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閒花 潤物無聲
——記北京市豐臺區實驗小學校長段蘭華
文/張墨寧
北京市豐臺區實驗小學校長段蘭華的博客名為「細雨閒花」,取自於「細雨溼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的詩句。2007年高考作文就以這句詩為主題,段蘭華校長的女兒當時並不懂詩的含義,他向女兒解釋道,這句詩指的是細雨潤物於無聲的景致。這正與他自己「教育就是潤物細無聲式滲透」的理念相吻合,要讓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改變。於是,2008年9月份開博時,他寫下了這樣的博客名。
與段蘭華校長的交談持續近四個小時,他侃侃而談,不時引用軍事和歷史知識表達自己的觀點。他的業餘愛好豐富,喜歡橋牌和畫畫,橋牌給與他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的整合能力和應變能力,畫畫讓他的創新思維得以不斷激發。在豐臺區教委小學教育科工作的一年間,他曾去太行山寫生,本想畫夠150副就開畫展的計劃因為工作變遷而不得不擱淺。但他對橋牌的執迷卻不因到任豐臺實驗小學而改變,每天中午必須打橋牌才能有精神投入下午的工作當中,橋牌對他來說,就像很多人的午覺習慣一樣不可取代。學校新來的司機曾經笑稱,來到實驗小學,自己的生活發生了兩個變化:學會了打橋牌、能夠按時下班了。前者是因為他被段蘭華校長接收為新牌友,後者是因為校長從來不晚出應酬。
他的自信源於酷愛寫詩做賦的才氣,也因為遊歷大江南北的視界。但也毫不遮掩自己的缺點:丟三落四,所以總把U盤掛在頸上;嗜好抽菸,所以有了博客裡戒菸日《校長的尷尬》,「……學校裡許許多多的大事小情一下子灌入原本還算輕鬆的頭腦之中,亂得很。停好車沒有下來,在車內下意識地點燃一支香菸,梳理著頭腦中的校務。『校長不許吸菸!』,一句話猛地進入耳鼓,緊接著一名高年級男生出現在車窗旁。我以為學生淘氣在與我打趣兒,便不假思索地擺手示意他離開,想繼續我的思考。那男生無奈走開,邊走邊說:『今天是戒菸日,校長都不理我。』我這才想起校門口少先隊員戒菸宣傳的情景,意識到那男生不是在與我開玩笑,頓時覺得臉上有些發熱……」
他為豐臺實驗小學設計的校徽名為銀鷹欲飛,選取了藍白兩色。他說這兩種顏色能夠給人安寧的感覺,足以產生美好的聯想。對於段蘭華校長來說,這也是自己蓄勢飛翔的願景。
「三長兩短」
段蘭華的校長生涯和豐臺實驗小學的生長緊密相連,1996年他已在豐臺區教委小學教育科工作一年,主抓全區德育管理工作,事業蒸蒸日上而且業餘時間充足,能夠給他充分的空間享受自己畫畫的愛好。就在此時,教委做出了要將他派往新成立的實驗小學擔任校長的決定,段蘭華校長受命上任,一幹就是十三年。
雖然在教委小教科工作之前,他有過一線教學經驗,在豐臺五小任教十三年,先後擔任美術教師和副教導主任,然而他深切感受到即將投入的事業一定是全新的旅程。他為自己確立了兩個原則,首先,要當校長,不當家長。校長應該是團隊的業務引領者、思想指導者、文化營造者。在思考如何當好師生的服務員時,段蘭華校長從不忽視對於業務的重視,他把校長定位為「首席教師」,認為校長首先要懂教學規律,上了課堂才能提出自己的意見。會議室桌上的課題研究證明了他的身體力行,一萬多字的論述和研究完全出自段蘭華校長本人的手筆。他坦言除了英語、體育和計算機課,沒有什麼學科能難住自己。
段蘭華校長對於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有著深刻全面的剖析,他形象地總結為「三長兩短」。三個長處分別為:第一,合理的知識結構,美術專業出身的他自學中文,從建校開始就發動師生學國學,他本人也不例外,雖沒有系統學習過教育管理,只參加過兩個高級研修班,但送不放鬆自我要求,業餘大量閱讀;第二,長期的一線鍛鍊,段蘭華校長在豐臺五小奉獻了自己最為珍貴的十三年青春時光,期間認真教學、不時發表文章,如他自己所言,「有了這碗酒墊底」成為校長後自然能夠得心應手;第三,宏觀管理經驗,雖然在豐臺教委小學教育科工作僅一年多,但這段時間對於管理才能的培養和鍛鍊卻勝過在基層數年的歷練。而兩個短處則是:科任教師出身和剛剛擔任校長時的經驗不足。和大多數校長的職業軌跡不同,段蘭華校長沒有經歷副校長階段,而直接從科員成為校長,起初的不適應可想而知,但「摸著石頭過河」的韌勁和執著讓他總結出了自己的探索哲學,在十三年的校長生涯中,他延伸長處,補充短處,成為注重理性思考的文化型校長。
