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材學派第66期
整理:王鑫
校對:湯海林
葉桂,字天士,號香巖,晚號上津老人。吳縣人,世居蘇州閶門外下塘上津橋畔。生於清康熙六年(1667),卒於乾隆十一年(1746),歿年八十。祖、父俱精醫,迨桂聲大振,創立溫病學說,發明雜症論治,貢獻卓著,堪稱吳中傑出醫家之最。筆者研究吳中醫家數十年,近將積累之葉桂資料加以整理並考訂,從葉氏世系、生平、軼聞、故居、師承、著作、學術思想、後世影響等方面爰作探討與介紹。
5 師承
葉桂幼承家學,始以幼科為主。如汪紹達《葉天士家傳秘訣》序雲;「葉天士先生,本一祖傳之專門兒科醫家也。」蓋其祖紫帆公、父陽生公、蒙師朱君某、表兄汪五符、侄葉大椿俱精此道也。葉桂《幼科要略》謂:「襁褓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臨床所見,溫病確以小兒發病率著高。且因其稟質未充,故發熱傳變快,閉脫險症多,衛氣營血證候典型。這對於葉桂以後發明溫病學說影響頗大。由於小兒主訴困難,俗稱「啞科」,全憑醫家診察判斷,因而葉桂在醫療實踐中尤其重視小兒診法,諸如驗齒、察舌、辨斑疹白bei、嗅痘氣等都是切用兒科的獨特診法。
黃凱鈞《友漁齋醫話》謂葉桂「初習幼科,後學力日進,擴充其道於內科一門。」汪紹達則云:「自受學於王子接,始能貫通各科。」王子接,字晉三,清初太倉人,遷居長州。少年業儒,制舉之餘從事於醫,前後行醫五十餘載,積有豐富的醫療經驗,是一位飽學經史而醫道精博的長者。其於仲景學說、臨床各科、方劑、本草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著有《絳雪園古方選注》、《傷寒古方通》、《本草翼》等書。葉桂、薛雪、吳蒙等俱出其門下,所謂名師出高徒,誠非虛言也。其《絳雪園古方選注》共三卷,上卷獨明仲景方論,中下兩捲髮揮內、外、婦、幼、眼各科之方,葉桂嘗為之重編刊輯,佐證汪紹達之說之可信。此外,葉桂嘗參補王子接《本草翼》一書,可見王、葉師徒關係之密切。
《古今醫史續增》謂葉桂;「聰明絕世,復得周揚俊四名家之精」。周揚俊,字禹載,清初蘇州人。少攻舉業,屢試不售,遂揣摩岐黃之術,凡十餘年始成。康熙辛亥(1671)遊京師,受業於林北海之門,極蒙提命,王公貴人延治者日不暇給。著作數種,其《溫熱暑疫全書》系繼吳又可《溫疫論》之後的又一溫疫病專著。周氏倡言溫熱暑疫與傷寒分開,謂傷寒僅在一時,溫熱暑疫每發三季,為時既久,病者益多;力主四證均為熱證,治當寒涼為主;並謂「舍吳又可之言,別無依傍也。」葉桂投師周氏,受其學術思想及革新精神影響,結合自己長期醫療實踐,闡發溫證論治規律,成為溫病學說的創始人。從吳又可倡《溫疫論》,周揚俊著《溫熱暑疫全書》,至葉天士《溫熱論》問世,即是吳中溫病學派逐步發展成熟的歷史過程。
葉桂及門頗盛,此雖周知而未見詳載.今據有關各類資料初步核證者有十數人,如朱心傳、顧景文、張揆亮、吳厚仁、華蚰雲、葉大椿、周仲升、吳正學、毛丕烈、陸得bian、周浩、毛氏、邱氏等.又有鍾南紀為其再傳弟子。引證如下:
家藏《葉評傷寒全生集》額題:「葉天士先生評,門人朱心傳、顧景文、張揆亮、吳厚存讀」。又葉桂曾孫葉鍾於該著凡例中云:「先曾祖及門頗盛,唯朱氏心傳、顧氏景文、張氏揆亮、吳氏厚存從遊最久,於是書皆嘗手校與有功焉」。顧景文尚為《溫熱論》筆錄整理者。
