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基本線索】
中國近代史學習的四條基本線索
1、外國資本主義與中國反動勢力相勾結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史
2、中國人民為改變屈辱地位,奮起抗爭、反抗侵略、前赴後繼、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3、先進的中國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4、近代工業、近代科技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第1課 鴉片戰爭(1840-1842)
【內容標準】
1.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
2.列舉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知識結構】
【知識梳理】
一、鴉片走私與林則徐禁菸
1、鴉片走私:
(1)背景:英國為了改變貿易不利局面,向中國走私鴉片。
(2)危害:白銀外流,加重百姓負擔;摧殘國人體質;導致政治腐敗和軍隊戰鬥力削弱。
2、林則徐虎門銷煙:道光皇帝派林則徐到廣東禁菸。1839年6月3至25日,林則徐虎門銷煙。影響: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菸鬥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二、英國發動侵略戰爭——鴉片戰爭
1、時間:1840年6月——1842年8月
2、根本原因: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和掠奪原料;直接原因(導火線):林則徐虎門銷煙
3、經過: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1841年初,英軍強佔香港島。英軍進攻虎門炮臺,廣東水師提
督關天培戰死。1842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屈服。
4、結果:1842年8月籤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5、南京條約的內容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 ②賠款2100萬銀元 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
6、補充條約:(1)、1843年中英籤訂《虎門條約》,從中獲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
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力。
(2)、1844年籤訂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擴大了侵華權益。
7、鴉片戰爭的影響
①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8、啟示:落後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內容標準】
1. 簡述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佔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
【知識結構】
【知識梳理】
一、英法再次發動侵華戰爭
1.根本原因: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華權益。
2. 發動國:英、法;
3、藉口:「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
4、時間: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5、1858年清政府和英法美俄籤訂《天津條約》
內容:①西方列強獲得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②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
③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自由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權。
6、英法美和清政府籤訂《通商章程善後條約》:清政府被迫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
二、火燒圓明園和《北京條約》的籤訂——(外敵第一次進北京)
1、火燒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進逼北京,10月搶劫、火燒圓明園。
2、中英、中法《北京條約》:①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外
②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賠款額也大幅增加。
3、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三、沙俄侵佔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1、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沙俄共割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是近代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
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
【內容標準】
1.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衰。
【知識結構】
【知識梳理】
1、金田起義: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被稱為「太平軍」。
2、永安封王:1851年9月,洪秀全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標誌太平天國初步建立起政權組織。
3、定都天京:1853年3月,攻佔南京,將南京改名天京,作為都城。——標誌著太平天國正式建立起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
4、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①內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②目的:太平天國想通過這個方案,建立「有田同耕,
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溫飽」的理想社會。
③評價 消極:《天朝田畝制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實踐中難以實行。
積極:①反映了千百年來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願望 ②對於發動和鼓舞廣大農民參加反封建鬥爭起
了積極作用。
5、北伐和西徵
(1)、開始時間:1853年(2)、目的:推翻清朝統治和鞏固政權。(3)、概況:北伐全軍覆沒,西徵取
得重大勝利。 影響:太平天國軍事上進入到全盛時期。
6、天京事變:1856年,楊秀清意圖篡位。結果楊秀清被殺,韋昌輝被處死,石達開率部出走,太平軍
損失慘重,人心士氣受到嚴重影響。——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7、調整與改革措施
①封洪仁玕為幹王,總理朝政;②提拔陳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將領。
③洪仁玕寫出《資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主張,得到洪秀全的讚賞。但是由於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踐。
8、天京陷落: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湘軍攻陷天京。——標誌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失敗。
9、評價太平天國運動:(1)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2)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太平天國無法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的腐敗,也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
第4課 洋務運動
【內容標準】
1. 了解洋務派為「自強」「求富」而創辦的主要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初步認識洋務運動的作用和局限性。
【知識結構】
【知識梳理】
1、目的: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政府的統治。
2、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3、時間、口號:19世紀60-90年代中期;自強(前期)、求富(後期)