GR精神凝聚團隊
豐臺實驗小學的八字團隊精神在不看文字的情況下讓人不知其然,「共容、共熔、共融、共榮」,段蘭華校長將它簡稱為GR團隊精神,取每個詞的拼音首字母。「共容」和「共榮」這兩個詞從別處借鑑,在此基礎上他又增加了「共熔」
和「共融」的獨特見解。對此段蘭華校長作了一一解釋:「共容是團隊合作的基礎,要彼此包容、寬容;共熔就是要共同熔煉,協作進取,團隊合作能夠使人的能量放大;共融就是其樂融融,融洽、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讓彼此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共榮即是榮譽共享,當一個團隊共享榮譽時,才能夠戰無不勝。」
對於團隊的重視讓段蘭華校長反覆思考何為教育主體,在長期的實踐中,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教育主體是一個相對概念,對於上級機關而言,辦學主體是校長;對校長的工作而言,教師是主體;對老師的教育教學而言,學生是主體。只有當這三個主體共同發揮作用的時候,學校才能趨近於理想境界。因此,段蘭華校長格外重視教師的主體性作用,他對教師的管理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和要求,而是在給與尊重的基礎上充分信任,讓他們擁有自由的發展空間和施展平臺。通過調動其積極性、激發其創造性、發揮其主動性,把人文關懷和制度管理有機結合,校長和教師之間得以完美配合,每逢段蘭華校長想召開主題大會的時候,他只要找來大隊輔導員,向他闡述自己的想法即可,然後由大隊輔導員擬定具體方案,將他的想法加以細化和延伸。段蘭華校長給與他們充分的空間去設計、組織和論證,既鍛鍊了幹部隊伍,還形成了民主化管理的氛圍,教師的積極性得到了發揮,自然會進一步遷移到對學生的管理和教育之中。
段蘭華校長不僅用信條和原則管理教師,還用親民的作風拉近和老師們的距離。今年婦女節的活動上,他專門為女教師選擇了《木蘭詩》誦讀內容,排練時親自為教師們講述《木蘭詩》的精神實質,通過總結善良、勇敢、恬淡的木蘭精神,讓教師們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在正式演出時,由段蘭華校長用牛角伴奏的《木蘭詩》誦讀拿到了一等獎的成績,全校師生都興奮無比。
傾情為善
在豐臺實驗小學的十三年當中,段蘭華校長從未忘記上任前的自我承諾:與人為善。在他的社會兼職當中有一項便是「北京殘疾人藝術團愛心大使」。80年代在一次觀看殘疾人演出的活動中,他深受震撼:「這些殘疾人經過了多少奮鬥才擁有如此高超的藝術水準?」想為他們盡點綿薄之力的想法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於是一有合適的機會他便邀請殘疾人藝術團來學校演出,2008年適逢帕運會,段蘭華校長再一次把殘疾人藝術團邀請到了學校,團長被他的善舉深深打動,給了他這個無上光榮的稱號。
豐臺實驗小學接收河北滄州五胞胎事跡一度傳為佳話,完全得益於段蘭華校長「學有所教」的善念,對於弱勢群體的關懷和幫助給全體教師一種啟示,也激勵了每一個學校幹部。早在上任之初,他就到山西貧困縣勁德縣招了兩個貧困生,吃住全包,直到他們小學畢業,對於這樣的善舉,段蘭華校長只是輕描淡寫地歸結為「為希望工程做點事」的初衷。