華岫雲,字甫田,無錫人,為《臨證指南醫案》主要編輯整理者。《四庫全書提要》云:「是編乃門人取其方藥治驗,分門別類,集為一書。」《清史稿》雲;桂「歿後,門人集醫案為《臨症指南》。」《中醫大辭典·醫史分冊》雲「《臨證指南醫案》十卷,清葉桂撰,門人華岫雲等輯錄整理」。除華岫雲外,尚有邵新甫、李大瞻等參與編輯校注,是屬門人抑或私淑者,殊難認定,存待後考。
葉大椿,字子容,號懷古,無錫南延鄉人。精於痘科,著《痘學真傳》。該著額題:「師葉天士鑑定,梁溪葉大椿子容甫著」。其凡例五云:「少時家君課以儒業,後始傳以方書,兼得業師叔父天士諄復之教」。葉天士對大椿的醫療水平甚為賞識,其於《痘學真傳》序稱:「吾家子容,儒而業醫。退卻子容,得心應手,確然有據,當世之醫名者,吾未見出其右也。」
陳道瑾《江蘇歷代醫人志》云:「葉天士門人甚多,顧景文之外,尚有周仲升、吳正學、毛丕烈等。」
周仲升,名顯,號小狂,吳縣人。《未刻本葉氏醫案》額題:「古歙葉桂天士著,古吳小狂周顯仲升集」。該著朱周燮序云:「仲升周子,日侍左右,每見方案,無不匯而集之,積成卷帙。」程門雪按曰:「朱周燮不知何如人,文亦未甚高,但因此序而知此冊實先生門人所抄錄,甚可信也。」
吳正學,字敬方,宜興人。《荊溪縣誌》謂:「嘗執贄吳門葉天士,天士曰:『脈無可傳,唯子自悟耳』。授以『氣運經界,天和歲氣』八字,歸而隱居邑之大華山中,熟誦《靈》、《素》諸經,覃思積歲,至忘寢食,乃盡通其學。自是診視諸疾悉能究其受病之原與其客於何經,後當盛劇,自始生迄衰老,了如指掌。」
毛丕烈,字符勳,號慎夫,吳江黎裡人。《黎裡續志》謂:「縣諸生,年四十始習醫,得葉天士指授,五旬外名始顯。切脈定方,無不奇中。」
陸得bian,字禹川,籍貫不詳,嘗彙輯《葉天士醫效秘傳》三卷,並書《後跋》,落款:「乾隆七年五月望日門人陸得bian禹川百拜敬識。」
周浩,字治平,常熟人。《常昭合志》謂:「少從葉天士遊,治病頗著奇驗,人稱『周怪』。」
毛氏、邱氏,名字未詳。《三家醫案合刻》吳子音《例言》之三:「葉氏方案散播人間者不少……唯楔湖毛氏、邱氏,本皆系及門,匯存赴診之案,案中議論超邁,立法精到,尤足啟迪後人。」
鍾南紀,吳縣人,葉桂再傳弟子。《葉評傷寒全生集》額題:「小門人鍾南紀校讀」。又《吳縣誌》云:「鍾南紀,為葉桂再傳弟子,與同邑同時薛景福、顧是初、管鼎皆良醫。」
6 著作
葉桂貫徹古今醫術,畢生忙於診務,少所著述。其晚年七十九歲時嘗擬刊《本事方釋義》,惜於開春謝世而未竟。歿後,弟子後人集其遺稿遺案編輯整理醫著多種。姑分之三類;遺著本、注釋本、醫案本。分述如下:
6.1 遺著本
《溫熱論》 初名《溫熱論治》,首刻於《吳醫匯講》卷一,唐大烈序云:「《溫熱論治》二十則,乃先生遊於洞庭山,門人顧景文隨之舟中,以當時所語信筆錄記,一時未加修飾,是以詞多佶屈,語亦稍亂,讀者不免晦目.烈不揣冒昧,竊以語句少為條達,前後少為移綴,唯使晦者明之,至先生立論之要旨,未敢稍更一字也」。由此觀之,本篇實為葉掛語錄著作,經唐氏稍事修飾。後來葉桂門人華岫雲刊《續選臨證指南》,復將本篇更名《溫熱論》而列於卷首。兩種版本文字略有出入,而大體相同。後人刊刻甚多,在這次蘇州市中醫學會校編的《吳中醫集·溫病分冊》中亦予以點校刊載。
《醫效秘傳》 據葉桂門人陸得bian乾隆七年(1742)《跋》,本書為陸氏據桂生前著說附以己見而成。道光辛卯年(1831)吳江吳金壽子音據同門徐雪香抄藏副本校刻。書凡三卷,前二卷辨析傷寒諸證,兼論多種溫病,並附錄《溫熱論》,後一卷摘擇經旨,申明脈要。吳氏序云:「法取應驗,理貴簡明,不泥古,不好奇.真如月印千潭,只是一月。非學有本原,何能臻此?因與同志者重為校,付諸梨棗,以廣其傳」。
