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勵志的書,還在小學的時候,就會有老師推薦給你,然而看的人少之又少。大概是因為書中沒有什麼曲折離奇的劇情,也沒什麼值得去深挖的思想深度。單從書名來看,貌似僅僅是講述主人公的悲慘命運,以及在黑暗的日子充滿的無限渴望。
有人說最令人尊敬的不是海倫凱勒。海倫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後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如果沙利文老師能夠做些大事情一定會比她要強。讀者面對臺前的光鮮,只會想到這些歸功於她自身的努力。
海倫很幸運,她的不幸把她的幸運毫不保留地呈現出來。
她兩歲的時候,病痛摧殘了她的三種感官,幸運的是她的智力正常;她恰好有一個中尉父親,家境算得上殷實;在當時的環境下,適逢有人意識到對於盲人的關注甚至是專業研究,就像郝博士建立了盲人學校,發明了盲文。
如果沒有另一位老師,安妮的老師莫美麗,安妮·沙利文又會如何呢?如果安妮·沙利文畢業的時候找到了滿意的工作,她還會願意做一隻「小野獸」的家教嗎?海倫有這麼一位慈祥又明事理的母親才得以使沙利文有所施展;如果發明電話的貝爾不是海倫的朋友,海倫又會如何?
如果卡耐基不是一個熱衷奉獻的人,海倫是不是要難以果腹?還有考試時給她提供的便利,與馬克吐溫、愛迪生、福特等人的交流相見。
海倫自己的努力是不可否認的,但是那些關鍵時刻幫助她的人,那些幕後甚至不願意透露自己的人讓這個有潛能的海倫終於發揮了自己的能力。
這部分寫在前面,只希望大家對待每一件事都能多角度地去看,而不是單單看到表面。
海倫·凱勒
海倫的書裡,她的心中有著對別人的愛與感激,這是她的人生主題。
海倫一歲的時候喪失聽力,但是她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以一種樂觀的態度來面對她那個沒有光亮和聲音的世界。她僅僅依靠觸覺,成為了通曉5種語言、知識淵博的學者,並且學會了說話,從而能夠更好地與人交流,這是不可思議的奇蹟。
海倫用「忘我就是快樂」來克服生理上的缺陷所造成的痛苦,她的人生態度和她的努力使得她的世界變得五彩斑斕,充滿了歌聲與笑聲。
相比於凱倫,我們大部分人很幸運,有一個健康的體魄,自由的學習環境。
海倫是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88個春秋,熬過了 87年無光、無聲的孤獨歲月的女子。然而卻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立起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
生活中,總會有人哀嘆命運的不公,卻一天到晚看著手機短視頻消耗自己短暫的一生,明明是一個需要知識的社會,卻總希望投機取巧,混吃等死。
「勇敢寓於靈魂之中,而不單憑一個強壯的軀體。」
海倫的不幸,大多數人會認為如此不幸的人,還能有什麼「出息」?然而就是這樣的軀體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考上了大學,一生寫了14部著作,建立多家慈善機構,辦成了一個健全人也不一定辦得到的事情。
珍惜現實,才能擁有未來,這是「珍惜」的價值所在,也是生活的辯證法,與海倫相比,許多人可能都會感到慚愧,雖然有健全的身體,卻常常像她說的那樣,有目光卻短淺,為失去的東西痛苦,為得不到的煩惱,卻偏偏對擁有的東西不珍惜,不懂得把握。
當書名中的問題面向我們自己的時候,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會做什麼?你會不會覺得三天太短?乞求為什麼不多給幾天,甚至永遠得到光明(我從來不覺得人有多高尚,甚至我更加偏向人醜惡多一些)。
比之泰戈爾,海倫的見識與能力顯然還是很有限,也有許多疏漏偏頗之處,但這樣的比較很不道德。所以我很喜歡她的書中的那句話:
「假如你有一雙好眼睛,就好好地利用它,仿佛它是第一次用,或者最後一次用。假如你有一雙好耳朵,就好好地利用它,仿佛它是第一次用,或者最後一次用。我想,假如你有一顆好使的心,就好好地利用它,仿佛它是第一次用,或者最後一次用。假如你有一個好頭腦,就好好地利用它,仿佛它是第一次用,或者最後一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