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2021-02-19 天天聽本書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本書音頻

 ◆ ◆

你可以試著一邊聽上面的音頻,一邊看微信上的文章,結束之後你可以回憶一下自己能記住多少。然後再換第二種方法,聽完音頻再看微信文章。對比一下這兩種方法獲得的信息量。

學習的路很長,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掃碼支持天天     天天伴你讀書

關於作者

作者成甲,「得到」APP「每天聽本書」欄目說書人,被羅輯思維評為 「全國最會學習的人之一」。同時他還是白手起家的創業者,是北京京都風景生態旅遊規劃設計院的創辦者之一,現擔任常務副院長。此外他還經常受邀給眾多著名機構,比如清華MBA、第九課堂、多角度沙龍、中國惠普、埃森哲、中國人壽集團等,進行有關個人時間管理、知識管理方面的課程演講。

關於本書

這是一本講學習方法,講如何管理自己知識的書。它將幫助你把零碎的知識打造成為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構建你的學習競爭力,讓所學知識真正變成你的資產,讓學習成為財富積累的過程。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什麼是知識?

1.信息和知識的區別

只有那些能夠改變你行動或者認知的信息才是知識,否則它只是信息。

2.低水平的勤奮

努力但效率很低,進步很慢的學習,就是低水平的勤奮。

比如,有的人讀了很多書,上了很多培訓課,但是能力仍然提升不起來。

二、如何高效學習

1.兩種學習效率

(1)技術效率

不斷學習解決具體場景下問題的學習方式,歸類為提升技術效率。在技術效率層面去解決問題的水平比較低。

(2)認知效率

在解決任務的時候,不僅掌握了解決的辦法,還弄明白了這類問題背後的規律,這種努力方式就歸類為提升認知效率。

2.一個觀點,兩個假設

關於學習方法的觀點:多花時間去研究事物背後的規律,從規律入手進行學習,效率才會更高。這個觀點是建立在兩個假設基礎之上。

(1)假設一:世界上大部分領域,看似複雜的現象其實往往是由少數重要的規律決定的。也就是說假設複雜現象背後是簡單的規律。本書也是建立在這個假設基礎之上。

(2)假設二:世界上各個事物之間的關係,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而是彼此相互聯繫、互相影響的。

3.臨界知識

通過學習和掌握少數重要但是影響廣泛的規律,並以此建立的認知,應用在各個領域中,就能形成自己的跨界競爭優勢。而這些能夠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的重要基本規律,被稱為臨界知識。

如果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優先主動地掌握臨界知識,掌握事物背後重要的基本規律,那學習效率就會高得多。

三、如何掌握臨界知識

1.基本原則

掌握臨界知識的基本原則是:要了解知識的可靠性和局限性。要確保這個規律是可靠,經過了廣泛地驗證,並且清楚這個規律的適用和不適用的領域。

優先使用「硬科學」的規律。所謂硬科學,是相對軟科學而言。硬科學是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這樣的學科,而軟科學是指社會學這類的學科。

2.三個底層方法

(1)刻意練習

如果你要掌握某一領域的知識,那麼你可以去尋求這個領域一流的導師,然後學習他是怎麼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堅持這樣刻意練習,往往就能夠更快速地發現和掌握問題背後的規律,理解一點就通達一篇,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習的效率。(如果對刻意練習感興趣,也可以在「得到」APP搜索「刻意練習」4個字。)

(2)反思

總結不是反思。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反思的實質是對假設進行校正。比如,反覆思考研究當初做這個決策的依據是什麼,為什麼是這樣,當初的假設正確嗎?

(3)以教為學

把教別人當成自己學習的過程。因為我們為了讓自己能夠教別人,就要做大量的準備,以防被別人問倒。而我們不去教別人的時候,往往就偷懶,沒這個動力。

3.三個學習技巧

(1)記錄:記錄和寫下來是不一樣的。

一個好的記錄,要做到兩點:第一點,要記錄整個事情發展的過程;第二點,主動地記錄看不見的關係,而不僅僅是記錄流水帳。

(2)定期回顧:一方面的原因是,時間一久,我們很容易忘掉學的東西;另一方面,很多事情發生的原因和最後的結果之間時間間隔很長。如果不去回顧,往往沒有意識到這兩者之間其實是有聯繫的。

(3)付費學習:一方面是指通過「買時間」來增加有效學習時間;另一方面是指,通過買「高質量的知識產品」或「向專家付費」獲得諮詢建議,來提高學習效率。

金句:

1.我們讀的書並不一定是知識,只有改變了我們生活的信息才是知識。

2.對於學習臨界知識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層思維和方法,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3.每個人都應當有自己的框架來安排自己的臨界知識,不過,確實有一些重要的臨界知識是通用的,比如複利效應、概率論、系統思考等等。

4.你只有知道一個知識的局限性,才配得上真正擁有這個知識,如果你不知道一個知識的適用邊界就每天用它解決問題,那這個知識對你而言就太危險了。

5.有時候,慢就是快。你只有把基本功打紮實,才能快起來,在最重要的地基上面花時間是必須做的。

撰稿、講述:成甲

腦圖:摩西

以上文章內容來自得到app,每天聽本書,4.99元一本。知識有價!學習無邊!