《葉選醫衡》 二卷,採金元迄清初諸家醫論數十篇,編纂成集。葉序謂「匯採前人論病論脈論治精確不磨之說,以成上下卷,標其目為『醫衡』。垂作楷模,則三陰辨,虛實分,自無籠統用藥之弊。」本書在道光前已有刊刻,但傳未廣,據曹元桓《敘》云:「庚申之變,板毀於兵,識者病焉」。光緒二十年(1894)常熟繆萼聯於家藏書簏中搜獲原書,經楊濱石太常校訂後補刊。尚見《醫衡》四卷者,署名沈明生著,內容與葉本大多相同。考沈明生,華亭人,徙吳中,居桃塢唐寅故居,與桂父陽生有往來會診。當時醫集付梓不易,師友互相傳抄盛行,故是著系沈襲葉或葉承沈,殊難定論,存待續考。
《葉氏明醫論》 亦名《病機選論》,為家藏舊抄本。四卷,額題「古吳葉桂天士氏纂」。個別字句及卷末數頁蛀蝕,序跋闕佚,洵以為憾。內容包括《葉選醫衡》大多論文,並收錄葉桂《六氣全書》一篇、葉案24則,及吳縣甪直名醫閔曙公、徐時進醫論等,總共196篇。其中《六氣全書》約二萬字,詳細討論了風溫、春溫、溫毒、感冒、傷風、疫癘、溫瘧、中暑,中暍、溼溫……四時外感病;引用各家學說二十餘種,方劑122首。該抄本系筆者師授秘傳,從不外洩,世所罕見。裡千曾對《六氣全書》詳加評註考訂,以期刊刻出版。
《三時伏氣外感篇》 系章虛谷選輯《幼科要略》中部分論述內容所成,道光乙酉年(1825)改題《三時伏氣溫熱篇》收載章氏《醫門棒喝》中。鹹豐壬子年(1852)王盂英刊《溫熱經緯》時亦於《幼科要略》選輯其要,更名為《葉香巖三時伏氣外感篇》。王氏認為此篇為葉桂親定。
《葉天士家傳秘訣》 一卷,原無刊本,1929年回瀾社據道光戊戌抄本影印。汪紹達序謂該本「系先生晚年追憶平生治兒科諸證,並祖傳心得方法,筆之於書,傳於後世者也……末載治其孫走馬疳症,足見此書乃先生晚年所記。」內容以小兒蟲、脹、疳、積等雜病證治為主,每篇並附醫案數則。
《葉氏婦科證治》 四卷,又名《葉天士女科證治秘方》。託名清葉桂撰,內容以婦產科治療方劑為主,論述較少。1817年曾以《竹林女科》之名刊行,並經多次翻刻。1913年鴻文書局將此改葉氏之名石印,此殆商賈圖利作偽之產物也。
此外,陳修園《醫學三字經》與《醫學從眾錄》二書初亦託名葉桂者,後來予以申明收回。前者則曰前曾託名葉天士,取時俗所推崇者以投所好;後者則曰是書曾託名葉天士,今特收回。
尚見《葉天士女科全書》、《葉氏伏氣解》、《葉氏傷寒家秘大全》、《葉氏眼科》、《軒岐心印》、《葉天士醫方集解》、《香巖經》之書目,而未睹其序例內容,容後續考。
6.2 注釋本
《本事方釋義》 十卷,宋·許叔微原著,清·葉天士釋義。葉桂曾孫鍾序云:「右《本事方釋義》十卷,先曾祖香巖府君所著也……是書成於乾隆十年,方謀付梓(此據葉桂自序),遽以明春謝世,遂不果。從弟鈞偶檢遺書,獲見殘帙,則序文及補傳裒然存焉」。殘缺部分借吳門顧西疇孫顧大田副本抄錄,並借著名藏書家黃丕烈收藏葉陽生手批宋刻舊本對校,嘉慶十八年(1813)姑蘇掃葉山房刊印。葉氏注釋《本事方》的重點是該書所載方藥配伍、藥性和歸經等內容。
《葉評傷寒全生集》 四卷,明·陶節庵原著,清·葉天士評定。掃葉山房刊於嘉慶間。此前《傷寒全生集》已有山陰劉宇參所刻評本行世,而葉鍾以為葉桂評本較之早三十餘年,故校刊時以家塾本為底本,劉本為參校本,凡劉氏詳註精闢者亦予收載,冠以「劉雲」別之。陶節庵原著內容以論述傷寒諸症包括溫病病機診法、辨證施治為主,葉桂研讀評註當屬事實,原著中有很多關於溫病辨證論治的內容在葉桂《溫熱論》中予以引錄、借鑑與發揮。於此可見,葉天士的《溫熱論》是在繼承陶氏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創立的。有關內容之論證,可參見筆者《論<傷寒全生集>對葉天士溫病學說之影響》一文。
