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實施固定資產管理的目的是為加強和規範固定資產管理,促進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防範固定資產管理中的差錯和舞弊,優化固定資產配置,提高固定資產使用效率,保證固定資產的安全和完整。
企業該如何對固定資產進行有效管理呢?固定資產管理又涉及哪些主要內容呢?
主要內容:
1、什麼是固定資產?
2、相關部門在固定資產管理過程中的管理職責。
3、固定資產的分類和標準
4、固定資產的請購(建)和購置
5、固定資產的驗收
6、固定資產的領用和管理責任
7、固定資產編碼
8、固定資產登記
9、固定資產的維修、維護、保養和投保
10、固定資產的轉移、調撥和租賃
11、固定資產的清查盤點
12、固定資產的報廢
13、固定資產的出售
14、固定資產計價的原則和方法
15、固定資產折舊
16、固定資產減值
1、什麼是固定資產?我們首先給固定資產下個定義。
固定資產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長期使用或控制的、期限超過規定年限、單位價值在規定限度之上,且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實物形態不變的資產。
固定資產包括房屋、建築物,機電設備,運輸工具,電子設備,器皿家具用具、自製設備,以及符合固定資產管理要求的資產等。對於不屬於企業主要經營設備的物品,只要其單位價值在1000元以上,並具使用年限在2年以上的,也應作為固定資產進行管理。
2、其次,企業在規範固定資產管理前,需要確定相關部門在固定資產管理過程中的管理職責。
財務部門:負責固定資產購(建)價款及費用款項的預算審核和支付;負責固定資產帳目設置、計提折舊和資產報表的編制申報;負責組織監督固定資產盤點和盈虧分析;負責對固定資產的增減變動(購置、報廢、盤盈、盤虧、毀損等)進行監督審核和帳務處理等。
採購部門:負責固定資產的採購和變賣處置;負責固定資產外部維修維護的聯繫;負責向相關部門提供固定資產的採購手續及文件憑證。
行政部門:負責建立固定資產臺帳;負責對固定資產進行編碼和登記;負責固定資產購(建)的審核、調撥、報廢的審批;負責監督固定資產實物的使用和維護;負責組織對固定資產的清查盤點和盤盈、盤虧的審查;負責對報廢固定資產殘體的處置;負責除IT類固定資產外其它辦公類、運輸類和後勤類固定資產的管理;負責企業所有機電設備的驗收、安裝、調試、使用指導、維修、保養和改造;負責設備備品備件的請購和驗收。
固定資產需求及使用部門:負責所需固定資產的請購(建)、維修和報廢申請;負責所屬固定資產日常使用中的維護、維修、保養;負責所屬固定資產的登記、清查盤點;負責所屬固定資產的安全與完整。
企業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相關部門在固定資產管理過程中的管理職責。
3、固定資產的分類和標準
行政部門統一負責固定資產的實物管理,設置固定資產卡片,建立固定資產臺帳。
財務部門和行政部門負責對固定資產進行分類,建立固定資產分類標準(固定資產分類可參照國家固定資產分類標準GB/T 14885-2010並結合企業實際需要進行)。
4、固定資產的請購(建)和購置
需求部門在申請購(建)固定資產時,應考慮現有固定資產的使用情況,大型固定資產項目還應結合企業發展戰略及經營目標,對投資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評估和論證。
固定資產購(建)的申請由需求部門負責制定,填寫《請購單》或專項《申請報告》,並由部門主管領導審批籤名。
生產設備的申請,要考慮合理產能的需求;非生產設備類固定資產的申請、配置由行政部門統籌安排,按企業統一的配置標準執行。
固定資產需求的申請嚴格執行逐級審批制度,部門主管領導審批籤名後,還要經具有企業《審批權限流程》授予權限的企業領導審批、核准,具體參照《採購控制程序》執行。
