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飾演
《鄰裡美好的一天》中羅傑斯一角,湯姆·漢克斯獲得人生中第六次奧斯卡提名,這也是他的第一次角逐最佳男配角類獎項。當年負責為羅傑斯撰寫專題報導的記者Tom Junod已經61歲,他出生於紐約,1980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並在畢業後的二十年裡一直為《GQ》《生活》《體育畫報》等眾多出版物撰寫文章,榮獲過兩次由美國雜誌編輯協會頒發的"國家雜誌獎"。Junod集理智知性與親切和善於一身,和他聊天會感到非常的輕鬆愉快。
近日時光網有機會在洛杉磯零距離採訪Junod,他坦言自己並不一直都是如此。以前長期靠寫一些言辭激烈、甚至完全抨擊性卻又不受約束的採訪主題為生,這樣的工作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在生活中的真實性格。
1998年他應《時尚先生》之邀撰寫有關弗雷德·羅傑斯的文章後,這一切開始改變。羅傑斯是美國公共電視兒童節目《羅傑斯先生的左鄰右舍》的主持人,節目一播就是三十多年,深入關注兒童情感健康與感受。手足之爭、種族關係、憤怒、離婚,甚至死亡等嚴肅的話題均有所涉及,被視為全美甚至整個世界的情感慰藉。
Junod的文章由諾亞·哈普斯特和邁卡·費茲曼-布盧改編為電影《鄰裡美好的一天》,瑪麗埃爾·海勒擔當導演,漢克斯身著標誌性的紅色羊毛衫演繹弗雷德·羅傑斯。但這並不是一部傳記電影,沒有講述羅傑斯的某個人生片段,甚至都沒講多少關於羅傑斯的事情。而是通過Junod與這位善良溫和的主持人那命運般的相遇,以及兩人一輩子的友誼,展示出羅傑斯為社會帶來的廣泛影響。
不過,影片中沒有使用Junod原名,而是改為Lloyd Vogel(馬修·瑞斯飾演),這個角色敏感易怒,因和父親(克裡斯·庫柏飾演)疏遠而內心受挫,經常將發洩在妻子Andrea(蘇珊·卡萊布·沃森飾演)和剛出生的兒子Gavin身上。儘管需要在羅傑斯光芒萬丈、令人如沐春風的節目和Vogel一家慘澹的生活之間來回切換,海勒拍攝時避開過度包裝、情感過剩時常出現的敘事陷阱,同時成功傳遞出有思考有溫度而且真實善良的電影內核,激發出存在於其主題中那同樣的本質。
「我真的沒想到,」Junod回憶起自己的故事如何被搬上大銀幕,最終竟能獲得奧斯卡垂青,「要是沒有故事我肯定走不了這麼遠,意外的是眾多故事裡被選中的是這一個。既不是動作片,也不是犯罪片。之前一直覺得如果我寫的東西被選中改編為電影,那肯定是有關政治、犯罪,或其他類似的題材,畢竟正常都是那樣做。這個故事講的是一位獨一無二的人,《鄰裡美好的一天》令我欣喜之處也在於其獨一無二的魅力。」
「
我第一次見弗雷德的場景,電影裡展示得非常精準,」Junod繼續道,「這個故事原本就不是我自己想寫,而是接到的任務。那時我在紐約,打電話給弗雷德的製作公司Family Communications(位於匹茲堡)詢問是否可以安排接洽時間,得知他恰好也在紐約。我撥打了製作公司給我的電話號碼,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弗雷德那獨特的嗓音。
我詢問什麼時候可以採訪,他當即說道『Tom,你現在就可以過來。只是我正好在睡覺,穿的是睡袍和拖鞋。』《時尚先生》辦公室和羅傑斯呆的地方只隔一條街,Junod立即動身,等到的時候羅傑斯一身睡袍腳踩拖鞋地來開門,才發現他沒開玩笑。「當下我就知道,這次採訪將和我之前做過的都不一樣。」
Junod面露微笑地陷入回憶,「那是個傍晚時分,他正在休息所以房間燈光比較暗。聊著聊著他拿出相機說道『我喜歡用照片記錄每一個交談過的人。你介意我拍照嗎?我想發給我妻子Joanne。』我同意後,他就在昏暗的公寓裡拍下了這張照片,好像還能在我眼睛裡看到閃光。正是這張照片,預示著一段奇異之旅即將開始。20分鐘的採訪中,他讓我回憶起童年最喜歡的玩具——老兔子,並講了很多美好的回憶。羅傑斯的魔力就是讓人記起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
