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中華騎王丁濤37年的騎行經歷和44萬公裡的真實心得,也是他在一周前探路的分享,更是他戴著老花鏡在不熟悉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前提下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全文超過4000字,為了便於閱讀,丁濤將從以下五個方面分享他的經驗、心得和準備2017年PBP1200的建議。
丁濤和賽事組負責人溝通探路情況
1、車身裝備:備胎數量、維修工具、照明設施、是否需要充電寶、車輛賽前保養情況介紹。濤哥是否攜帶能量食品或者補給品。在這種線路環境下,濤哥一般準備哪些必備應急藥品。
2、人身裝備:是否需要雨衣雨褲、頭部保暖方式、需要帶幾件騎行服或騎行褲、保暖裝備有哪些,在什麼情況或者環境下可以穿著。腳部是否需要防風、防水、保暖鎖鞋套。照明電源濤哥用的什麼產品,如何解決電池不足問題。
3、能量補充:除了正常的餐飲作息時間以外,騎行過程中選手應該如何進行體能補充。隨身應該攜帶哪些補給物品,應該怎樣去補充補給品(比如進山之前是否需要再進行一次物資補給)。
4、騎行節奏:1200線路漫長,需要正確對自身能力進行評估,並進行合理的安排,找到合適自己的節奏進行騎行,不要隨意跟隨和自己騎行節奏不符的選手,按照既定計劃進行休息,恢復體能,補充能量。應該將線路進行劃分,按照節點編制挑戰計劃並按計劃執行。
5、心態:比賽開始前的訓練安排、體能儲備計劃、休息安排。
根據丁濤描述整理的裝備思維導圖
車身裝備
一臺保養好性能完善的自行車,一定是自己已經騎習慣了的自行車。車子的坐墊高低傾斜度,把立的長短和角度,車架的大小尺寸都必須適合自己才好。一臺新配置的自行車,沒有經過一兩千公裡的磨合和適應期的檢驗,不要輕易拿來騎長距離,當你發現問題的時候你已經在挑戰賽的路上了,很多故障來不及處理。比如今年八天川藏挑戰賽的麗江風神,新買的2000多塊的鎖鞋賽前沒體驗,一下就上了賽道,腳疼的不行了。於是扔了高端鎖鞋,一路上買布鞋穿,第一次是在新溝買了一雙解放鞋,後來下雨把鞋子打溼了,於是又把解放鞋扔了,再後來就又去買布鞋……
一臺完善的自行車,一定是剎車性能完好,變速靈活精準,鏈條油潤而乾爽,胎壓飽滿而不超壓,輪胎磨損較小的車胎才能繼續使用。兩年以上的車胎,建議不要拿來用作長距離挑戰賽。剎車塊要厚,磨薄了的剎車塊要及時更換,剎車和變速線要油潤不能有鏽跡,內線和外線管在剎車和變速的操作過程中一定要滑爽。雨天騎車,外線管進水以後內線要生鏽,雨騎過後,鏈條要及時上油,內線也要擦乾淨跟油。
前車燈必不可少,一般說來一個常規的前車燈高亮也就是2小時,中亮大約8小時,弱光可能在15個小時左右。我通常平路開中光,上坡開弱光,下坡也開中光。因為下坡開強光的話,幾個長下坡電就用完了。這樣的話,一來能省電節約電池,二來我也在人為的控制下坡的速度。耐力賽畢竟不同於短途競技,絕不能在下坡中追求極限速度,因為你後面的路還很長,坡同樣還很多很長還很陡!所以我們必須要放慢節奏慢慢騎,保持自己原有的輕鬆和愉快的騎行節奏。上坡時身體前傾,踩踏要剛韌柔和有力有彈性,下坡時重心後移肌肉放鬆可以排酸,既能休息也很享受。踩踏既不能僵死的踩,也不能焦躁的狂踩,前者會讓你感覺到騎的很沒趣,後者會讓你感覺更累!因為當你狂踩的時候,你輸出的是一個爆發力,一腳踩下去地面同時就給你來一個反作用力,這叫做卸力。騎行中雙手握把不要太緊,太緊了反而握不緊,而且手會麻。握把要剛柔,還要時常放鬆一下手指頭。放鬆肌肉不等於放鬆警惕,安全來自警惕,我們必須時刻警惕著!隨時準備著應急和處理突發事故和現象。
車後燈更是必不可少!夜間騎行人又累又困,在開放的道路上,大貨車超載怕罰,白天較少,晚上就呼啊呼地在路上瘋跑。超載超速闖紅燈,疲勞駕駛,真正的馬路殺手!所以我們必須要放大自己的目標,讓汽車司機及時有效的發現和避讓我們,我們要主動為自己的安全去創造條件。晚上騎行一定要穿戴色調亮一點的衣服,紅色的安全警示燈那可是救命的寶啊!
