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萌喵2020-10-13 14:55
《生氣的亞瑟》是由英國兒童文學家希亞文·奧拉姆和日本繪本大師北村悟共同創作的。這本繪本在1983年獲得了英國鵝媽媽獎。
繪本用誇張的手法為我們描繪了「生氣」這種情緒,它大的足以將宇宙毀滅,讓孩子認識了「生氣」具有破壞性,不能輕易生氣。然而孩子的情緒又是這樣簡單,最後亞瑟自己都忘了為什麼會生氣。
《生氣的亞瑟》是一個關於孩子情緒管理的繪本故事,孩子需要認識情緒,才能做到調節情緒,而不是單純的將情緒發洩出來。
從繪本當中可以看到,在亞瑟的怒氣中,其實摻雜了很多別的情緒:寂寞、害怕、傷心、彷徨、失落……這些都像現實中的孩子被包圍在複雜的情緒當中,卻無法自己仔細描述出來這些情緒。
生活當中也可以經常看到,有的孩子因為一點小事而生氣。很多大人往往理解不了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孩子太小,掌管情緒的大腦前額葉皮層還沒有發育完全,所以無法對情緒擁有良好的自控力。
事實上,一個人只有在25歲左右的時候,大腦才能夠完全的發育好,有情緒的表達其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會有情緒。
在《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當中講到:人類的情感和行為是由大腦控制的,及我們引以為傲的理智腦。
而情緒呢,往往對人類的學習、記憶,還有決策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能夠很好的管理自己情緒、擁有正面情緒的人。
通常智力水平也較高,在情緒與理智發生衝突時,他們更能夠用理智的方法去處理情緒;反之,不能控制自我情緒、負面情緒較多的人,往往會被情緒左右,生活當中也往往更容易陷入困境和煩惱當中。
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當中時,也應當注意引導孩子認識情緒並管理情緒,這樣才能夠促使孩子更好的發展。
如何引導孩子認識情緒並管理情緒,首先需要讓孩子理解什麼情緒。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統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能夠用一些詞語來標記。
情緒具有單一情緒以及複合情緒,隨著孩子的年齡增加,情緒也會越來越趨向於複雜化和混合化,會有兩種或者幾種情緒混合在一起的時候。
對於孩子來講,具有5種基礎的情緒,分別是開心、生氣、難過、快樂、害怕。
此外,又總結了15種低齡情緒,分別是開心、感動、滿足、生氣、安心、興奮、擔心、孤單、害怕、緊張、驚訝、害羞、羞愧、不公平。
家長可以以可視化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認識和了解情況,其中可視化的方式就是通過繪本、視頻、圖片或者照片等其他媒介,讓孩子看到、感受和觸摸情緒,將情緒和生活事件有效的建立連接和對應。
在孩子認知情緒的初步階段,家長可以將基本的情緒表情列印出來貼在孩子能夠經常看到的地方,有效的讓孩子對情緒的表達感到熟悉。
引導孩子認識情緒可以用非語言形式和語言形式
非語言形式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來利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孩子認識情緒。
年齡較小的孩子適合使用非語言的形式,家長可以使用繪本或圖畫書讓孩子對朝暉本糊塗話當中的主人公找到與自己對應的情緒。
看看主人公是因為什麼事情而產生的這種情緒,孩子自己又是因為什麼事情而產生的這種情緒,讓孩子了解到自己現在情緒的狀態。以此來引導孩子,了解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感受。
語言形式
對於已經識字的孩子來講,用語言表達情緒變得越發的重要。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逐步的學習,用語言來表達和描述自己的情緒。
例如家長在給孩子講故事時,可以使用一些情緒詞彙來描述主人公的心情,以此來強化孩子對情緒的理解。
例如在《生氣的亞瑟》當中,家長和孩子進行伴讀的過程當中可以看到亞瑟的動作和表情,在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通過一些語言的描述來讓孩子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情緒,從而實現自己的表達。
孩子的成長速度都是很快的,他們相繼掌握了一系列的技能:走路、說話、社交……這對於塑造一個全面發展的孩子來講至關重要。
而在孩子發展過程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技能就是管理情緒。管理情緒的作用是很大的,它能促使孩子處理一般的生活,從健康的方式進行解決和決策,最終回到生活與學業方面取得成就。
1、利用遊戲幫助孩子進行處理情緒
家長可以利用角色扮演遊戲來引導孩子管理情緒。
例如在角色扮演遊戲中,有一種角色置換遊戲。家長可以讓孩子扮演力量強大的角色,父母扮演弱小角色,來引導孩子進行處理情緒。
2、營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圍
一般來講,孩子在家庭當中,特別是在父母面前,能夠更加容易的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因此家長應當充分發揮家庭在孩子管理情緒當中的特殊作用,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圍,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的生活和自然感受的體驗中形成初步的情緒管理能力。
3、鼓勵孩子和他人相處
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但是也應當鼓勵孩子與其他人交往,有效的讓孩子更好的處理與他人產生的情緒,從而增長孩子對周圍環境和人群的可控制感,更好的學習處理人際交往當中產生的情緒。
孩子的成長環境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在遇到情緒表達過程當中,如果不能妥善的進行處理,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多方面的發展。因此家長應當更好的引導孩子認知並管理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