Junod在寫作方面碩果纍纍,但說到將自己的故事搬上大銀幕,他卻興致寥寥,畢竟寫作和拍電影有著很大的差別。不過Junod作為本片的顧問,在電影漫長的製作過程中,見證了多為導演更替,重要的是為改編提供了很多想法。也是在這段期間,他建議將主演從他的本名改為虛構的名字。
「印象中是在看了四五份劇本初稿後,我開始有些想法和建議,」Junod說道,「至於為什麼將名字改為Lloyd Vogel,並不只是為了保護我的名聲或什麼,這不是真正的原因。我在讀劇本的時候感覺故事似乎走向魔幻現實主義,好像在某一點進入夢境才發生了那些故事。
劇本中的一些事情並不是我的親身經歷,甚至和現實完全相反。影片中母親去世後,Lloyd被迫獨自和母親呆在一起,他對此一直心懷憤懣。然而我真實生活中,母親遠比父親活得長,她很是滿足」。說到這裡,Junod不禁大笑起來。
「所以我覺得如果把名字改了,他們可以不受任何束縛地朝著那個方向發展,結果他們確實做到了,」Junod繼續道,「改名後,我明確告訴大家這件事沒有發過,也決定接受這樣的情節設計。事實上我並不是弗雷德唯一的朋友,他與其他人、其他記者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Tim Madigan寫過一本書叫做《I' m Proud of You》(我為你驕傲),講述的正是這個故事。另一位記者寫了一本關於他和弗雷德之間關係的書,和我的經歷很類似。電影中呈現得最準確的就是,弗雷德如何與那些他認為需要幫助或者他想照顧的人相處。這是我最驕傲也是最滿意的部分,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有些不一樣,畢竟我在電影中代表著所有被弗雷德真真切切幫助過的人們。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發現,電影講述的故事和許許多多的人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羅傑斯已於2003年因胃癌離世,享年74歲。談及將來,Junod打算繼續將自己從羅傑斯身上學到的東西發揚光大。目前,他正為ESPN撰寫一個大型棒球故事,另有一本書正在籌劃中。不過他坦言,自己還是更傾心於雜誌。
「影片中有一段對幹我們這行的人來說,真的是非常非常地觸動。那就是,清楚詳盡地展示了雜誌從無到有的過程。
雜誌作為一個重要媒介,成功地將各路能人各種聲音匯聚在一起,而現如今紙質版雜誌卻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每每看到這種情景就會心裡難受。」
Junod講道,「從某種意義上講,就像拍電影一樣,無數人共同協作努力才有了一本本雜誌。數字時代到底會發展到什麼地步,我不清楚。我寫了一篇關於弗雷德·羅傑斯的文章,上周刊登在《大西洋月刊》上。在文章裡我剖析電影,回顧與羅傑斯的友誼,以及他所教導的東西如何適用於川普時代。儘管這篇七千字的論文很長,但還是在網上獲得了很多關注。事實證明,人們現在還是會閱讀,只不過他們來去匆匆,很難有深入思考。」
「擁有一本雜誌的好處在於,你可以把它放在家裡一個月,隨時可以拿起來翻看。在網上,什麼都能放大縮小。看看川普政府就知道新聞周期有多快。舉個例子,他們不停地拋出新東西,上周還震驚世界的消息馬上就被遺忘了。所以我內心有很多不確定性和疑問,只不過我們都身處在不知盡頭的時代漩渦中。」
正如弗雷德·羅傑斯的節目,Junod的作品也為混亂而互相聯繫的現代生活中那固有的不穩定性帶來些許共鳴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