4、內容:(1)、創辦軍事工業:從19世紀60年代起,以「自強」為口號,興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曾國
藩)、江南製造總局(李鴻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等
(2)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
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京師同文館);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
(3)、創辦近代民用工業,輔助軍事工業:從19世紀70年代起,以「求富」為口號,興辦了輪船招商
局(李鴻章)、開平煤礦(李鴻章)、漢陽鐵廠(張之洞)、湖北織布局(張之洞)等;
(4)、建立新式海陸軍:陸軍:組建新式洋槍隊;
海軍:建成福建、廣東、南洋、北洋等海軍初步建成,1885年成立海軍衙門。
5、加強邊防和海防:①清政府讓左宗棠督辦新疆軍務,成功收復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②1885年在臺灣建立行省
5、結果:失敗,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失敗的標誌: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
失敗的原因:其根本目的在於維護清朝統治,只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沒有改變封建制度:
6、評價:
(1)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2)、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3)對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內容標準】
1. 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列舉《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說明《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係。
【知識結構】
【知識梳理】
一、甲午中日戰爭
1、背景:日本蓄謀已久,為實現徵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2、時間:1894-1895年
3、爆發:豐島海戰:1894年7月,日軍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
4、經過:①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葉志超逃跑。②黃海大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200名將士殉國。
③遼東半島戰役:徐邦道犧牲;旅順大屠殺——兩萬多中國人。
④威海衛戰役:丁汝昌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5、結果:清政府戰敗,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籤訂《馬關條約》。
二、《馬關條約》的籤訂
時間:1895年4月, 代表: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內容:①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澎湖列島給日本
②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
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影響:①《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②刺激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野心,帝國主義各國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③中國的民族覺醒從此開始。
三、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1、導火線——三國幹涉還遼:《馬關條約》籤訂後,沙俄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向中國索取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
2、瓜分中國狂潮
表現:①列強在中國奪取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範圍」(時局圖);
②1899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第6課 戊戌變法
【內容標準】
1. 知道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維新」的主要史實。
【知識結構】
【知識梳理】
1、公車上書;1895年春,《馬關條約》籤訂後,康有為、梁啓超等人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書光緒帝,
要求拒和、變法、遷都。影響:公車上書拉開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2、公車上書後,維新人士在各地組織學會(強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圖強,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梁啓超上海《時務報》和嚴復天津《國聞報》。
3、戊戌變法(百日維新)——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①開始標誌: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
②主要內容:簡單了解即可
領域
變法詔令主要內容
政治
裁撤冗官司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經濟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
文化教育
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京師大學堂);
軍事
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等。
4、結果:失敗。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康有為、梁啓超出逃。
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5、意義:戊戌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變革;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6、變法失敗的原因:(1)客觀原因:頑固派勢力強大,維新派力量薄弱。(2)主觀原因: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沒有充分發動群眾,只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帝;變法觸動了頑固派的利益。
7、教訓:改良的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
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籤訂
【內容標準】
1. 知道義和團運動和抗擊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
2.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
【知識結構】
【知識梳理】
一、義和團運動
1、興起:19世紀末,山東、直隸一帶。
2、清政府態度:為了利用義和團,以「招撫」代替「剿滅」,並承認其合法地位。義和團,通過搗毀教堂,拆毀鐵道、砍斷電線等方式,表達對外國侵略者的憤怒。
3、口號:「扶清滅洋」——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後性。
4、結果: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
5、影響:沉重打擊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認中國「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二、抗擊八國聯軍——1900-1901年
1、直接原因: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
2、爆發: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組織聯軍,在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3、經過:①廊坊阻擊戰中,八國聯軍慘敗,退回天津。
②攻佔大沽炮臺,慈禧太后對外宣戰。
③天津保衛戰,與侵略軍爭奪老龍頭火車站,並炮轟紫竹林租界。聶士成殉國。
