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舉行座談會提出——
兩岸好,臺灣才會更好
本報臺北11月9日電 (記者陳曉星、孫立極)「要承認自己的祖先和自己是中國人,有那麼難嗎?」臺灣「中國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日前於上海舉辦的「兩岸關係三十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提出的這個問題,反映了臺灣社會「臺獨」取得話語權的現實。圍繞這個問題,一場「兩岸好,臺灣才會更好」座談會今天在臺北舉行,學者、資深媒體人、教師等圍繞臺灣人國家認同、兩岸一中原則等問題,從歷史、現實、未來的角度提出各自的觀察與研究。
《中國時報》社長王豐在座談會總結髮言時指出,要讓臺灣大眾了解「臺獨」是一條危險的道路,也是與臺灣自身的歷史文化背道而馳的。兩岸好,臺灣好,這是不可逆的大趨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沒有任何外來的或臺灣內部的勢力可以逆向行駛。
臺灣電視政論節目主持人黃智賢說,臺灣社會多數人並不支持「臺獨」,但「臺獨」政治勢力操縱教科書、媒體等打壓支持兩岸統一的聲音和團體,對年輕人實行「心靈的清洗和靈魂的騰籠換鳥」,一旦「我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民意」形成了,「臺獨」政黨就可以永久執政了。他們利用公權力「帶風向」,讓「我是中國人」的表達有恐懼和壓力,以鞏固自己的執政權力。
臺北明湖中學歷史教師曹若梅表示,在30多年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她看到臺灣的歷史課本中刪掉了200多個中國歷史人物,當下中學生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很高。這就是「臺獨」勢力要讓「臺獨」思想一代一代滲透下去,最後他們可以坐享「臺獨」的成果。
臺灣《遠望》雜誌社社長林金源從歷史的角度解讀說,從1895年開始,臺灣人受的一直是「敵視對岸」的教育,「反中」情緒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一直被刻意誤導形成的。
新黨文宣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林明正指出,「臺獨」為了建構自己編造了太多的歷史謊言,反對「臺獨」,就要有足夠的歷史知識來釐清真相,將真相告訴社會。
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院長王高成表示,多年的事實顯示,兩岸關係好,臺灣就有更好的經濟空間和外部環境;反之,臺灣經濟受挫,外在環境壓力增大。執政當局如果不處理好兩岸關係,臺灣受到的傷害會越來越大。
學者羅智強指出,「去中國化」就是「去世界化」,臺灣曾經有競爭力的流行文化的底蘊就是中華文化,拋棄中華文化,沒有國家認同,兩岸關係崩壞,臺灣不會好。
實踐大學副教授賴嶽謙從國際的角度分析,二戰之後,很多歐美國家也採取「一國兩制」的方式解決國內的政治問題,以此來回應不同族群、不同政治團體的需求。
(責任編輯:宋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