥炮製、中藥膏方現場製作,還有中醫藥膳和保健茶飲展示品嘗、中醫藥健康知識、中醫藥養生知識、中醫藥文化猜謎等互動活動。市中醫醫院組織了10餘名省級、市級名中醫和一線中醫專家,涵蓋中醫內科、婦科、兒科、骨傷、推拿、康復等多個專業,現場市民爭先恐後,周邊市民也聞訊趕來找專家諮詢看診,專家們的診桌前排起了長隊。
在中醫適宜技術體驗區,市中醫醫院的護士們現場為市民進行了小兒推拿、耳穴壓豆、銅砭刮痧等中醫適宜技術操作體驗,並演示教學頸椎保健操等健身操、養生功,受到市民的歡迎。
活動現場設置了內容豐富的中醫藥文化展板,向市民宣傳中醫藥發展史、中醫養生文化、中醫適宜技術等中醫藥文化知識。縣區和藥企展區還集中展現了全市各縣區中醫藥事業建設和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成果。除以上現場活動外,本屆中醫藥文化節還將開展中醫藥治未病及中醫養生知識「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宣講義診活動。本屆中醫藥文化節為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和當代中醫藥活力搭建了平臺,營造了濃厚學中醫、信中醫、用中醫、宣傳中醫的文化氛圍,醫院將以此為契機,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發展好中醫藥事業,講好中醫藥故事,將中醫藥文化打造成臨沂新的城市名片,為推進「健康臨沂」建設,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