目前100000+人  加入《每天聽本書》

       

       


微信ID:天天聽本書        關注公眾號每天進步一點

《每天聽本書》,不是逐字逐句的「朗讀」。因為那會耗費用戶更多的時間。

《每天聽本書》,不是對書本框架結構的「縮寫」。因為丟掉了細節就是丟掉了靈魂。

《每天聽本書》,也不是「筆記」。摘抄書中的原句,脫離上下文環境,其實沒有意義。

《每天聽本書》,是「轉述」。

 


「轉述」,有人格。

專業讀書人精讀每本書,挑選書中最觸發他感受和認知的部分,形成文稿。他們時刻在自問——自己都沒有被觸動的東西,為什麼還要浪費用戶的時間?

「轉述」,是在對用戶說話。

有沒有形成準確、有效的知識傳達,這是我們唯一關心的問題。

每當你在枕上、廁上、車上、跑步機上、地鐵上,時間都在飛馳而過。現在起,有人在耳邊為你呈報精華中的精華。

《每天聽本書》,不能代替你閱讀,但能陡然間放大你的閱讀視野。




劇透一下我們為此所開展的幕後工作:

1. 從書海中每年為你選出 365 本書。討論每個選題,淨耗時大約 2 小時。

2. 組建一支專業讀書人團隊,精讀每本書。淨耗時大約 72 小時。

3. 形成書面稿件。淨耗時大約 6 小時。

4. 組建一支專業說書人團隊,形成口語稿,打磨口語表達。淨耗時大約 48 小時。

5. 錄製成音頻。淨耗時大約 4 小時。

每一本書,都經過至少 132 小時的磨合準備,至少 5 名專業人士的協作。

知識有價!學習無邊!

