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卷調查法是審前調查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審計人員為完成特定審計目標,在執行審計程序時,搜索、獲取和整理各種審計信息或證據資料而採用的專門的方法。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還能幫助審計人員進一步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和訴求。以下筆者將從滿意度調查問卷的角度,談談編制問卷時需注意的幾點。
一、確定問卷目的與發放範圍
明確問卷目的與發放範圍是至關重要的,筆者在承接某一審計項目時,由於對問卷的需求把控不精準,在問卷已定稿即將發出時發現與需求存在較大差異,問卷的發放範圍也有所擴大,故重新按照新需求編制調查問卷,導致項目時間有所推遲。
因此,編制問卷的首要工作是充分了解本項目調研的目的和發放範圍,認真組織研討。
二、設計調查問卷
筆者認為調查問卷是訪談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但與訪談不同的是審計人員無法在問卷填寫期間和被調查者互動,往往會影響調研結果,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在問卷的題目設計上下功夫。
1.表明來意,主題明確
審計人員設計調查問卷時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量身定製,但在用戶開始填寫問卷之前應先說明調研目的,如:「要調研什麼」、「要從哪些方面調研」,使被調查者清楚這份問卷是關於什麼的、是用來做什麼的、是實名制還是匿名、答題時需要注意些什麼等等,此部分內容審計人員可參照項目目標等進行編制。
2.帶入感強,通俗易懂
問卷題目的設計最好具象並具有代入感,應考慮到問卷填寫者的特點,並站在其角度進行編制,最好不使用問卷填寫者不熟悉的專業術語,這樣就幫助答題者更好地理解問題,並儘可能給出更準確的答案,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在編制調查問卷之前通過訪談等方式與被調查對象溝通,結合審計目標充分了解被審計對象的情況。
3.題目數量不易過多
站在受訪者的角度考慮,問卷的題目不易過多,若題目過多可能會直接影響受訪者填寫問卷時的主觀感受,往往會隨意勾選應付作答。
4.選好題型,便於分析
為便於回收問卷後的分析工作,從背景基本信息題開始就要考慮題型的選擇,如:省級公司、部門、崗位、司齡等基本信息,這些題目如果需參與「分類統計」和「交叉分析」,筆者建議題型選擇單選題或多選題。
此部分筆者會撰寫專題文章,結合問卷星中各題型的特點,淺談問卷題型的選擇技巧等。
三、組內討論
組內討論是不可或缺的一項,且貫穿於整個設計過程,從明確調查問卷的設計目的、題目的編制、發放形式與範圍都需經組內討論。
舉個例子,比如筆者之前在做項目時打算對工作量採用滿意度調查的方式進行,題目選項設置為: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但經組內討論發現這種選項設置過於主觀,無法客觀反映出真實的工作量,故將選項由滿意度轉為更客觀的量級描述,如:評價工作量的選項設置為很少、少、適量、多、很多;評價工作頻次的選項設置為從不、偶爾、有時、經常、總是。
四、走訪被調查者試填問卷
嘗試性的尋找一些被調查對象試填問卷,通過現場溝通、回收、分析填答情況,可以及時修正問卷的錯誤。此階段筆者與受訪者進行了三問,如:「這個問題您是如何理解的?」「這個問題您容易回答嗎?」「這個問題您願意回答嗎?」,三問過後可對問卷題目做以下兩點優化。
1.優化部分語言描述
走訪過程中應注重收集被調查者的信息與感受,用更接地氣的描述使問卷被調查者清晰知曉問題內容。
2.避免問卷題目設計的歧義
筆者在走訪被調查者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問卷設計及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如,筆者剛開始選擇的題型為矩陣滑動條,題目為0-10級量表,0為不涉及,1-10表示從非常不滿意到滿意的程度,但後來走訪門店發現多數填寫者未關注或未能看到對0分為不涉及的這個填寫要求,多數問卷填寫者認為0即為非常不滿意,故筆者最後未使用矩陣滑動條題,改為矩陣單選題。
五、發布與回收調查問卷
也可複製連結/二維碼/海報發送至各個平臺,審計人員可以根據問卷填寫者的情況選擇簡單高效的方式進行發布。
在此推薦大家一個APP「稿定設計」,裡面有海量的二維碼海報,可下載進行編輯,製作成調查問卷的海報,發送給被調查對象填寫。
六、分析調查問卷的結果
回收數據後通過問卷星中「統計&分析」模塊可下載默認報告,其中的表格數據表現形式可從表格、餅狀圖、圓形圖、柱狀圖、條形圖中任選。也可使用「分類統計」、「交叉分析」和「自定義查詢」等進行分析。
關於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分析,筆者會撰寫專題文章進行分享。
作者:華北審計部郭琳
以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