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日行方半,諸山直下看。
白雲隨步起,危徑及天盤。
瀑頂橋形小,溪邊店影寒。
——劉昭禹
浙江十大古道之一:蒼嶺古道,是古代婺州、處州通往台州的交通要道,史稱"婺(金華)括(台州)孔道"。這條千年古道,是仙居走往內地的鹽道。連接著縉雲壺鎮、仙居橫溪兩大重鎮,全程近四十公裡。古道兩側大山夾峙,山嶺峻險,被譽為「浙西南第一嶺」。
蒼嶺古道蜿蜒在崇山峻岭中,橫跨縉雲、仙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一路上,林木森森、篁竹蔽天,古道以「險」著稱,兩側大山夾峙,山嶺峻險,山道蜿蜒。在此懷古,獨有一番盪氣迴腸。
自南宋至明、清、民國以來,它不但是台州通往內地,處州通往台州、寧波的交通幹道,而且是一條繁華熱鬧的商道。台州的水產,特別是食鹽,均由挑夫肩膀挑擔過蒼嶺,直至金華、衢州再轉入江西。因此蒼嶺古道就成為台州至內地的「擔鹽古道」。宋時蒼嶺上還設有蒼頭驛、茶亭。
「人云蜀道苦難行,我到雲間兩腳輕。」這是宋朝杜師旦過蒼嶺時的感嘆,在他看來,崇山峻岭間蜿蜒的仙縉古道,其險峻比蜀道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其中有段稱之為兩裡半的陡坡則是古道中的險中之險。兩裡半,是指從章坑腳到風門口連續約五華裡的急陡上坡路,路面以條石橫鋪或者是條石與溪巖混合鋪設而成。
古時鹽夫行走此間,都會齊唱著:「頭戴涼帽哎,冷飯纏腰!一裡三歇哎,不怕蒼嶺比天高!」以此相互激勵。
解放後,大山裡建了公路,通車後公路代替了古道,自此作為古道起點的蒼嶺坑村繁華熱鬧的歷史便嘎然而止,蒼嶺古道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卻成為了戶外愛好者的一條驢道。
仙縉蒼嶺古道曾是浙江省十大戶外徒步線路之一,尤其是其中橫溪鎮蒼嶺坑村到縉雲南田村那段近十公裡的古道,最有原始風貌和人文氣息,猶被廣大驢友所追捧,紛紛前往打卡。
今天我們從仙居蒼嶺坑村出發,走過龍王殿後,才是古道徒步的起點,蒼嶺古道的石階保存得比較完好,雖然經過歲月的滄桑,石階被打磨得非常光滑。
一路上在峽谷中行走,涓涓溪水相伴,時不時的出現轟鳴的瀑布,古道邊上,有一處廢棄的路廊,據說這是挑夫挑鹽半路歇腳的地方。古老的路廊經歷了歲月的摧殘,屋頂以塌,棟梁已朽。
我們穿行在這九曲十八彎的山林古道裡,任憑萬般思緒在山綠水清的世界裡隨風飄散,學那朱熹兩度翻蒼嶺過縉雲,腰間一壺酒,且行且賞景,優哉遊哉不亦樂乎。
這條古道據說走過不少名人:南宋時期倉皇南下的著名詞人李清照,形單影孤地走過蒼嶺,身心疲憊、國破家散的她,沒有留下任何詞句,或許是不忍平添蒼嶺幾多悽然吧。明朝的開國功臣劉基也曾往返古道並賦詩。
走到古道山頂,到達風門,這裡是蒼嶺古道最險峻的地方,它位於縉雲和仙居交界處的南田村。風門兩側大山緊緊夾峙,只容古道蜿蜒而下,這是道天然的屏障,也是古道的制高點。
站在風門可以遠遠地看到南田村將臺廟的屋頂。據清《縉雲縣誌》載,將臺廟是為紀念將軍阮鄂在明朝年間任浙江巡撫時在南田村口水龜山屯兵祭旗點將後,兵將神勇百倍下蒼嶺痛殲倭寇的事跡而建。站在「點將臺」上,整個蒼嶺峽谷盡收眼底,蜿蜒的古道顯得更有韻味。村口有一座完好的城牆上有「毓英城」三字。
蒼嶺古道東起仙居縣蒼嶺坑村 →龍王殿 →縉雲南田村 ,全程約10公裡。
最美風景在路上,幽幽古道上,還有很多歷史傳說等著去探尋,還有很多人文故事等著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