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11-19 來源:生命科學學院 作者:葉超 編輯:李鵬 編審:宋佐東 閱讀:1
新聞網訊 11月18日上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天津大學理學院院長盧小泉教授應生命科學學院邀請來我校作了題為「卟啉電化學」的學術報告。
報告中,盧小泉教授講解了卟啉電化學歷史研究進程及研究現狀。盧小泉教授團隊結合光生電子和空穴對的分離效率嚴重的制約著光催化材料的進一步推廣的這一弊端,構建了一種新的電子轉移體系-「Cascade System」,從理論到實驗深入的研究了多步電子轉移行為對於光催化劑催化性能的影響,並利用軟探針分子對各種材料微界面的電子轉移速率常數進行了量化研究。此外,盧小泉教授還介紹了可視化傳感器的設計原理及其特點,然後從負載型與非負載型兩種貴金屬納米界面傳感器入手,重點介紹了可視化傳感器的應用研究。
盧教授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並被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是甘肅省生物電化學與環境分析重點實驗室主任,甘肅省電化學技術與納米器件工程實驗室主任。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兼任中國電化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納米材料與器件分會常務理事,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主要研究領域為生物電化學,可視化傳感,分析化學中的新技術新方法研究等。近年來在Analytical Chemistry,Chemical Communication, Small, Nanoscale, 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 其中一區以上70餘篇。出版專著8部,其中英文合著2部(各1章節);軟體著作權一項;申請相關專利60餘件,其中授權40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