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無不「研」|一文讀懂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IP)

2020-12-16 蛋白質組學技術交流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IP)

基於體內分析而發展的染色質免疫沉澱分析(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 kit,ChIP)技術可以真實、完整地反映結合在DNA序列上的調控蛋白。由於ChIP採用甲醛固定活細胞或者組織的方法,因此能比較真實的反映細胞內TF與Promoter的結合情況,還可以用來研究組蛋白的各種共價修飾與基因表達的關係。近年來,這種技術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採用結合微陣列技術在染色體基因表達調控區域檢查染色體活性,是深入分析癌症、心血管病以及中央神經系統紊亂等疾病主要通路的一種非常有效的工具。 染色質免疫沉澱分析(ChIP)的基本原理是在活細胞狀態下,當用甲醛處理時,相互靠近的蛋白與蛋白、蛋白與核酸(DNA或RNA)之間會產生共價鍵。細胞內,當TF與Promoter相互結合時,它們必然靠的比較近或者契合在一起,這個時候用甲醛處理,能使它們之間產生共價鍵。固定的蛋白質-DNA複合物通過超聲或酶處理將其隨機切斷為一定長度範圍內的染色質小片段,然後通過抗原抗體的特異性識別反應沉澱此複合體,特異性地富集目的蛋白結合的DNA片段,通過對目的片斷的純化與檢測,從而獲得蛋白質與DNA相互作用的信息。通過qPCR或二代測序,篩選與目的蛋白互作的未知DNA信息。 今天小編將珍藏多年的ChIP實驗心得拿出來與大家一同探討。應用領域1、判斷DNA鏈的某一特定位置會出現何種組蛋白修飾2、檢測RNA polymerase II及其它反式因子在基因組上結合位點的精確定位3、研究組蛋白共價修飾與基因表達的關係4、轉錄因子研究技術流程

案例展示案例一題目:Hypoxia induces H19 expression through direct and indirect Hif-1α activity, promoting oncogenic effects in glioblastoma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主要內容:作者分別使用了兩種細胞U87和U251,驗證SP1對於H19的轉錄調控作用。用SP1抗體進行ChIP實驗,對H19的啟動子區域上遊100bp的高GC含量,設計引物。富集到的DNA進行qPCR檢測,結果顯示SP1能夠調控H19啟動子的轉錄。

案例二題目:Chromatin Profiling by Directly Sequencing Small Quantities of Immunoprecipitated DNA. 期刊:Nat Methods主要內容:收集培養的5×106K562細胞,使用組蛋白甲基化修飾抗體H3K27me3、H3K4me3、H3K36me3(ChIP-grade)進行IP富集提取的經過片段化的染色質複合物,構建測序文庫後進行二代測序,獲得peaks在染色質上的分布情況。

案例三題目: A crucial role for the ubiquitously expressed transcription factor Sp1 at early stages of hematopoietic specification. 期刊:Development主要內容:分離培養小鼠胚胎幹細胞並誘導分化,分別收集組細胞及Flk+細胞,用轉錄因子Sp1抗體進行ChIP實驗後二代測序,獲得Sp1結合位點在兩種細胞中的分布區域。

ChIP經驗分享ChIP實驗操作性很強,金開瑞根據多年的實踐,總結了一些ChIP實驗中您可能會遇到的棘手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康康吧!細胞固定1、甲醛終濃度為1%較適宜2、固定時間一般為5-60min較好,具體時間根據實驗而定染色質斷裂1、 超聲時斷時續,保證低溫2、 注意探頭位置,防止產生泡沫3、 研究組蛋白需使用酶處理染色質免疫沉澱1、 最好有Input對照。Input對照不僅可以驗證染色質斷裂的效果,還可以根據Input中的靶序列的含量以及染色質沉澱中的靶序列的含量,按照取樣比例換算出ChIP的效率,所以Input對照是ChIP實驗必不可少的步驟。2、 抗體的選擇是關鍵。抗體的選擇要注意三點:一是應該選擇能夠做ChIP實驗的抗體。儘量選擇ChIP級別商業化的抗體。如沒有,一般可以重組到帶有標籤的載體上,再轉染相應的宿主(目前市面上商業化的chip抗體只有300多種,因此正好找到對應抗體較困難,可以選擇標籤抗體)。二是抗體的結合位點。選擇單抗的話,儘量遠離抗原和染色質相結合的位點,這樣可以最大限度保證抗體和抗原的結合,而多抗可識別多個表位,可基本避免該風險。因此單多抗各有優缺點,應重點關注該抗體是否經過ChIP驗證。三是抗體的濃度。抗體濃度的也很重要,濃度太低,不能與靶蛋白完全結合。濃度太高會導致非特異性條帶增加背景。3、 陰性對照可以使用血清或lgG,陽性對照一般使用RNA Polymerase II或者組蛋白。陰性對照:用實驗抗體同型的IgG作為抗體,理論上不會ChIP下來任何DNA片段,因此作為陰性對照,但是由於非特異結合,或者實驗過程中,沒發生結合的DNA清除不完全,可能也會出現條帶。如果陰性對照樣品中的產物量等於特異靶標樣品中產物量,說明特異靶標抗體未發揮作用或者染色質斷裂不充分。陽性對照:為了保證陽性對照有效,一般選擇陽性對照的引物是根據管家基因設計的。一般用RNA Polymerase II或者Histone H3(組蛋白)抗體,因為RNA Polymerase II是通用轉錄因子,在所有細胞中都能結合基因的核心啟動子區。因此,理論上ChIP後PCR都會有條帶。4、 需設計已經確定的、不與特異抗原相結合的DNA片段的引物,用來排除抗原和染色質的非特異結合。交聯反應的逆轉1、 RNA酶、蛋白酶需65℃保溫6小時2、 不加蛋白酶可以提取、分析結合蛋白DNA的純化最好用試劑盒,便於後面的PCR檢測DNA的鑑定可以進行二代測序或者qPCR檢測結果因為ChIP實驗涉及的步驟多,結果的重複性較低,所以對ChIP實驗過程的每一步都應設計相應的對照,而且對結果的分析也需要有一定的經驗。如果ChIP實驗方面有什麼問題,歡迎與我們交流哦!實驗Q&AQ:ChIP-Seq和ChIP-qPCR有何異同?A: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所獲得的DNA產物,在ChIP-Seq中通過高通量測序的方法,在全基因組範圍內尋找目的蛋白(轉錄因子、修飾組蛋白)的DNA結合位點片段信息;ChIP-qPCR需要預設待測的目的序列,針對目的序列設計引物,以驗證該序列是否同實驗蛋白結合互作。Q:染色質片段大小在哪個範圍比較合適?A:對於ChIP-seq,片段在200-500 bp左右是最合適範圍;對於ChIP-qPCR,片段在200-800 bp左右適宜。Q:植物樣本處理和動物組織/細胞有何區別?A:植物組織由於細胞壁、氣腔等結構的存在,會給交聯緩衝液的作用帶來困難,因此相對於動物組織/細胞來說,往往需要在抽真空條件下進行交聯,而該步奏是一個需要經驗及優化的過程。Q:ChIP-Seq中的測序DNA樣本需要多少產量?A:通常是≥10ng。Q:ChIP風險如果判斷A:ChIP實驗以標籤來判斷實驗風險,重組標籤的轉錄因子>內源轉錄因子>組蛋白;當以重組蛋白作為靶蛋白時,重組蛋白同內源蛋白可能存在結合活性、結合位點差異;以標籤抗體進行ChIP時、染色質結合位點本身會被內源蛋白競爭,這些都會影響到ChIP過程的特異性捕獲效率。

