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訪之「戰疫篇」】李友梅:全球風險的不確定性正在常態化

2020-12-25 上觀

疫情中的中國乃至世界,是社會學調查研究的大課堂。作為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李友梅教授早年師從費孝通先生,曾跟隨他做過一系列社會調查。近日,她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提出她對疫情中諸多社會現象的思考與建議。

人物檔案

李友梅:1956年生,法國巴黎政治研究院社會學博士,上海大學教授,中國社會學會會長。


社會有組織的參與性不足是短板


高淵:這次疫情中,基層民眾的積極性很高,在一些物業管理不到位的小區,居民們自發組織起來「看家護院」,你怎麼看待這樣的居民自治熱情?

李友梅:基層社會治理的難點之一,就是如何破除「政府在做,群眾在看」的問題。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沒有一個人能夠獨善其身,小區是廣大居民共同的家園,是人們生活的地方,也是疫情中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最後一道防線。

疫情爆發以來,黨中央一開始就將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慮盡最大努力防止更多人被感染,盡最大可能治療和挽救更多患者與患者的家庭。正是疫情防控工作始終以人民利益為重,才激活了蓬勃的居民自治熱情。

高淵:疫情有可能提升居民自治能力嗎?

李友梅: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地的城鄉社區都動了起來,湧現出了很多「群防群控」的好做法。社區居民自發組織起來的「看家護院」,讓我們看到廣大群眾建設好小區這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生活共同體的具體實踐。當前,城市居住小區的形態多樣,部分小區的物業管理不完善或沒有物業公司,部分小區還沒有建立業主委員會。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一定程度的「缺場」,也可以說成為了群眾開展自治共治的壓力與契機。

從社會學理論視角看,基層社會共同體的真諦就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它意味著在公私機構的協助下,居民通過廣泛參與,動員社區內部資源,解決社區內的各種問題。疫情防控中的居民自治是社會大眾的家園意識和共同體意識的良好體現,應當加以鼓勵和維持。

高淵:相對居民自治,這次疫情中的社會共治能力表現得怎樣?

李友梅:就社會治理層面而言,疫情防控的非常時期表現出來的重要短板,是社會有組織的參與性不足,以至於難以及時形成一個具有整合性的抗擊公共衛生危機的治理共同體。

抗擊疫情需要全民參與的聯防共治,而聯防共治的陣地在基層社區。在推進社區共治方面,政府可以發揮更好的作用。在非常時期,政府需要加強對基層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的引導、支持與協調,比如利用數據平臺在居民中進行廣泛宣傳,使居民獲得正確的信息,包括當下政府工作面臨的難處,減少因信息不暢帶來的矛盾和誤會,形成合理的生活預期。同時,要對一線抗疫工作的合法行為提供制度保障,給予社區防控不斷完善的物資配給。

相關部門應該抓住這次抗擊疫情的契機,培育真正服務民生的社區自組織,做好深入細緻的群眾工作,把群眾發動起來,構築起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線。


「快遞圍城」讓我們認識社會生活的新特徵


高淵:疫情中,也有些情況引來居民抱怨,比如很多小區門口出現的「快遞圍城」現象,不僅有礙觀瞻,而且送快遞和收快遞的頻繁接觸,像個小型集市。對此,政府是否應該介入協調?

李友梅:公共危機治理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對原有的生活秩序形成幹擾甚至衝擊。「快遞圍城」現象雖是危機治理中秩序失常的小波紋,但也讓我們認識到了社會生活的新特徵。

信息化和網絡化的社會結構,在這次疫情防控中非常突出,已經深深嵌入了當前的社會生活之中,它的正常運轉不僅涉及到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延續,而且已經成為封閉式管理模式下城市正常運行和居民生活保障的重要支持體系。

「快遞圍城」凸顯出全社會普遍的流動性在非常時期的新境遇。居住區、片區、城區甚至整個省區的「封閉」,在使人的流動最小化的同時,也對依靠物的流動的生活帶來了衝擊。因此,保障信息化和網絡化的社會結構下社會治理的有效性,應當納入疫情應急管理的總體考慮之中。政府部門應適當介入,尋找適合小區實際情況並能獲得大家共識認可的解決方案。

高淵:有人說,這次疫情對中國來說,其實是一堂風險社會的啟蒙教育課。你認為,風險會多大程度上改變這個社會?

