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本書音頻
◆ ◆ ◆
你可以試著一邊聽上面的音頻,一邊看微信上的文章,結束之後你可以回憶一下自己能記住多少。然後再換第二種方法,聽完音頻再看微信文章。對比一下這兩種方法獲得的信息量。
學習的路很長,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掃碼支持天天 天天伴你讀書
關於作者
作者成甲,「得到」APP「每天聽本書」欄目說書人,被羅輯思維評為 「全國最會學習的人之一」。同時他還是白手起家的創業者,是北京京都風景生態旅遊規劃設計院的創辦者之一,現擔任常務副院長。此外他還經常受邀給眾多著名機構,比如清華MBA、第九課堂、多角度沙龍、中國惠普、埃森哲、中國人壽集團等,進行有關個人時間管理、知識管理方面的課程演講。
關於本書
這是一本講學習方法,講如何管理自己知識的書。它將幫助你把零碎的知識打造成為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構建你的學習競爭力,讓所學知識真正變成你的資產,讓學習成為財富積累的過程。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什麼是知識?
1.信息和知識的區別
只有那些能夠改變你行動或者認知的信息才是知識,否則它只是信息。
2.低水平的勤奮
努力但效率很低,進步很慢的學習,就是低水平的勤奮。
比如,有的人讀了很多書,上了很多培訓課,但是能力仍然提升不起來。
二、如何高效學習
1.兩種學習效率
(1)技術效率
不斷學習解決具體場景下問題的學習方式,歸類為提升技術效率。在技術效率層面去解決問題的水平比較低。
(2)認知效率
在解決任務的時候,不僅掌握了解決的辦法,還弄明白了這類問題背後的規律,這種努力方式就歸類為提升認知效率。
2.一個觀點,兩個假設
關於學習方法的觀點:多花時間去研究事物背後的規律,從規律入手進行學習,效率才會更高。這個觀點是建立在兩個假設基礎之上。
(1)假設一:世界上大部分領域,看似複雜的現象其實往往是由少數重要的規律決定的。也就是說假設複雜現象背後是簡單的規律。本書也是建立在這個假設基礎之上。
(2)假設二:世界上各個事物之間的關係,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而是彼此相互聯繫、互相影響的。
3.臨界知識
通過學習和掌握少數重要但是影響廣泛的規律,並以此建立的認知,應用在各個領域中,就能形成自己的跨界競爭優勢。而這些能夠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的重要基本規律,被稱為臨界知識。
如果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優先主動地掌握臨界知識,掌握事物背後重要的基本規律,那學習效率就會高得多。
三、如何掌握臨界知識
1.基本原則
掌握臨界知識的基本原則是:要了解知識的可靠性和局限性。要確保這個規律是可靠,經過了廣泛地驗證,並且清楚這個規律的適用和不適用的領域。
優先使用「硬科學」的規律。所謂硬科學,是相對軟科學而言。硬科學是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這樣的學科,而軟科學是指社會學這類的學科。
2.三個底層方法
(1)刻意練習
如果你要掌握某一領域的知識,那麼你可以去尋求這個領域一流的導師,然後學習他是怎麼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堅持這樣刻意練習,往往就能夠更快速地發現和掌握問題背後的規律,理解一點就通達一篇,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習的效率。(如果對刻意練習感興趣,也可以在「得到」APP搜索「刻意練習」4個字。)
(2)反思
總結不是反思。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反思的實質是對假設進行校正。比如,反覆思考研究當初做這個決策的依據是什麼,為什麼是這樣,當初的假設正確嗎?
(3)以教為學
把教別人當成自己學習的過程。因為我們為了讓自己能夠教別人,就要做大量的準備,以防被別人問倒。而我們不去教別人的時候,往往就偷懶,沒這個動力。
3.三個學習技巧
(1)記錄:記錄和寫下來是不一樣的。
一個好的記錄,要做到兩點:第一點,要記錄整個事情發展的過程;第二點,主動地記錄看不見的關係,而不僅僅是記錄流水帳。
(2)定期回顧:一方面的原因是,時間一久,我們很容易忘掉學的東西;另一方面,很多事情發生的原因和最後的結果之間時間間隔很長。如果不去回顧,往往沒有意識到這兩者之間其實是有聯繫的。
(3)付費學習:一方面是指通過「買時間」來增加有效學習時間;另一方面是指,通過買「高質量的知識產品」或「向專家付費」獲得諮詢建議,來提高學習效率。
金句:
1.我們讀的書並不一定是知識,只有改變了我們生活的信息才是知識。
2.對於學習臨界知識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層思維和方法,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3.每個人都應當有自己的框架來安排自己的臨界知識,不過,確實有一些重要的臨界知識是通用的,比如複利效應、概率論、系統思考等等。
4.你只有知道一個知識的局限性,才配得上真正擁有這個知識,如果你不知道一個知識的適用邊界就每天用它解決問題,那這個知識對你而言就太危險了。
5.有時候,慢就是快。你只有把基本功打紮實,才能快起來,在最重要的地基上面花時間是必須做的。
撰稿、講述:成甲
腦圖:摩西
以上文章內容來自得到app,每天聽本書,4.99元一本。知識有價!學習無邊!
目前100000+人 加入《每天聽本書》
《每天聽本書》,不是逐字逐句的「朗讀」。因為那會耗費用戶更多的時間。
《每天聽本書》,不是對書本框架結構的「縮寫」。因為丟掉了細節就是丟掉了靈魂。
《每天聽本書》,也不是「筆記」。摘抄書中的原句,脫離上下文環境,其實沒有意義。
《每天聽本書》,是「轉述」。
「轉述」,有人格。
專業讀書人精讀每本書,挑選書中最觸發他感受和認知的部分,形成文稿。他們時刻在自問——自己都沒有被觸動的東西,為什麼還要浪費用戶的時間?
「轉述」,是在對用戶說話。
有沒有形成準確、有效的知識傳達,這是我們唯一關心的問題。
每當你在枕上、廁上、車上、跑步機上、地鐵上,時間都在飛馳而過。現在起,有人在耳邊為你呈報精華中的精華。
《每天聽本書》,不能代替你閱讀,但能陡然間放大你的閱讀視野。
劇透一下我們為此所開展的幕後工作:
1. 從書海中每年為你選出 365 本書。討論每個選題,淨耗時大約 2 小時。
2. 組建一支專業讀書人團隊,精讀每本書。淨耗時大約 72 小時。
3. 形成書面稿件。淨耗時大約 6 小時。
4. 組建一支專業說書人團隊,形成口語稿,打磨口語表達。淨耗時大約 48 小時。
5. 錄製成音頻。淨耗時大約 4 小時。
每一本書,都經過至少 132 小時的磨合準備,至少 5 名專業人士的協作。
知識有價!學習無邊!
掃碼支持天天 天天伴你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