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現代西方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創立的宏觀經濟學與弗洛伊德所創的精神分析法和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一起並稱為二十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革命。凱恩斯也為地名,位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海港城市。位於大陸東北部太平洋沿岸,瀕特裡尼蒂灣。在布裡斯班西北1,380公裡。
1883年6月5日生於英格蘭的劍橋,凱恩斯的祖上是英國的貴族,他的父親約翰內維爾·凱恩斯曾在劍橋大學任哲學和政治經濟學講師,他的母親弗洛朗斯阿達·布朗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和社會改革的先驅之一。
凱恩斯原是一個自由貿易論者,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傳統的自由貿易理論,認為保護主義對於國內的經濟繁榮與就業增長一無可取。甚至1929年同瑞典經濟學家俄林就德國賠款問題論戰時,還堅持國際收支差額會通過國內外物價水平的變動,自動恢復平衡。
1936年其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簡稱《通論》)出版時,凱恩斯一反過去的立場,轉而強調貿易差額對國民收入的影響,相信保護政策如能帶來貿易順差,必將有利於提高投資水平和擴大就業,最終導致經濟繁榮。
凱恩斯認為,傳統貿易理論以各項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已經充分就業為前提,宣揚按照比較成本原理進行貿易,既有充分就業,又享分工之利。
但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這一前提,而卻經常存在大量非自願失業,如果一國按照傳統理論自由貿易,雖可從事有比較優勢部門的專業化生產,取得某些分工之利,但放棄或縮小比較優勢不大或無比優勢部門的和平,則必然是失業更趨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