掃碼支持天天     天天伴你讀書

相關焦點

  •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讀書分享|活動召集
    如果你有這些問題說明你還不會學習在真正開始學習之前你更應該先學習一下如何學習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作者:成甲「得到」最受歡迎的音頻節目《成甲說書》作者曾多次受邀在清華MBA、第九學院、多角度沙龍、中國惠普、埃森哲、中國人壽集團等機構團隊進行演講,做關於個人時間管理、知識管理方面的課程和分享。-關於本書-        為什麼讀了這麼多書,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大多數人都掉進了「低水平勤奮」的陷阱。
  • 高新區圖書館好書推薦丨《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在我看來,一切的學習和努力無非三個目標:一是解釋問題,二是解決問題,三是預測問題。應該說,沒有哪個人的學習會超過這個範疇,而評價學習是否有效的標準就很明確了,那就是:學習之後,你的行為或認知是否發生了改變。
  • 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今天我來給大家拆解一下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這本書,其實不能算拆解吧,算我我讀完這本書的一個總結和讀後感吧,希望通過我的總結,能夠讓大家好好了解一下關於個人知識管理方面的知識。   本質主題這本書雖然書名叫:《好好學習
  • 2018年讀一本書·第8本《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成甲的這本《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核心目的就是希望能發動人們去思考事物背後的底層規律,通過摸索、積累屬於個人的「臨界知識」,再把零散的知識點組合成各自的知識框架,進而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改變自己的行動。
  •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這是我在約讀匯飯糰的一次分享,關於學習,關於《好好學習》這本書。怎樣將零碎的知識體系打造為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
  • 本周薦書丨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這幾天在看成甲這本《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裡面的很多概念自己也知道,《刻意練習》、《學習之道》等等自己也閱讀過,裡面所提到的方法也知道,為何沒有真正用起來?那天一個同學問我,你開始按照李笑來老師說的模擬投資了沒?我說沒有。
  •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精讀
    最近一個培訓機構強烈要求我精讀《好好學習》這本書,還要寫讀書筆記,那我就把我的讀書報告分享出來,不管有沒有人看,我都希望能與讀者共勉。初識臨界知識臨界知識,在我看來,就好像是一種催化劑,但是它並不是傳統意義的催化劑、速成法,相反的,它以慢為快,層層深入,是一種有效幫助我們學習獲取知識、消化、吸收,然後舉一反三的知識。臨界知識具有「普世」價值。
  • 好書推薦 成甲作品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我們讀了很多書,卻只是讀到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並沒有把新舊知識連成一張知識網,長成一棵知識樹。• 學海真的無涯嗎?到底什麼樣的「知識」值得我們花精力去學?知識無窮無盡,但掌控這個世界運行的底層規律是有限的。你需要的是從海量知識中辨別出其中的「王炸」,一通百通!學海非無涯,知識有主次。• 為什麼學習「學習的方法」,比學習本身更重要?
  •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後臺回復【好好學習】獲取高清思維導圖。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好好學習》。這本書為你解開學習迷思,講授「學習的方法」,幫助你將零碎的知識體系打造為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讓所學知識真正變成你的資產,讓學習成為你財富積累的過程!
  •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讀書摘抄)
    3.我們一生就需要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1)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2)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3)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 4.對於學習臨界知識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層思維和方法,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5.賈伯斯在生前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在一起工作,因為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
  • {2017 week7}讀書筆記《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處在對知識沒有架構,對世界缺乏整體認知的時期,搜集很多信息卻又沒有能力安裝到恰當的位置上去,形成記憶負擔和思維紊亂,害怕被碎片化知識荼毒,喪失獨立思考能力。迫切需要剖析「學習」二字,建立對「果」的體驗,形成對「因」的渴望。 現狀:即將進入為期15個月的備考期,初步寫下了三個階段目標,但執行過程中遇到障礙,總是「為了學而學」。
  • 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下)II 好好學習
    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礎上,回到核心問題:如何找到臨界知識?怎樣能夠把臨界知識真正應用起來,實現知行合一?1、如何發現自己的臨界知識?臨界知識:其實是對事物更底層規律的總結。所以,我們要學習的不是高深的知識,反而是最基礎而重要的規律。方法:a.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2.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3.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4.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尋找或者自己創造一個假設,並驗證。
  • 《好好學習》:8招讓你提高臨界知識與認知深度,做個會學習的人
    學習是一個人精進最低的成本,但是做到知識吸收其實過程不容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學有所成」。怎麼讓學習更高效?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這本書,給大家分析了為什麼學不進,是因為認知效率和認知深度未達到,讓你無法掌握臨界知識。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分享這本書的內容。
  • 讀《好好學習》提升學習能力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聽名字是講知識管理的書,讀完感覺叫「好好學習」就夠了。作者提出「臨界知識」概念,並以此組織整本書的章節。臨界知識是什麼,如何學習並應用,最後介紹了真實的應用案例。目錄大綱結構清晰,但內部邏輯牽強,引述了許多內容,卻沒有很好的證明自己觀點,更沒對個人知識管理方法論述清楚。不過如果拋開「臨界知識」的論述,書中的學習方法是可借鑑的。關於好好學習,我將作者的「兩個態度、三個方法、三個技巧」匯總理解為三態度和四方法。
  • 《好好學習》| 掌握臨界知識,以慢為快,迅速達到個人能力升級
    成甲:《好好學習》世界這麼大,知識這麼多,人生卻又這麼短。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學習到儘可能多的知識呢?
  • 讀成甲著《好好學習》後的心得
    《好好學習》這本書的作者成甲被有幸選入了邏輯思維「中國最會學習的人」,這本書是關於個人知識管理精進的指南書。我有幸讀到了這本書,下面寫一下讀書筆記與心得,與大家一起共勉進步。     書中提及一個名詞,臨界知識,定義是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一旦我們掌握了相關的臨界知識,我們的學習效率會成倍的增加,成績令人諒訝。
  • 如何使用「個人知識指南」打造自己的知識體系
    對待新事物,一定是努力研究:新媒體運營、社群運營、用戶運營、數據分析、python、UI設計、營銷管理……結果幾年下來,學習的技能一籮筐,反而有點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那麼不妨通過「個人知識指南」梳理一下自己的知識體系,巡視一下自己的知識領地。
  • 精讀《好好學習》11:用心理表徵的方式閱讀第三章
    你可以問道於先行者,你可以通過解答別人的疑問去篤定自己讀書時的觀念,同樣,你可以從別人關注的領域中汲取能量,至少,可以增長見識。而共讀的最妙之處,並非在於切磋交流,而是在於領讀者易仁永澄老師提出的心理表徵學習方法。我對心理表徵的認知什麼是心理表徵?在《好好學習》一書中有涉及卻語焉不詳。永澄老師解釋為:當你在談論XX的時候,你心理浮現的那一幅畫面。
  • 打破認知邊界,《你說的都對》是如何直擊「知識管理」痛點的?
    這種知識類型很符合一本叫做《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的書裡提到的「臨界知識」的概念,指那些更具普遍性讓使用者能夠解釋世界,指導行為方式的深層規律。這本書的作者成甲認為,「掌握臨界知識點,認識事物底層的結構與規律。一旦你研究的深度達到底層規律層面,表面上看起來不相干的問題都會在底層盤根錯節地聯繫起來」。
  • 5個妙招,提升你的學習能力
    當我們努力學習後,看到成果與努力不成正比,我們會常常會問道:這是為什麼呢?直到本周閱讀了《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才知道原來我們是處於低水平陷阱裡,在書中我們可以知道通過知識管理這種方式才很好地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