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縣這座因《封神演義》而聲名遠揚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厚的資源稟賦:厚重多元的歷史文化、神奇秀美的自然風光、古樸濃鬱的鄉村風情……作為河南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淇縣曾是商末四代帝都和春秋時期衛國國都,具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是殷商文化、衛國文化、鬼谷子文化、女媧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是古典名著《封神演義》故事發生地。
淇縣,古稱朝歌,因「喜迎朝陽、高歌黎明」而得名。山水靈動畫卷,文化古都朝歌。淇縣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已公布5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58處,館藏文物達1.3萬多件。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裡,商衛文化、鬼谷子文化、根親文化厚植千年,古城、古鎮、古村落錯落有致,景區、街區、度假區相映成趣,雲夢山、古靈山、朝陽山、摘星臺、紂王殿等景點眾多。今天就來看看這摘星臺。
淇縣是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朝歌」指的就是這裡,朝歌是古代商的重要城池之一,有據可查的三、四個商國君居於此。朝歌內修建有一高臺,有記載商紂王帝辛與蘇妲己在此享樂,妲己要星星紂王為其摘取,故稱摘星臺;帝辛的叔父比幹,在此強諫三日不去,被殘暴的紂王剖視其心,因此又稱摘心臺;之後武王伐紂重要戰役牧野之戰商滅亡,商紂王在大量美玉寶器堆中放火自焚。
摘星臺海拔達1082米,由兩塊砂巖相疊構成,基座巖石面積約20平方米,高5米左右,頂部為直徑約5米的平臺,周圍鐵欄圍護,一古松似傘,挺立其上。下臨幽谷,上頂雲天,置身臺上,頭上白雲飄拂,腳下幽谷翠峰。雨天雲霧瀰漫,周邊峰頂隱現變幻。皓月當空,立於臺上,滿天星鬥似伸手可摘。
淇縣摘星臺是國家3A級景區。是以殷商文化為主要特色的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內有殷朝六七聖賢君故都碑、陳婆造心經浮圖、麒麟壁、無耳朵獅子、扯淡碑、三仁祠、朝歌成語苑、淇河詩苑、林堅臺等景點50餘處,有魏、唐造像碑數件,是研究古代歷史和雕刻藝術的實物資料。
園內有一通丈餘高的殷朝六七賢聖君碑,上書「殷朝六七賢聖君故都」,原立於淇縣縣城南關村頭通往京城的大道旁側,實際上類似於現代的地名路標,一九八四年遷於現址,乃明代監察御史孫徵蘭題字,知縣蔡藿立石。據考證,「六七」賢聖君是指都生活在朝歌(淇縣)的武丁、武乙、帝乙、帝辛(紂王)、箕子、微子、比乾等七人。由於帝辛(紂王)功過分明,世人對其褒貶不一,孫徵蘭排列「賢聖君」時也難免稍有猶豫,來了個「姑妄言之」:算上紂王則為七、不算紂王則為六。這樣的碑世上少有吧,算得上一奇了。
摘星臺公園不得不看下扯淡碑,這碑看名字就很有意思,「扯淡」二字讓人覺得啼笑皆非,甚至極度懷疑是否真有這碑,是不是現代人的惡作劇。但結論卻證實這碑貨真價實,其產生於明代,離現今有三百多年了。根據當地人的回憶,早在清朝末年,這塊石碑,就被放置在了北關八角樓祖師廟內,先後經歷了中原大戰、抗日大戰,解放戰爭,祖師廟都被拆掉做炮樓的情況下,這塊石碑被移到了空地上,接受風吹雨打,卻並沒有任何的損壞。
摘星臺的最高處是一座心星閣,東面的對聯「心存社稷德昭天地,亭對紂窩氣貫長虹」描寫的是朝歌的古與今,讚譽比幹,鄙視紂王。北面對聯「曳牛定夷中原統一有此事,宣淫施暴周漢以往無斯人」,此聯寫的是紂王的功與過,功過分明。西邊的對聯是「急管嘈嘈十指獨掩弟子目,禾黍漸漸千古絕唱麥秀歌」。寫的是朝歌的興與衰,分別有典故可查。
南邊的對聯「一臺參天摘星觀涉折脛前車鑑,三仁慟地去國佯狂剖心後事師」寫的是古朝歌的是與非,上聯寫的是紂王和妲己尋歡作樂殘害百姓折脛驗髓的事,下聯寫的是微子、箕子、比幹他們三個愛國忠臣為國躹躬盡瘁,為後人留下千古佳話。
摘心臺公園樹木蔥蘢,亭閣相映,綠樹紅花,爭輝鬥豔,步移景遷,曲徑通幽,全縣著名的碑碣、石刻都集中在這裡,是研究古代歷史和雕刻藝術的實物資料。環境優美、清新、恬靜。摘心臺公園己成為中華民族祭祀忠烈的地方之一,林氏宗族尋根祭祖的聖地,到此祭拜、考察、遊覽者絡繹不絕。
歡迎喜歡的朋友留下你們的印記,關注叮噹,帶你遊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