需求申請經審批、核准通過後,由企業採購部門按《採購控制程序》之規定執行固定資產的採購
5、固定資產的驗收
生產設備、儀器等固定資產到達企業後,採購部門向行政部門提供全套設備的申請、審批手續,並及時通知機電班,由機電班組織請購人、行政部門及相關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驗收。需供應廠商安裝調試的,上述部門及人員要參加最後的測試及驗收。
非生產經營用固定資產的驗收,由行政部門會同請購部門共同驗收;驗收前,採購部門向行政部門提供固定資產的申請、審批手續。
固定資產驗收無誤後,由驗收人員填寫《固定資產驗收單》,在驗收清單中應詳細填寫固定資產名稱、規格型號、金額、供貨廠商、驗收日期等,並同時對固定資產進行編碼。《固定資產驗收單》一式三份,一份由使用部門留存,一份交財務部門進行相應的帳務處理,一份交行政部門填寫固定資產卡片,更新臺帳,落實使用部門和責任人。
6、固定資產的領用和管理責任
固定資產通過驗收後,使用部門必須在行政部門資產管理崗位人員處辦理領用手續,並在《固定資產領用登記簿》登記籤名。
使用部門要指定人員負責固定資產的使用、登記、維護和管理,實行管理責任制,部門領導對部門固定資產的安全、完好負第一責任,指定的資產管理人員負第二責任,造成固定資產損壞、丟失的人員負直接經濟責任。
個人使用的辦公和生活用固定資產,由本人對使用和保管的實物負完全責任,如有損壞和丟失,則負相應的賠償責任。
7、固定資產編碼
所有購建的固定資產都要進行編碼管理,資產編碼牌要貼或掛在對應的資產實物體上。
固定資產編碼要按照編碼原則,分類編排,一物一碼,易於區分,便於管理。
固定資產的編碼原則:按所在部門的成本中心號、大類、小類、取得年月、流水號編制(可參照國家固定資產分類標準GB/T 14885-2010)。
財務部門和行政部門共同負責制定企業固定資產編碼標準並對各部門固定資產編碼號進行統一分配和管理。
8、固定資產登記
行政部門負責對整個企業固定資產建立《固定資產臺帳》,記錄企業所有固定資產的購進、領用、調撥、報廢、處置、存放等變動情況,資產管理崗位人員要及時對資產的增減變動進行登記。
各部門負責對本部門使用的固定資產建立《固定資產臺帳》, 記錄本部門所有固定資產的購進、領用、調撥、報廢、處置、存放等變動情況,資產管理崗位人員要及時對資產的增減變動進行登記。
保管固定資產的部門也要建立固定資產臺帳,記錄本部門保管的固定資產的增減變動。
固定資產臺帳應記載固定資產的編碼、分類、名稱、規格型號、數量、技術特徵、技術資料編號、附屬物、使用部門、責任人、存放地點、開始使用期、中間停用日期、原價、使用年限、資產來源、報廢處理、移動記錄等內容。
9、固定資產的維修、維護、保養和投保
固定資產使用期間發生故障時,使用部門應立即通知企業的維修、維護人員,進行維修、維護處理,如因技術實力不足或其它條件限制無法自行維修、維護時,應及時向採購部門提出委託外部維修、維護申請,由採購部門聯繫服務商進行維修、維護。
日常的保養維護由資產使用部門自行負責,行政部門、機電班對資產的保養維護進行監督考核、評估。
機電設備的維修、維護和保養參照設備管理制度相關規定執行。
行政部門根據實際需要對固定資產提出投保申請、確定保險企業、辦理投保手續和投保變更手續、處理投保理賠等,以防範和控制固定資產的意外風險。
10、固定資產的轉移、調撥和租賃
企業固定資產未經相關部門或領導批准,任何部門或個人不得擅自相互調配、轉移。
企業固定資產的內部調配與轉移,須由調入、調出部門向行政部門提出申請,填制《固定資產調撥審批單》,經過行政部門審核,企業主管領導批准,才能進行實物交接轉移。
個人因部門或崗位變動,原則上使用的資產不隨人員移動,如確因工作、生活需要,應向行政部門提出申請,獲得批准後以調撥方式進行資產轉移,辦理相關手續。
行政部門辦理完固定資產轉移手續後要及時登記臺帳,同時將《固定資產調撥審批單》轉交財務部門一份,以便財務部門作相應固定資產調撥移動的帳務處理。
企業集團內母子企業或子企業之間固定資產的調配移動,參照上述作業方式辦理審批、轉移
固定資產轉移或調撥時,原固定資產編碼保持不變,須更新使用部門和新的使用人,以便監督管理。
