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這樣一支隊伍,在小區裡來回穿梭。他們,是一群無憂無慮的孩子。黑暗的角落裡,有他們光明正義的影子;早晨的陽光下,有他們小小的足跡;助人為樂的背後,有他們甜甜的笑容……這支隊伍有一個可愛的名字——雷鋒小組。當小組的成員學雷鋒做好事受到小區的爺爺奶奶和叔叔阿姨們誇獎時,他們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雷鋒小組」這是 發起人徐琛日記裡的一段話。
這個「雷鋒小組」就在拜城縣金苑小區,是由一群6歲—14歲的孩子組成的公益團隊。
徐琛是拜城縣第二中學八年級8班的一名學生,今年13歲。2005年的秋天,徐琛在她所居住的金苑小區組織發起了「雷鋒小組」,其他小區的同學也來加入,使雷鋒小組的隊伍日益壯大,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從6人發展到了20多人。雷鋒小組平時幫老奶奶提菜、幫老爺爺打掃衛生、幫小妹妹背書包、找丟失的小頭飾,每周日準時集合小組成員,對本周所做好事進行總結,對下周活動進行計劃,活動開展得像模像樣,受到了居民群眾的讚賞和好評,也在當地引起了一定的反響。
盡職的「雨傘接送站」
一天下午,天氣悶熱。雷鋒小組的成員在涼亭裡嬉戲打鬧,好不熱鬧。忽然間,陽光被烏黑的雲團吞噬了,雨點從天上紛紛砸落下來。小區中來來往往的行人都加快了步伐。隨著時間的推移,雨點慢慢變得如豌豆大小,一顆緊接著一顆重重地砸向乾燥的地面。雨越下越大,行人急匆匆地向前走著,似乎想躲避這場暴風雨的襲擊。可是,行人都沒有帶傘,如果出入小區的居民被淋溼了生病了該怎麼辦啊!幾個愛動腦筋的小傢伙異口同聲地喊了句:大家快回家去拿傘,「 人手一把。兩分鐘後樓下集合!」
大家一頭扎進雨簾裡,火速奔向家中。還沒到兩分鐘,就全下來了,每人手裡都緊握著一把小傘。徐琛明確了每個人要做的工作後,大家分頭開始執行這次非同一般的任務。孩子們有的在小區大門口,有的集中在小區裡的路口。一位維吾爾族老奶奶拖著年邁的身軀,步伐沉重地走向小區大門。徐琛和袁怡趕忙抓起手中的傘,去接這位老人,生怕慢一秒老人會被淋感冒。孩子們撐傘的舉動,讓老人的目光閃過一絲詫異,隨即又變得和藹可親,這使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大的動力和信心。他們一人攙扶著老人,一人給老人撐傘,護送老人到家以後,老人連聲稱謝。這時有一個年輕女人背著包出現在大雨中,她全身都溼透了,他們不由分說急忙跑過去幫她撐開了傘,只見她遲疑了一下,連聲道謝。把她送到樓下時,她有些不舍地把兩個孩子摟在懷裡,說道:「你們父母能有你們這樣的好孩子,真的很幸福啊!」
就這樣,孩子們在雨中樂此不疲地來回穿梭,接送更多行人。時間從傘下飛快地滑過,在他們傘下幫助過的人也形形色色,其中有老師,收廢紙的老奶奶,小學生等。雨,慢慢變小,最後完全停了。孩子們的「雨傘接送站」也該下班了。小夥伴們看著彼此氣喘籲籲的樣子,咯咯地笑了。
原本是平淡乏味的一天,卻因為一場大雨而改變了,孩子們感悟到:原來幫助一個在困境中的人,是那麼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