4、結果: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西逃,下令絞殺義和團。聯軍在北京屠殺、劫掠。
三、《辛丑條約》的籤訂
1、時間與籤訂國:1901年;清政府與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
2、內容:①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
②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
③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紮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
④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
⑤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3、評價:《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4、影響: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第8課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內容標準】
1. 了解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知道孫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知識結構】
【知識梳理】
一、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
1、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自強等多項改革建議,遭到拒絕。
2、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宗旨,號召「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 興中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3、1895年,孫中山發動廣州起義失敗後,逃亡海外。
二、同盟會與三民主義
(一)同盟會
1、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代表作有章炳麟的《駁康有為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等
2、目的: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
3、同盟會建立:①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成立 ②選舉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
③政治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④機關報:《民報》
⑤性質: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⑥作用:使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鬥目標,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4.三民主義
孫中山在《民報》把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
作用: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
「民族」(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民權」(創立民國)、 「民生」(平均地權),」
第9課 辛亥革命
【內容標準】
1. 了解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知識結構】
【知識梳理】
一、革命志士的奮鬥
名稱
時間
地點
人物
結果
意義
萍瀏醴起義
1906年冬
萍鄉、瀏陽、醴陵
劉道一、蔡紹南
失敗
同盟會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使同盟會的聲望由此大振
安慶起義
1907年夏
安慶
徐錫麟、秋瑾
失敗
廣西起義
1907年
廣西鎮南關
孫中山、黃興
失敗
黃花崗起義
1911.4
廣州
孫中山、黃興、趙聲等
失敗
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鼓舞全國人民的鬥志。
武昌起義
1911.10.10
武昌
湖北新軍中傾向革命的士兵
成功
武昌起義勝利後,各省紛紛響應
二、辛亥革命的意義:
①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②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③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第10課 中華民國的創建
【內容標準】
1. 了解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知識結構】
【知識梳理】
一、中華民國的建立
1、成立:1912年1月1日 ,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曆。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成立臨時參議院,由各省的會議代表任參議員。
公曆年與民國年的換算公式: 公曆n年=民國n年+1911
2、意義: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1912年2月12日 ,在袁世凱軟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統治結束。
2、2月13日 ,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並推薦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2月15日 ,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3、4月,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頒布: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2、內容:①中華民國的主權屬於全體國民(主權在民)。②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③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願、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④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並負其責任,司法獨立。(三權分立)
性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第11課 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
【內容標準】
1. 知道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闢帝制的史實;了解北洋軍閥混戰的黑暗局面。
【知識結構】
【知識梳理】
一、二次革命
1、導火線:宋教仁遇刺身亡——「宋案」:宋教仁1912年組建國民黨,在國會佔明顯優勢,1913年準備北上組閣時在上海遇刺身亡。
2、1913年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
3.結果:被袁世凱鎮壓,孫中山、黃興流亡日本
二、袁世凱復闢帝制
1、對內政策:解散國民黨、國會;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該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2、對外政策:接受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進一步擴大日本在南蠻和蒙古的權益,規定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聘用日本人為顧問等。
三、護國戰爭
1、1915年底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號召愛國豪傑共同奮起,維護共和制度。1915年,蔡鍔等在雲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爭爆發。北洋軍隊人心渙散,節節敗退,1916年3月,袁世凱取消帝制,絕望死去。
四、軍閥割據
1、背景: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四分五裂。
2、軍閥割據概況
直系(馮國璋、曹錕為首)
控制江蘇、江西、湖北等省
皖系(段祺瑞為首)
掌握著北京政府,控制著安徽、浙江、山東、福建等省
奉系(張作霖為首)
控制東北地區
滇系(唐繼堯為首)
控制著雲南、貴州
桂系(陸榮廷為首)
控制著廣東、廣西
3、影響:這些軍閥為了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大小軍閥連年混戰,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