李友梅:我們要看到,風險作為一種重組社會結構的力量已經出現,將和物質財富分配機制以及其他力量一起,共同推動中國社會結構的複雜走向。

在市場化、全球化、新興技術等重要因素的影響下,伴隨著現代性的提升,人類社會日益進入一個高度風險社會。信息化網絡化推動了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動,實體社會與虛擬社會並存,線上社會與線下社會的交織與分離,都在不斷重塑社會的運行機制。

在社會結構發生複雜分化且呈現不平衡的背景下,日趨個體化的社會成員在價值觀念、社會心態、生活預期等方面呈現出明顯的斷層和落差,進而增大了其行動的不確定性。與社會領域內的巨變相同步的是,公共安全風險(比如流行疾病、難民潮和恐怖主義等)、社會平衡失序、社會認同碎片化以及應對策略落後等風險的產生機制,也出現了越來越複雜多變的不確定性。

高淵:是否可以說,這次疫情表明,風險的不確定性在逐步常態化?

李友梅:目前看來,各類社會風險的累積和爆發,意味著公共危機的常態化,這對我們的社會生活和應對經驗帶來了新挑戰,也將持續地考驗著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不僅是中國,在全球性流動社會的特徵日趨明顯的情況下,風險的不確定性、變動性與擴散性也在逐步常態化。而針對風險產生機制的公共治理措施,則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我們已有的社會治理視野,各種難以被理性化表述的「意外」,正在不斷突破人們的理性認知及既有秩序,而我們對此還缺乏深刻的認知。

但正如比爾蓋茨所言,新冠病毒的敵人是全人類,根本不管你什麼制度、什麼膚色、什麼信仰、什麼地位,都一視同仁。我想,共同的危機恰恰應當是促使人類攜起手來,加強合作,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契機。


並不見得物理距離疏遠,社會凝聚力就會下降


高淵:面對風險社會,我們怎樣儘可能避免倉促應戰?

李友梅:我國的城市社會治理體系,脫胎於原來的「單位體制」,社區成為當前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從這次疫情的社區防控工作表面看,雖然居民自治的積極性有所提升,但在當前的城市社會治理中還是存在著政府動員能力強,社會動員能力弱;物質基礎保障能力強,精細化治理能力不夠的問題。

經過艱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這既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同時也提醒我們,政府與全社會在應對這種突發性公共社會風險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公共性水平方面,以及對社會協同和民眾參與的內在動力的認知方面還有待提高。

高淵:前段時間,疫情使得一國人宅在家中,物理距離疏遠會影響社會凝聚力嗎?

李友梅:社會凝聚力有很多維度,比如共同的目標、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交往平臺和交往方式等。雖然大家都宅在家中很長時間,但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或其他方式與他人冷暖共情、將心比心。

因此,並不見得物理距離疏遠,社會凝聚力就會下降。我們從公共性的維度來看,疫情結束後,要在完善公共社會中不同群體的理性溝通和相互信任的理念下,著力提升社會組織、社區以及個體響應社會治理的機制設計,尤其是注重基層社會治理網絡的有效運作。在激活個體內在活力參與的同時,使得社區和社會組織能夠形成與政府治理的有效銜接。

高淵:但人們又會擔心,激活個體活力後,會出現更多元的聲音和行動,進而會不會導致向心力的缺失?