11、固定資產的清查盤點
固定資產清查盤點主要是通過對固定資產實物盤點進行帳物核對,以便真實地反映其實有數量和分布情況,如有盤盈盤虧還應查明原因。
財務部門和行政部門負責固定資產清查盤點的組織和監督工作,清查盤點在每年的6月底和12月底各進行一次;財務部門和行政部門根據實際需要可隨時進行盤點和個別盤點。
固定資產盤點的主要內容包括:
固定資產的帳、卡、物是否相符,有無丟失、損壞及未經批准擅自外調、外借、外售等情況;
設備保管是否完整,有無拆套、拆件等現象;
設備維修保養情況,設備檢修是否及時,有無帶病運轉現象;
房屋建築物是否完整,有無隨意拆除或改建等現象;
固定資產的增減變動是否及時辦理手續,計提折舊是否正確;
固定資產清查盤點時,由財務部門和行政部門組成清查小組,編制固定資產盤點表,經查核後確定固定資產盤盈盤虧數額,根據固定資產盤點表填制固定資產盤盈盤虧表。
財務部門主要負責財務帳面固定資產的清理與核對,行政部門主要負責固定資產臺帳與實物的清理與核對。
在實地盤點時,由財務部門和行政部門派員參與企業各部門的盤點跟進、現場監督和抽盤。
固定資產的盤點結果必須如實填寫在盤點表上,由財務部門、行政部門以及使用部門的盤點人員籤字確認,同時盤點部門主管領導也須在盤點表上簽字確認。
對固定資產盤點出現的盤盈和盤虧,使用部門須儘快查找差異原因,根據差異產生的原因性質,填寫《固定資產盤盈/盤虧處理審批表》,如屬人為失誤造成的盤虧差異,視情況由直接責任人對盤虧差異負責。
對盤盈或盤虧的固定資產,行政部門固定資產管理崗位人員要及時登記、調整固定資產臺帳及更新固定資產編碼牌,同時將《固定資產盤盈/盤虧處理審批表》轉送財務部門一份,以便對財務帳面固定資產作相應的盈虧調整處理。
財產清查盤點中發現盤盈的帳外固定資產,應按重置完全價值作為原值,按新舊程度估計確定折舊額和期數,並按重置完全價值減去累計折舊額後作為淨值。
固定資產有償轉讓收入或清理報廢變價收入扣除清理費後的淨收入與其帳面淨值(固定資產原值減累計折舊)的差額以及固定資產盤盈、盤虧、毀損、報廢的淨收益或淨損失,計入營業外收入或營業外支出;毀損、報廢損失較大的,可分期攤銷,攤銷期限不得超過2年。
12、固定資產的報廢
固定資產報廢時,須由使用部門提出申請,填寫《固定資產報廢/處置審批單》,部門領導審批籤名,行政部門根據申請報廢事項,組織企業相關部門專業技術人員對申請事項及資產實物進行評估,在《固定資產報廢/處置審批單》上簽署評估及處理意見,呈報上級部門核准後,辦理相關報廢手續。
凡符合下列條件的固定資產可申請報廢:
固定資產在正常使用過程中逐步耗損(腐蝕嚴重、絕緣老化、磁路失效、性能低劣、主要結構陳舊、精度低劣、生產率低、耗能高),最後完全喪失使用能力,確實不能修復改造使用的,包括已提足折舊的正常報廢和未提足折舊的提前報廢。
雖可以修復使用,但修理費用超過其重置價值85%以上的固定資產。
不能動遷的設備,因工房改造或工藝布置改變必須拆除的。
因意外事故或自然災害而毀損,經鑑定確實無法修複利用或無修復價值的固定資產。
長期閒置不用,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再使用,且已無轉讓價值的固定資產。
由於技術進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資產。
因地面塌陷等原因而易造成危險事故的房屋、建築物;阻礙生產建設而需要拆除的房屋、建築物;因整體規劃需要拆除的房屋、建築物。
其它實質上已經不能再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或使用會產生大量不合格產品或危險的固定資產。
原則上維修費用小於淨值的固定資產不予報廢。
凡經批准報廢的固定資產不能再繼續使用。
經批准報廢后,行政部門對實物進行處理,處理後對臺帳及固定資產卡片進行更新,並將處理結果書面通知財務部門。
財務部門依據批准後的固定資產報廢申請和實物處理結果,進行帳務處理。
13、固定資產的出售
固定資產如需出售處理,需由行政部門提出申請,填寫「固定資產出售申請表」,列出準備出售的固定資產明細,註明出售處理原因,出售金額,報上級主管審批。
