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份,一年一度的暑期又到了,不少中小學生選擇了遊泳這種消暑方式,然而亟須警惕的是,野遊、玩水常常發生溺亡事件。溺水,已經成為孩子意外死亡的「頭號殺手」。
●溺水警鐘頻頻敲響
7月1日,保定3名少年在阜平縣海沿村外的水庫玩耍時不慎入水,其中1人獲救,2人不幸溺亡;
6月14日,邯鄲市邱縣南辛店鄉一名17歲男孩在夜裡跑到河邊玩耍,不慎掉入水中溺亡;
5月27日,滄州滄縣兩名男孩在村子附近的水渠邊玩耍,落入水渠中雙雙溺亡……
一個個現實案例,一次次敲響了警鐘,防溺水刻不容緩。如何避免悲劇發生?遇到兒童溺水怎麼辦?對此,記者採訪了邯鄲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隊長、河北省教育廳特聘防溺水授課專家雷建生,快來聽聽他怎麼說。
●認識溺水事件,你要了解這些事!
雷建生告訴記者,每年的暑假期間,是中小學生溺水事件的高發期,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進入暑假後,中小學生結伴外出時間增多,夏天又是野外遊泳的頻發季節,家長忙於工作,疏於看管孩子。同時,暑期發生溺水事故的地點主要集中在水庫、野河、鄉間水渠等地,這些地方水域面積大,缺乏全面的安全防護。所以避免溺亡事件發生最直接的方法是不要讓孩子去野外水域遊泳。
雷建生特別強調,即使有家長陪護,或者是擅長遊泳的人員在場,也不要讓孩子去野外水域遊泳,「我就曾經遇到過一次,一位遊泳教練級的父親帶著孩子去野外遊泳,一轉身孩子就不見了。」雷建生稱,由於野外遊泳的不確定性因素太多,而且溺水救援需要專業的學習和訓練,「不是每一個會遊泳的人都具備溺水救援技能。」
野外水域常見危險因素
●預防是最好的防溺水方式
雷建生表示,提前預防永遠比溺水發生後再去救助更有效。今年4月,雷建生被河北省教育廳聘請為防溺水授課專家。從4月開始,河北省教育廳委託邯鄲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開展防溺水巡迴宣講活動,已經走入河北省11個地級市的中小學進行防溺水安全教育。
雷建生倡議,在暑期溺水事故高發期,應全民皆兵,開展一場針對溺水事故的攻堅戰,每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做防溺水的使者,發現孩子在坑塘、河流、魚池、水庫等水邊玩耍或者遊泳時,應及時將他們勸離上岸,或引導他們到安全區。
●突發溺水正確施救很關鍵
雷建生表示,一旦發生溺水,如何正確施救很關鍵。出現溺水情況後,首先施救者不要慌張,不要急於下水救援落水者,施救者可以假物施救,將樹枝、木板、泡沫等事發地周圍可以漂浮的物品拋擲向落水者,幫助落水者浮在水面。
落水者上岸後,要及時確認其是否出現心臟停跳,如果心臟停跳,應立即開始人工呼吸、胸外按壓。尤其值得強調的是,4分鐘是心臟停跳的溺水者的黃金搶救期,時間過去得越久,搶救成功的概率就越低。
●重新認識溺水,這些溺水誤區需警惕
此外,關於溺水一些存在的誤區,雷建生建議大家也一定要重新認識。「未受過專業救人的施救者千萬不要輕易下水救人,被溺水者抱住,會使施救者也無法遊動,導致雙方下沉。此外,手拉手救援的方式也是禁止使用的,一旦有人因體力不支而打破「平衡」,就會讓多人落水,導致群死事件!」
還有以下這些誤區需警惕↓↓↓
>>誤區一:溺水後都會大聲呼喊
溺水總是悄然發生的!溺水者往往想呼喊卻發不出聲音,特別是孩子。
有的孩子在泳池中溺水,看起來卻像是「趴」或「站」在水中發愣,而此時,孩子可能已意識模糊,應儘快將孩子抱上岸救治!
>>誤區二:會遊泳就不會溺水
有很多人認為只要會遊泳,在水裡就很安全,就不會發生危險,其實從近年來發生的溺水事故看,多數孩子都會遊泳,但他們往往忽略了這些狀況:
水庫、池塘、河流等野外水域,水草可能纏住你的腳、碎石可能劃破你的腳、淤泥可能陷住你的腳……讓你無法施展你的遊泳技術,進而發生意外!突發的身體狀況比如腿部抽筋、身體疲勞、空腹等也會讓你無法正常遊泳,從而導致溺水。
>>誤區三:倒背控水能救人
這種控水法一點也不靠譜!
對於神志清醒的溺水者或者昏迷但呼吸、脈搏尚存者,其溺水時間比較短,肺內根本未吸入水或者僅吸入很少水,完全沒必要控水。
控水過程會導致胃內容物反流和誤吸,反而會阻塞氣道,還可能導致肺部感染,有害無益。而對於無呼吸無脈搏的溺水者,控水會延誤救人的黃金時間,使溺水者喪失最佳復甦時機,同樣也會導致誤吸,增加死亡率。(記者孔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