李友梅:從理論上看,公共性的生產是個體向公眾的轉化過程。具體而言,也是個體基於公共精神參與公共活動、維護公共利益和形成公共價值取向的過程。如果沒有公共性的持續生產,任何社會都不太可能有實質性的社會協同與公眾參與。

但公共性的構建又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問題,涉及公共部門向社會領域的適度賦權,和賦權後的秩序把關問題。如果沒有一定的賦權,公共性就無法形成,但賦權後如果缺乏把關機制,又容易引發不確定風險。

面對這種情況,要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的社會效應和影響力,持續提升公眾的公共意識,推動社會組織有責任地承擔社會事務,並由此推動公共社會參與、提升社會治理的能級與水平。

相關焦點

  • 孝美情深,根治齊魯--記海寶最美兒媳之李友梅
    2017年海寶三輪電轎與山東影視頻道、新浪網、騰訊視頻等多家媒體聯合舉辦的「尋找中華最美兒媳」大型公益活動現已面向全國火熱報名中……李友梅,原是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石油公司的一名女工,2011年11月,李友梅的公公不慎跌倒引發腦溢血,癱瘓在床。
  • 江泰發布公共衛生全球風險版圖:防疫常態化成階段性定論
    來源:新浪財經6月17日,由江泰國際合作聯盟、江泰全球救援聯盟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企業走出去風險發布網絡大會在北京舉行,並現場發布《2020中國企業走出去公共衛生安全全球風險版圖》。該公共衛生全球風險版圖指出,還在持續發酵中的新冠肺炎疫情將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威脅世界公共衛生安全的核心風險,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醫療資源極限承壓並近乎癱瘓。
  • 不確定性風險增多帶火主題投資
    進入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加劇、貿易壁壘上升、不確定性風險眾多、金融市場壓力與日俱增。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投資策略,如何選擇合適的領域和標的進行投資?全球面臨四大風險在Vafa Ahmadi看來,2019年下半年,全球主要面臨四大風險。一是全球經濟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先行指標出現分化。
  • 中國社會學會首位女會長李友梅:不同於西方「叢林法則」,東方智慧...
    【編者按】今年7月,上海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長李友梅當選為中國社會學會新任會長,她也是中國社會學會的首位女會長。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社會大發展的時代。這同時也是一個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
  • 上海大學教授李友梅當選中國社會學會會長,早年師從費孝通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長李友梅當選為新任會長,她也是中國社會學會首位女會長。中國社會學會:欣悉貴會於2017年7月14日在上海勝利召開第十次會員代表大會,並於隨後召開的第十屆理事會上選舉上海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長李友梅同志為新任會長,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向貴會和李友梅會長表示熱烈的祝賀!
  • 京彩好評:戰疫行動力昭示中國治理密碼
    此後北京戰疫爭分奪秒、驚心動魄,每一步都牽動著所有市民的心,聚焦著全國乃至世界的目光。實事求是地講,在全球疫情形勢還在惡化,而國內絕大多數人員仍普遍易感新冠病毒的大背景下,零星散發病例和局部疫情的不時出現,很可能是我們不得不長期面對的現實。而從這個意義上看,這一次的北京行動也為常態化防控之下,大城市特別是人口眾多的超大型城市如何應對突然出現的局部疫情,提供了觀察窗口。
  • 陳光金當選中國社會學會會長,李友梅卸任
    陳光金當選中國社會學會會長,李友梅卸任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嶽懷讓 2020-11-03 08:31 來源:澎湃新聞
  • 發展的不確定性及其應對
    自二戰以來,全球社會就開始步入社會秩序重建階段,直接的社會風險正在向潛在的不確定性風險轉變。尤其是隨著全球化、個體化趨勢的增強以及社會流動的加快,現代社會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不斷累積,並存在隨時向風險轉變的可能。
  • 王永昌:企業家該如何應對外部世界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我們的根本辦法,就是要以自己高水平的確定性去應對外部世界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從哲學維度分析,「以自身的確定性應對外部世界的不確定性」是應對大變局的法則。 宇宙間所有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基本特徵——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具體而言,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面有穩定性、連續性,即確定性,另一方面,又有不確定性。