固定資產出售申請經批准後,行政部門通知採購部門聯繫收購商進行作價處理,並對固定資產卡片登記出售日期,臺帳做固定資產減少處理。
其它任何部門或個人不得私自聯繫收購商對固定資產進行作價變賣。
財務部門根據已經批准的出售申請表,開具發票及收款憑證,並對固定資產進行相應的帳務處理。
14、固定資產計價的原則和方法
購入的固定資產,以其購入價加由企業負擔的運輸、裝卸、安裝調試、運輸途中保險費及其他附加費用計價,國外購入的還應包括進口稅金;
自製、自建的固定資產,按建造過程中的實際支出計價;
在原有固定資產基礎上進行改建、擴建的,按固定資產原值,加上改建擴建發生的實際支出計價。
投資者投入的固定資產,按評估確認或按合同、協議約定的價格計價。
接受捐贈、從境外調入或引進的固定資產,以所附單據確定的金額加上由企業負擔的運輸費、保險費、安裝調試費、繳納的稅金等計價;無所附單據的,按照同類固定資產現行市場價格計算;
盤盈的固定資產,按照同類固定資產的重置完全價值計價;
企業購建固定資產交納的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耕地佔用稅計入固定資產的價值。
15、固定資產折舊
企業固定資產提取折舊的範圍和折舊年限按國家規定範圍結合企業實際情況確定並執行。
企業計算提取固定資產折舊,採用平均年限法(直線法);固定資產淨殘值率按固定資產原值的3%計算。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不提折舊,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照提折舊。
固定資產折舊額按下列公式計算:
固定資產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淨殘值)/預計使用年限
固定資產年折舊率=固定資產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
固定資產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值×固定資產年折舊率)/12
下列固定資產應當計提折舊:
房屋和建築物;
在用的機器設備、儀器儀表、運輸工具、工具器具
季節性停用、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資產
融資租入和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出的固定資產
其它需要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
已經提足折舊後,仍然繼續使用的逾齡固定資產,不再計提折舊,逾齡固定資產卡片應單獨做出標記;
毀損或其他原因提前報廢的固定資產不補提折舊,應將每年已提取的折舊額填記在固定資產卡片上。
16、固定資產減值
財務部門於每年期末對固定資產進行全面檢查,並根據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合理地預計固定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
行政部門每年年末將固定資產卡片、維護記錄、盤點資料等提交給財務部門,作為財務部門對固定資產進行減值準備的依據。
財務部門根據以上資料,初步判斷當期固定資產減值情況,編制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明細表,經上級主管審批後,作為減值準備的核算依據。
固定資產管理的內容較為繁雜,企業可根據實際情況建立企業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以方便企業對固定資產進行更好的管理,最大化地發揮固定資產的作用,為企業創造更多利潤。
(全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