《柯氏來蘇集評批》 一卷,慈谿柯韻伯原著,葉天士評批。版本數種,刊年不詳。額題:「古吳葉天士評訂」,卷端葉氏題記謂:「慈谿柯韻伯注傷寒,曰《來蘇》,四卷,又疏著(附翼)二卷。獨開生面,透徹詳明,精而不亂,予深得其味。今評批十餘條,餘條並《附翼》無可動筆評論也。」人皆以偽託目之,吾意未必。葉桂讀書頗博,尚謂讀萬卷書,且有隨筆評註之習慣,柯年歲長於葉,而葉成名早於柯。據季諾《來蘇集》序謂柯氏:「鼎革後,焚棄舉業,一志醫學,博覽精思,會悟通徹。遊京師,無所遇歸,過吳門,值葉桂行醫有盛名,因慨然曰:『斯道之行亦由運會乎!』於是閉門著書,得《內經合璧》、《仲景傷寒論注》四卷、《傷寒附翼》一卷、《傷寒論翼》兩卷,都七卷,名《來蘇集》。」可見兩人不但有所交往,且柯氏《來蘇集》緣起名實俱與赴蘇遇葉相關。故柯氏著作既成,或函書稿請葉校訂,或贈刊本與葉交流,是合常情之舉。再從葉桂題記看,乃桂得柯著後存心予作評批,奈柯著精徹,僅十數條予簡要評註而作罷,本無付梓傳世之意。書賈但慕盛名,不察實際內容,遂與刊刻,難免後世因其簡拙而視屬偽託也。
《景嶽全書發揮》 四卷,額題「清·葉桂輯」。刊於道光甲辰年(1814),桂五世孫葉栐校,並作後序。本著對張介賓《景嶽全書》有關章節內容加以評論與發揮,其中對張氏溫補學說持有不同見解,屬於讀書筆記類著作.今人亦視屬偽託,有謂姚球所撰,未可輕易論定。
此外,尚見《南陽經解》、《刪補慎齋遺書》(見王宏翰《古今醫史續增》)、《本草經解》、《本草再新》、《本草三家注》、《葉批本草綱目》、《葉批華佗玄門脈訣內照圖》等書目,容後續考。
6.3 醫案本
《臨證指南醫案》 十卷,清·華岫雲所刻,書成於乾隆丙戌年(1766)。本著系葉桂棄世後,華岫雲等門人後學收錄購求葉桂遺案編輯而成。參加編輯者尚有李大瞻、邵新甫。書凡十卷,其中內科諸病醫案八卷、婦科與幼科各一卷.編次以病為綱,分89門,各門之後每附按語一篇。執筆者除上述三人外尚有鄒滋九、姚亦陶、鄒時乘、華玉堂、蔣式玉、龔商年、陸履安、鄭望頤等。陸以湉《冷廬醫話》云:「《臨證指南》雖成於葉氏之門人,採錄冗繁,誠為可議.然其審證立方,實多可法可傳。」由於治案切於臨床實用,流傳甚廣,刻本多種(包括《徐批葉天士先生方案真本》),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曾刊鉛印本。
《幼科要略》 二卷,原系《臨證指南醫案》卷十部分內容。主要論述小兒病症如伏氣、風溫、夏熱、厥逆、疳,脹、痧、痘、驚等辨證方藥與醫案。上半部分以理論方藥為主,下半部分以病案為主。後經周學海補註增訂,分為二卷,1896年輯入《周氏醫學叢書·二集》中。
《續選臨證指南》 《種福堂公選良方》 查《中醫大辭典》:「續選臨證指南,書名。四卷,清·葉桂撰,華岫雲校。卷l續選《臨證指南》漏編之葉氏醫案,並附《溫熱論》,卷2—4介紹葉氏平生所集經驗方,分科敘述,大多屬民間流傳簡便效方。」《種福堂公選良方》四卷,額題「清·葉天士原著,華蚰雲編」,刊於乾隆四十年(1775)。據杜玉林序文:「壬辰歲,(華岫雲)又將其續補醫案、《溫熱論》與平生所集種種經驗奇方會刊,以備救急,其願甚誠.忽於癸秋謝世,其方已刻十之二三,半途而廢,見者鹹為惋惜。華君好友嶽君延璋不忍漠視,力勸徽蘇義商程、葉兩君子授梓,完璧以公同志。一日流川程君來蜀,出此編丐餘作序。」可見兩者內容一致,似屬一書兩名。吾因為但見《續選》書目,末睹實冊,未敢論定,續考。