  • 【地評線】錢江潮評|全球戰疫,攜手共護「地球村」
    全球病例數量達到首個10萬花了67天時間,達到第二個10萬用了11天,而第三個10萬僅用了4天,第四個10萬僅用了2天。  重大疫情面前,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中國是負責任大國,習近平主席在特別峰會上提出的四點倡議,為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擊戰指明了方向,為有效開展國際聯防聯控提供了對策,更為應對全球經濟衰退提供了中國方案。  全球戰疫,阻止疫情傳播是當務之急。
  • 李友梅:辨識中國社會轉型實踐之實
    【李友梅:辨識中國社會轉型實踐之實】  上海大學教授李友梅表示,新中國成立後,社會管理、社會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改革社會體制、創新社會治理等一系列以「社會」為主題的領域,成為中國社會學界進行實踐總結與理論思考的重點。
  • 產品存在不確定性 房地產眾籌面臨法律風險
    產品存在不確定性 房地產眾籌面臨法律風險 中國網地產 2015/6/10 7:25:00 5月29日,中國房地產眾籌聯盟在上海成立。
  • 「雲端」潤「心田」奏響戰疫「最強音」
    2、巧用「雲宣傳」,傳遞戰疫正能量。學院緊扣被徵用、隔離點休艙、國家安全教育日、建校70周年活動月等重要時間節點,充分發揮「兩微一端」網絡傳播作用,多角度報導師生在疫情防控中「抗疫情、勇擔當、爭先鋒」的先進事跡,共推送460餘篇相關內容,被學習強國、湖北日報、湖北衛視等權威媒體轉載和點讚。
  • 全球戰疫:吳哥旅遊困境求生
    全球戰疫:吳哥旅遊困境求生 2020-11-03 15:58:26 作者:何路曼 責任編輯:何路曼   (抗擊新冠肺炎)全球戰疫
  • 把握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相互轉化的辯證法
    作者: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 劉尚希  人類社會進入到了風險社會時代。風險社會的基本特徵是不確定性。2020年年初暴發,至今仍在全球擴散的新冠疫情就證明了整體不確定性在強化,全球經濟深度衰退,全球治理陷入混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加劇。
  • 戰疫史志 全球戰疫志丨21世紀首次流感大流行 一張全球疫情防控的...
    更需要警惕的是,病毒並沒有從此銷聲匿跡,它仍在提醒那場「戰疫」裡不應該忘卻的種種教訓:重視流感,及時就醫並接種疫苗。同時,回過頭來思考,2009年H1N1流感是世衛組織首次宣布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更像是一張向全球疫情防控提出的危機「考卷」。各國在此情形下加快了國際合作的步伐,用現代醫學技術對付病毒這一全人類共同的「敵人」。
  • 南充衛生學校全市科技活動周系列之抗疫戰疫篇
    本次活動共分五個篇章:抗疫戰疫篇、防疫復學篇、防疫知識篇、醫學技能篇、心理疏導篇。將通過學校官方網站、微信、微博向大家逐一推送。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南充衛生學校堅決按照市委、市政府及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全員戰疫,多措並舉
  • 國際述評:雜音未絕,全球戰疫需要「指南針」
    (抗擊新冠肺炎)國際述評:雜音未絕,全球戰疫需要「指南針」中新社北京4月20日電 題:國際述評:雜音未絕,全球戰疫需要「指南針」中新社記者 劉旭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給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巨大挑戰。
  • 「雲端」潤「心田」 奏響戰疫「最強音」
    2、巧用「雲宣傳」,傳遞戰疫正能量。學院緊扣被徵用、隔離點休艙、國家安全教育日、建校70周年活動月等重要時間節點,充分發揮「兩微一端」網絡傳播作用,多角度報導師生在疫情防控中「抗疫情、勇擔當、爭先鋒」的先進事跡,共推送460餘篇相關內容,被學習強國、湖北日報、湖北衛視等權威媒體轉載和點讚。
  • 【時評精析】「晴天帶傘」與「撐傘幹活」&常態化防疫,必須「一手撐傘,一手幹活」​
    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保持「晴天帶傘」工作狀態,建立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常懷謹慎之心,繃緊防控之弦,強化統籌之謀,常練應急之功,我們就能「防」得好,「控」得住,「放」得開,實現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手硬、兩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