前車包、尾包。前包放隨時要用的東西,比如:能量食品、糖果、手機、路書、籤到卡、充電寶……;尾包放一些不是很急用的和大件點的東西,比如:修車工具、厚衣服和防水衣……
修車工具,建議攜帶的常用的:內胎、外胎、可攜式打氣筒、膠水、補胎片、撬胎棒、截鏈器、鏈條油、剎車塊、轉換氣嘴、內六角工具組……,內胎最少準備兩條,足夠數量的補胎片。
人身裝備
排汗衫、防風馬甲、壓縮腿套、長短騎行服、厚一點的冬季用的長款抓絨騎行服、好一些的防水衣、頭盔、眼鏡、手套、防水鞋套、反光帶或反光衣、帶有反光條的頭盔風雨罩……。
頭盔、眼鏡和手套。安全帶,生命帶!我們坐車在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駛,系好安全帶可以有效地保護自己的生命。騎車要佩戴頭盔,頭盔就像安全帶,騎車戴好頭盔可以降低80%的死亡率。眼鏡防風沙蚊蟲和紫外線,戴手套可以減少摔車時手於地面的直接摩擦,有效地保護我們雙手。
雨天騎車,穿好的雨衣也同樣會出汗,但不會有透溼透溼的感覺,穿差的雨衣雨騎,外面淋雨,裡面出汗身上裡外全溼透,高海拔地區氣溫低,很難扛得住。保持體溫非常重要,人體失溫過多體能急劇下降,會導致發燒感冒。我們騎行中80%的溫度是從頭部散失的,所以我們要充分做好頭部的保暖工作,魔術頭巾和頭盔罩自然是必不可少!另外還有兩樣法寶:一個是老薑油,一個是保鮮膜。最近這兩年有了老薑油,之前我在高原騎車就是用保鮮膜纏在膝蓋上,高寒天氣長下坡關節不會痛。現在咱有老薑油了,那更是如虎添翼,把老薑油塗在膝蓋上、胸口上、腹部、肩膀上和手臂上,然後輕輕搓揉讓身體慢慢吸收。這些部位就燒呼呼的燙,抵禦風寒的效果甭提有多好了!今年夏天,我在成都熱的不行,身穿短袖騎行服就去夜騎巴朗山。心想,我夜裡12點成都出發,天亮到高海拔地區,太陽出來了就不會冷,誰知才到耿達我就冷得架不住了,於是我拿出隨身攜帶的老薑油,抹啊、抹!塗啊、塗!穿越熊貓王國,我頂著大風一直到巴朗山埡口,天很冷我抗過來了。下山原路返回成都,我又抹了一遍老薑油。下坡非常冷,我牙齒打架,兩腿哆嗦,渾身打抖。下完山我雖然冷成一團,但是膝蓋依然沒有痛,感謝老薑油!此次騎行,我自己給自己又上了一課,長距離騎行晴天也要帶雨衣,天熱也要帶上厚衣服!
