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建立100間夢想教室、開展100場教育培訓、建設100個鄉村實踐基地、開發100個扶貧產業項目……這是截止到今年年底,天津大學「興學之路」教育扶貧計劃交出的漂亮答卷。
「教育扶貧是管長遠、管根本的治本之策,要徹底解決貧困問題,關鍵就是解決教育問題。」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說,「用高校資源帶動偏遠貧困地區發展,將教育之火播撒到鄉村,這是新時代中國大學的擔當!」
夢想教室:為貧困山區孩子打開希望之門
11歲女孩趙翠梁大半年沒見過爸爸了。近日,在學校的「夢想教室」裡,小姑娘終於「見到了」遠方的爸爸。遠在深圳建築工地幹活的爸爸,戴著安全帽出現在屏幕前。「爸爸!我考了第一名!是不是很厲害?」屏幕那邊爸爸憨笑著,邊抹汗邊點頭。
這場跨越千裡的網絡見面,連接的是深圳建築工地和雲南省洱源縣鳳羽鎮源勝小學的一間「天津大學夢想教室」。天津大學在這裡建起「視頻教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3間夢想教室。孩子們可以在教室裡畫出五顏六色的夢想,唱出悅耳動聽的心聲,還能通過一根網線穿越千山萬水,了解外面的世界。
2017年,天津大學「興學之路」教育扶貧計劃正式啟動。同年11月,首個「天津大學夢想教室」在貴州省開陽縣落成。這是一間科學圖書室,由天津大學師生捐助的數百本科普圖書讓渴望知識的山區孩子得到了一座「黃金屋」。
從此,天津大學通過眾籌、義賣、校友資助等方式,開始了在全國教育資源匱乏地區建立包括美術教室、電教室、科技教室、課外活動室等在內的100個「夢想教室」。
今年7月28日,天津大學全國第100間 「夢想教室」在學校定點扶貧的甘肅省宕昌縣大寨九年制學校揭牌落成。這是一間科技感十足的「智能閱覽室」:碩大的投影儀,炫酷的機器人教具,一排排平板電腦和閱讀器……未來,天津大學計劃將這裡作為以「網際網路+教育」模式開展遠程教學的基地,用大屏幕、小屏幕將萬裡之外的天大校園與宕昌學生聯繫起來,將師資力量、學科優勢和人文關懷源源不斷地輻射到宕昌,打通當地孩子們走出大山的「最後一公裡」。
如今,在雄渾凌冽的青藏高原,年輕的大學生正給牧民孩子搭起簡易黑板寫寫畫畫;隴南內陸的群山深處,中學生興衝衝圍著不遠千裡送來的光學顯微鏡觀察海洋標本;一望無際的北疆塞外,孩子們在大屏幕前與渤海之濱的大學教授聊得津津有味……沒有規定動作,沒有統一藍本,「貧困山區裡的孩子憧憬什麼我們就帶來什麼,熱愛什麼我們就創造什麼」。幾年來,天津大學用一間間「夢想教室」點亮教育扶貧的地圖。
教育培訓:撒下脫貧致富「金豆子」
甘肅宕昌是天津大學定點幫扶的國家級貧困縣,也是「興學之路」的主戰場。
在縣城裡座無虛席的「電商發展趨勢與農產品品牌營銷」課堂上,天津大學殷紅春教授一眼就從臺下眾多前來「取經」的商戶和農戶中認出了自己的「老學生」——「谷御蛋坊」總經理李琴芳。李琴芳是天津大學扶貧培訓實實在在的受益者。三年前殷紅春的電商課程讓她打開思路眼界,把自己開發的「古法皮蛋」賣出了好價錢。她利用「合作社+貧困戶+電商+基地種養模式」,經營草木灰皮蛋和藥膳蛋兩大系列產品,現在一年可售出20萬至30萬枚皮蛋。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她的殷紅春教授看到學生今年交上的脫貧答卷,滿意而欣慰。
天津大學還在宕昌縣開設了「直播帶貨訓練營」。大山裡的藥農、特產店員工、自產自營的皮蛋作坊小老闆都成了訓練營的學員。每天晚飯後,學員們拿起手機就能通過直播平臺感受電商業態新思維,學習電商主播實用技巧。課程結束後,培訓團隊還將對學員進行後期指導,協助他們完成產品直播策劃和後期製作,幫助學員成為熟練的「帶貨達人」,獨立自主「引流帶貨」。
在今年的天津大學「村醫能力提升研修班」線上結業典禮上,宕昌縣近400名鄉村醫生「充電再出發」。為期一個月的「村醫能力提升研修班」,吸引了全縣336個行政村近400位鄉村醫生踴躍參與。研修班的課程由天津大學各附屬醫院、災難醫學研究院和校醫院等單位抽調「精兵強將」精心錄製。村醫們只需要通過手機登錄天津大學-甘肅宕昌培訓服務平臺,就能在工作間歇或茶餘飯後隨時「充電」。「我們村絕大部分是農民,彎腰下田是常態,腰椎間盤突出和關節炎患者很多。」宕昌縣磑子壩村的鄉村醫生郭建忠由衷感慨,「一個月的課程實實在在,對我們鄉村醫生來說真是解渴、管用!」
行走的課堂:讓「知識改變命運」形成燎原之勢
今年高考,宕昌一中學生馬高霞以優異成績考進天津大學,讓天大宕昌支教團成員趙丹寧欣慰不已。從「一對一」課程輔導開始,她們亦師亦友,更情同姐妹。在趙丹寧的悉心幫助下,馬高霞成績突飛猛進,最終考取了嚮往已久的大學。
在宕昌,來自天津大學支教隊的「小老師」們在每所學校都非常受歡迎。學生因為喜歡老師而愛上一門課的情況不在少數。來自天津大學的志願者成了很多初三高三孩子提高成績的「直升機」——720名天大學生與宕昌學子「一對一」結成對子,長期書信連線,開展課業輔導。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天津大學將幫扶從「線下」搬到「線上」,招募志願者1598人、志願集體163個,幫扶宕昌學生5749人,開展一對一輔導累計一萬餘次,集體輔導600餘次。接受學業輔導的學生中,65%在期末考試中成績進步,其中排名進步10名以上的佔比21%,宕昌學生對學業輔導的滿意率達到94%。
越來越多的教師、學生將扶貧支教化為「行走的課堂」。「每到暑假,我們會組織數十個實踐隊奔赴宕昌。這種支教會長期存在,學生和老師不斷交替,傳遞教育扶貧的接力棒。」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支教教師王鶴介紹。支教課堂上,王鶴會重點給學生介紹甘肅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讓他們為自己的家鄉驕傲。
今年11月21日,甘肅省政府批准宕昌等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困擾當地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而在天大人看來,「摘帽」並不等於「句號」。「用『教育』這一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力武器,激發青少年向上的動力,才能實現扶貧脫貧的可持續性。我們願做教育扶貧的『愚公』,一直奮進在興學之路上。」李家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