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去年的中國,雖然「資本寒冬」這樣的詞已經鮮少被提及,但寒冬的狀態卻並未發生改變。創業項目相比前兩年變少,風險投資者出手更為謹慎。
與此情況相對的是美國,根據研究公司PitchBook的數據顯示,美國風投公司去年總計向8000多家公司投入了840億美元的資金,而在2016年,8635筆交易才吸引了720億美元資金。看來美國風投去年的出手更為大方。
不過有意思的是,去年第一季度,據美國風險投資協會和PitchBook發布的報告,風投公司共向1797家風投支持的創業公司投資165億美元,其中包括Airbnb、SoFi和Instacart,而在2016年第一季度,風投公司共向2366家風投支持的創業公司投資187億美元,這表明,2017年第一季度無論是投資金額還是交易數量都低於2016年第一季度。
2017年第一季度,風險投資金額和交易數量均同比降低
去年一季度呈現的疲軟數據以至於讓不少業內人士消極的認為,資本寒冬的餘威對美風投機構影響依舊深遠。
不過當時仍有看清形勢的投資人,美國風險投資協會總裁兼CEO鮑比·富蘭克林(Bobby Franklin)說,「儘管採取了更加嚴格的投資模式,在看到最近幾個季度的大量融資後,風險投資家仍然擁有資源來部署創業生態系統,配合著IPO環境好轉的積極預期,2017年很值得樂觀。」
去年風投公司共計840億美元的資金投入說明了事實也確實如此,雖然第一季度風投出手更為謹慎,但是後期卻有了爆發性的增長,這也意味著美風投對創業大環境的看好,另外界面創業認為,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或許在於,2016年川普成為總統後,其承諾的減稅、加強基礎設施投資和增加軍費等諸多施政綱領,振奮了美國經濟和股市,美股繼續延續牛市行情。一級市場的利好,也帶動了如今二級市場的火熱局面。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投資總額出現上升,但交易數量卻出現下降。與前幾年的情況相比,交易數量的滑坡嚴重,2013年為9183筆,2014年為10406筆,2015年為10463筆。
2017全年,投資總額及交易數量
在今年美國風險投資額增加的過程中,美國各地區的投資額自2013年以來都出現了大幅增長,美國西海岸,包括阿拉斯加州、加州、夏威夷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自2013年以來的年風投總額增長了近96%。
隨著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許多風投公司去年也在籌集更大的基金。報告稱,去年共有209隻基金完成募資,總額為320億美元。這其中包括IVP的15億美元基金、NEA的33億美元基金,以及1000億美元的軟銀願景基金(到目前為止籌資額為980億美元)。
2017年一些較大額度的投資包括,打車軟體Lyft分別在去年10月和12月完成了兩輪融資,投資總額合計15億美元,另外軟銀向聯合辦公空間WeWork注資了44億美元。
也有人擔心這會不會又是一次網際網路泡沫。
上一次圍繞矽谷和其他科技中心的風投資金達到如此規模時還是在2000年,當時美國風投公司完成了大約850億美元的融資,這被當時的媒體稱為是網際網路泡沫時代,許多風投公司的投資伴隨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而血本無歸。
另一個時間點是2014年和2015年,當時美國後期投資也同樣非常活躍,許多非專業的投資人湧入行業,帶來大量資金,也同樣提高了估值泡沫。
不過,今天再次發生同樣事情的可能性已經小多了。
PitchBook創始人兼執行長John Gabbert在一份公告中說,雖然資金規模堪與網際網路時代相提並論,但是如今的風投生態體系看上去頗為健康,而且其驅動力也已變化,擁有強勁消費者吸引力的成熟期公司如今正在吸引大量的風投資本。
不過,投資者們也面臨著一些風險,由於很多公司推遲上市,風投公司抽出資金的難度也隨之加大了。報告說,資金成功退出的案例數量已連續第三年減少,並創出了201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2017年,投資退出筆數為769筆,低於2016年的857筆和2015年1003筆。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的合伙人Barry Eggers表示,後期投資階段湧入了如此巨額的資金,以至於公眾市場無法將他們全部吸收,收購方也無法全部獲得。
Eggers指出,一方面充足的後期資金可以幫助企業通過更多的方式擴大規模,以實現買家和公開市場投資者所尋求的收益指標。但這也推遲了IPO或收購,這意味著風險基金投資者需要等待更長時間才能獲得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