能量補給和休息
糖果、能量膠、能量棒、鹽丸、排酸丸、泡騰片、士力架、黑糖、雜糧餅乾、壓縮餅乾、乾果、核桃、花生、蜂蜜、紅棗、牛肉……
長距離騎行,你千萬不能性急,補給點要好好的補給和休息,吃好、喝好、睡好,養足精神才能快樂向前跑!當你感覺到自己馬力十足,不困、不累、也不餓的時候,那你是離低潮不遠了,人的興奮點到了高潮以後,它不可能持續維持在高潮區。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事就是,趁著還沒有退潮之際,趕緊休息,及時補充能量,最好能小睡一覺。這樣,我們才又能開足馬力,更加持久地快樂騎行!如果,只是覺得自己很帶勁,該補給的不去及時進行補給,該休息的也不想去休息,簡單吃了東西就一腔熱血地跑了。那迎接你的將是:興奮期過後能量得不到充分補充的腿酸、腿軟、腿僵、腿硬、力不從心、平路變長了,緩坡變陡了,腳步變得更慢了,時間跑得更快了。此刻,再去補給和休息已經太晚,身體的元氣已經受傷了,剛吃下去的食物也不能及時轉化為能量,最終無力完賽!所以我們應該是:未雨綢繆,晴天也要帶上雨衣,熱天還是備足衣服,不餓也要慢慢地吃東西,不渴也要小口小口的喝水。該休息時要休息,該睡覺時要睡覺。別凍著、別餓著、別累著、持續的供給能量和水分,時刻保持自己的發動機的良好!
藥物儲備
常用備用藥有拉肚子藥、感冒藥、退燒藥、紅黴素軟膏,紅黴素軟膏可以代替凡士林用來塗屁股,屁股磨爛了,腹股溝被汗水漆淹褲襠了,抹上紅黴素軟膏既能起到潤滑的作用,又可以消炎止痛,非常不錯。
體力、體能的分配及心態
體力好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科學鍛鍊和及時合理的營養,光悶頭練還不行,還要學會休息,掌握好身體的復原期。肌肉需要經常刺激,長時間不鍛鍊它會變的懶惰。
長距離騎行,既不能和別人拉扯,也不要跟自己較勁。跟風也要跟對人,跟比自己實力強的人騎車,很快就會把自己拉爆。騎行是快樂的,最好是自己騎自己的。保持自己原本的節奏,快樂地向前騎行。堅韌平和的心態和積極樂觀的情緒將伴隨你在不知不覺中從折返點騎到終點,勝利完賽!如果看到別人跑得快,自己就心急,總想著要跟別人跑追別人,那你就錯了。
經驗是什麼?經驗就是自己摔過的跟頭,走過的路。你知道的、你看到的記在腦子裡的東西那叫知識,只有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從彎道變成捷徑的那個過程,才叫做經驗。知識和經驗的區別是:同一件事,同一個道理,兩種不同的結果。前者是明白一個道理也知道了一個事,後者是把這個道理和這個事形成了條件反射。在處理險情的時候,有經驗的人比有知識的人要先做出判斷和處理,為自身的安全贏得時間和空間。比如:雨天騎車,公路車的制動力會降低50%,車輪的抓地力更是會降低到50%以上。那麼,我們雨夜騎行在盤山公路上,視力和能見度也會降低50%,此刻當我們放坡的時候,有經驗的老車手就能把以上的三重危險,很自然的形成了條件反射:入彎之前,在直道就開始放慢!放慢!再放慢!減速!減速!再減速!靠右!靠右!再靠右!他安全通過了發卡彎;有知識的人同樣也知道去捏剎車來減速,但是他的反應要慢很多,當你把剎車捏到底的時候,單車還在向前衝!各種滑:橫滑、側滑、烏龍甩尾8字滑!此時,你只能平衡車身向前滑,一點不能側身壓彎。運氣好,你衝到對面護欄停下來了;那要是對面沒有護欄呢?運氣不好,剛好對面來車,你心不甘情不願地把自己送到車底下了……所以,要提醒大家騎行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心不在焉,總覺得自己啥子都知道。事故出於麻痺,我們時刻要警惕,困了累了瞌睡了,千萬不能再騎了,磨刀不誤砍柴工,休息真的很重要!向中國1200公裡的挑戰車手致敬!祝大家平安順利完賽!
37年的騎行經歷,44萬公裡的心裡感受跟大家分享,我很樂意跟大家面對面交流,你們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每個人身上都有學習不完的東西,向各位老師和騎行前輩學習!
作者:丁濤
編輯整理:王輝
2017年10月2日
天津靜海
車身裝備、人身裝備、能量補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