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國家與地區高水平人才培養的重要單位,是提升科技創新實力、傳播現代文明的必需載體。從工業革命開始,發達國家對於本國高等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因為透過一個國家/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建設水平,大體可對這個國家/地區的當前實力與未來潛力做出初步判斷。可以說國家實力與大學實力是呈正相關關係的。
以2018年ARWU世界大學排行榜為例,與QS、THE、USnews一樣,ARWU在全球高等教育界擁有著強大的影響力與可信度,上述4家排名也被簡稱為國際「四大排行榜」,成為世界名校乃至國內211、985乃至「雙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參考指標。
2018年ARWU共有全球約1500所高校參評,約1000所高校上榜,中國內地有51所研究型大學進入世界500強。不過考慮到中國內地之大,人口之眾,以全球排名前1000或前500作為基數進行比較確實無法說明太多問題,尤其同許多領土小人口少但高水平大學建設突出的發達國家相比更是如此。
我們以全球排名前150名為基準做對比,結果如下表所示:
全球前150強,美國佔了近4成(38.7%),美國仍舊是全球第一高等教育強國。大英國協高校(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佔了2成,其中英國以16所高校位列全球第2。
中國內地7所高校進入全球150強,與德國、瑞士並列第5,上榜高校如下:
英國:
澳大利亞與荷蘭均有8所高校進入全球150強,具體如下:
同中國內地一樣有7所高校進入全球150強的還有德國和瑞士:
法國、加拿大各有6所高校進入全球前150強,日本、瑞典各有5所高校進入全球前150強:
除了上述國家,還有10個國家/地區的高校進入全球前150強:
小結:
1、高校實力某種程度體現著國家實力。美國作為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在高等教育領域同樣具備強勢地位;英國作為19世紀至20世紀中的日不落帝國,依舊保有一定優勢。德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作為目前全球或區域強國,在高等教育領域也有較強競爭力。
2、中國高校實力不俗。近些年中國高等教育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部分內地高校已然代表中國在全球頂尖高校行列中擁有了一席之地,並繼續與目標高校縮小差距。
3、荷蘭、瑞士令人欽佩。荷蘭僅有4.15萬平方公裡、約1702萬人口,瑞士僅有4.13萬平方公裡、約847萬人口。2個國家加起來面積也才相當於1個重慶大小。作為典型的「小國」,荷蘭有8所高校、瑞士有7所高校進入全球前150,且位次靠前,著實讓人感慨兩國高等教育水平之強。
4、部分「小國」更強調精良發展。同樣受困於國土面積與人口,新加坡、以色列、比利時、丹麥等發達國家將主要教育資源投入在國內頂尖學府,像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中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一樣著力打造「雙強學府」。如新加坡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以色列的以色列理工學院、希伯來大學;比利時的根特大學、魯汶大學;丹麥的哥本哈根大學、奧胡斯大學等,兩所高校均在國際上有著較強實力與話語權,且在國內能夠形成良性競爭與優勢互補,從而更進一步。
5、部分國家/地區高校出現退步。受國際局勢與經濟影響,俄羅斯只有莫斯科大學一所高校進入全球前150,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奧地利等國家的高校均未能進入前150。除了新加坡,身為亞洲4小龍的韓國與中國香港均只有1所大學進入前150,中國臺灣的臺灣大學本次排名僅列171。不可否認的是,國家/地區的實力與高等教育水平息息相關,在當前變幻莫測的國際局勢下,高校的發展建設勢必與國家/地區的發展建設緊密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