去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段蘭華校長馬上組織學校和社會捐款,在校門口設立了捐款箱,總共籌集到6萬多元現金、價值兩萬多元的物資,第一時間送到了災區。不僅出錢解決災區的物質困難,還出人幫助災區人民心理重建,將學校的心理諮詢師及時派往四川,此後段蘭華校長親身前往,與心理諮詢師會合,在災區現場看到的一幕幕情形讓他深受感動,於是他把女兒也送到了北川中學支教,愛人也在他的鼓動下前往災區。全家人團聚在劫後餘生的天府之國,段蘭華校長經歷這特殊之旅後,幫助別人的善念比從前更加強烈、堅定。他先後將十幾個震區的孩子接到了豐臺實驗小學,讓他們得以在良好的環境中完成學業,今年又向紅十字會發出了請求,希望幫助更多的孩子。在參加「北川中學重建論證會」時,段蘭華的想法在眾人中脫穎而出,他直陳北川中學在今後十六、七年內將有大批殘疾人的事實,認為無障礙通道、將圖書館建在一層等細節問題的完善才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站在教育一線的他提出了許多專家都無法想到的建言,而這背後正是為弱勢人群切身著想的良善和溫情。
文化建校
段蘭華校長秉性好學、酷愛創作,「我的作品都散落在校園文化當中了。」他把自己的很多思想都編成了歌謠,《師道三百言》等朗朗上口的作品在豐臺實驗小學廣為傳誦,他所主張的文化建設的內容之一就是童謠。去年奧運前夕,《北京歡迎你》這首歌流傳甚廣,段蘭華校長聽到之後非常喜歡,他在網上搜索歌詞時發現流傳著很多版本的歌詞,於是靈機一動把這首歌的歌詞改寫了小學版的《北京歡迎你》,創作出了《校園歡迎你》,經過段蘭華校長主導下的悉心拍攝,這首歌的MV成為豐臺實驗小學的宣傳品,將校園精神和文化內涵充分體現。
段蘭華校長坦言自己的認識在多年的管理經驗積累中逐步提高,他說,有個美國專家曾講過一句話,「校長應該具備文化建設的能力」,這句話觸動了他的文化敏感神經,以前他認同這樣的提法:「三流校長用髒話管理,二流校長用制度管理,一流校長用理念管理」。而現在他的想法轉變為一流校長用文化管理。「理念一旦形成系統就是文化,當學校形成一種文化氛圍時,就不需要靠校長來管,而是由文化氛圍來管理,一經形成,將極大推進學校的發展進程。」段蘭華校長對於自己文化建校的理想頗有信心。進入起步階段的「陽光教育」品牌承載著他的文化理念和情結。他希望在他帶領下的豐臺實驗小學能夠發揮「廣大師生薰陶於物質文化,約束於制度文化,內化為精神文化,外顯為行為文化」的教育功能,從而讓生生不息的陽光普照每一個生長的孩子。
他不追求形式上的特色和品牌,追求大象無形、渾然一體的自然境界。「特色不是想出來的,當學校停留在某個具體清晰的形態時,它一定不是最好的狀態。」段蘭華校長列舉了孔子、陶行知等先師的教學理念,「真正的境界是無形的。」
他認為所謂的特色只是一個標籤,在他的文章《特色論》裡段蘭華校長如是說:「特色不是幹部們編纂出來的,真正的特色要衝擊全體師生,它是一個動態的東西,不能原地打轉。」
在教學的每一個細節中,都體現著他的文化建校思路,古詩文誦讀行動很早便在豐臺實驗小學開展,「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美好倡議是段蘭華校長對學生的期待。他希望孩子們即使未必理解,也要吟誦記憶,有了一定存儲時,才能在日後反芻吸收。
而段蘭華校長本人也將對文化的熱愛和訴求融入到了自身學習當中,他讀《論語》、讀《孟子》,並且將人生閱歷都書寫和記錄下來,他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匯結成書,已經完成了十萬多字,儘管名字還沒有確定。他曾考慮過「且華且實」、「華章」等嵌有他名字的題目,但都被自己推翻。因為想換種思維,把自己的教育經歷也添加進去。
在傳統文化的習染和薰陶下,段蘭華校長表現出自信而又謙虛的君子之風:言談中他對吳國通、李烈、劉永勝等同仁的佩服和讚嘆溢於言表。在工作的每一天他的教育思想都在默默實現,這便是他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