《葉氏醫案存真》 三卷,清·葉萬青輯,刊於道光十二年(1832),現存光緒丙戌年(1886)刻本以及周學海評點本。本著系葉桂元孫葉萬青童年檢故紙得家藏葉案一冊,謂必《指南》選刻所遺;嘉慶丙子於姨丈家獲《天元醫案》所載葉案;道光辛卯於城東陳順庵家復見方案百十條;彙輯成編。以其「簡潔文妙,洵為門診之精華,不勝遺珠之嘆」,名之《醫案存真》(上見葉萬青自序)。全書不分類別,以內傷虛勞病案為主.卷末附馬元儀《印機草》一卷,祁正明、王子接醫案數則。
《眉壽堂方案選存》 《中醫大辭典》註:「醫案著作,二卷,清·葉桂撰,郭維浚編。原系抄本,後收入《中國醫學大成》中。上卷包括春溫、時疫、暑、燥、寒、冬溫、瘧疾等各類時症,下卷記述婦、兒、痘疹、外科。其中婦科治案記述尤詳.
《三家醫案合刻》 三卷,清·吳子音輯,門人凌銘、侄吳右校,刊於道光辛卯年(1831)。第一卷為葉天士醫案,額題:「葉桂天士著,後學吳金壽子音纂」。其凡例雲;「葉氏方案散播人間者不少,然所存俱當時門診為多,餘收羅二十餘年,不下八九百案,惟禊湖毛氏、邱氏本皆系及門,匯存赴診之案,案中議論超邁,立法精到,尤足啟迪後人,故採取獨多於他本。」卷二為繆遵義醫案,卷三為薛生白醫案。本書後亦收入《中國醫學大成》中。
《未刻本葉氏醫案》 抄本,不分卷,額題「古歙葉桂天士著,古吳小狂周顯仲升集。」上海張耀卿先生收藏,程門雪先生借得校讀,認為真屬葉天士手筆,於1963年上海科技出版杜校刊出版。朱周燮序云:「仲升周子,日侍左右,每見方案,無不匯而集之,積成卷帙。」考周仲升系葉桂門人無疑,參見前篇。程門雪校讀記雲;抄本「時去葉氏未遠,流傳有緒,真確不疑,雖系尋常門診之作,寥寥數語,而處方之妙,選藥之精嚴,有非他人所能望其項背者。」本著與《臨證指南》,一則過於簡樸,是為門診所錄,未經修潤;一則有嫌冗繁,多屬赴診脈案,並予整理。要在無字處探頭緒,雜議中尋原旨,方能明徹葉案而不惑也。
《南陽醫案》 四卷,抄本.曹炳章《中國醫學大成總目提要》謂:「葉氏尚有《南陽醫案》四卷未刊抄本,為古越何氏所藏,惜其遺失一卷(第二卷),猶特徵求。」錢壽餘序云:「南陽先生者,姓葉諱香巖,字天士,為吾蘇近代之先達也。」劉克庭醫師謂:「此書輯錄年代始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成於乾隆三十七年」;「真屬葉氏手筆,非偽託者可比。」又謂「南陽先生乃葉氏之別號,可補記載之缺。此書《南陽醫案》者,本於此也」(見《浙江中醫雜誌》1981年ll期)。尚考《百家姓氏郡望源地》:南陽者,系葉氏郡望地。以郡望代姓氏,反映了古人尊宗觀念,亦是明清文筆之時尚。例吳中醫家吳又可署延陵,薛生白署河東皆是。故南陽先生並非葉桂別號,《南陽醫案》即寓《葉氏醫案》。
此外,尚外有《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葉香巖先生醫案》(附病機選要)、《葉天士幼科醫案》、《葉天士女科醫案》、《葉氏醫案》(蘇州市圖書館抄本)等數種,容後續考。
本文刊於1993年《南京中醫學院學報》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