相關焦點

  • 說說染色質的概念以及研究方向
    最近很多人都在問染色質研究相關的問題,實驗室老手們目標清晰的,基本就是確認一下產品是否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確認滿足後就可以加載到購物車然後下單購買;但是新手們拿到課題後就眼前一抹黑,大腦一團糊,我該做什麼?我要買什麼呢?可能會從很多文獻找別人用過覺得好的,自己琢磨可能行的,師兄師姐推薦的等等,最後導致選擇困難症。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染色質相關研究吧!
  • 免疫共沉澱方法及原理介紹
    全心全意就為醫生服務,一心一意只為造福醫生   研究蛋白之間相互作用必不可少的實驗是免疫共沉澱(CoIP)。
  • 果蠅細胞中發現五種主要染色質類型
    荷蘭科學家在果蠅細胞中發現五種主要染色質類型。轉錄活性常染色質與受阻遏異染色質的染色質傳統分類曾是一個有用的模型,但它應該進行升級,以適應人們日益增加的有關染色質功能域的知識。在這項技術中,每種感興趣的蛋白質都被混合了DNA腺嘌呤甲基轉移酶(Dam),它利用一個甲基腺嘌呤足跡標記了蛋白質—DNA的相互作用位點。研究人員隨後利用一種數據驅動的計算分類策略在整個基因組中鑑別出了周期性的、完全不同的蛋白質組合。基因組區域——長度從1kb變化到100多kb——通過它們的蛋白質信號而分成了5個清晰的類別,並且研究人員給每一個類別賦予了一個有顏色的名字。
  • 在 R 裡面就能做全套的 ChIP-seq ?
    分析11.1  從基因組中獲得 Peaks 區間的DNA序列11.2  使用 BCRANK 發現 Motif12 版本信息13 基金參考文獻背景:什麼是 ChIP-seq 根據維基百科解釋, ChIP-seq 全稱為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followed by sequencing , 中譯為染色質免疫沉澱
  • /謝曉亮合作團隊等展示CTCF介導染色質結構決定複製起始位點的...
    近期的高通量測序研究揭示在基因組中,複製域與染色質中普遍存在的結構性拓撲關聯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TAD)共享了相同的界限,顯示拓撲關聯域TAD是複製域RD的穩定調控單元【3】,並且暗示染色質的結構對於DNA複製起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實驗專欄丨關於免疫沉澱(IP),這有詳細介紹!
    另外,純化後的蛋白可以進一步進行其他的實驗和研究,由該實驗衍生出許多相關實驗,如免疫共沉澱(co-IP),染色質免疫沉澱,RNA-蛋白質免疫沉澱。勻漿器,低溫高速離心機,蛋白A/G耦合的瓊脂糖凝膠,細胞刮(用保鮮膜包起來,置於冰下)。
  • EBF1促進相分離以使染色質進行重編程
    EBF1促進相分離以使染色質進行重編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9 21:55:19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Rudolf Grosschedl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知無不「研」|一文讀懂 GST pull down
    GST pull down實驗原理和流程利用重組技術將誘餌蛋白與GST(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融合,融合蛋白通過GST與固相化在磁珠上的GTH(Glutathione)親和結合
  • Cell:利用uliCUT&RUN方法在單細胞和單個胚胎中構建染色質上的蛋白...
    2019年4月2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突破性研究中,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和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一種稱為CUT&RUN(cleavage under targets and release using nuclease)的方法進行改進,使得在使用少量細胞(包括單細胞和單個植入前胚胎)的情形下,它適合用來研究轉錄因子和其他的DNA結合蛋白在染色質上的佔據情況
  • 貓大客串:EMSA、ChIP和CRISPR的原理、流程及常見問題
    本期課程主要聚焦可驗證轉錄因子和靶基因啟動子之間存在直接調控關係的兩個經典實驗——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實驗和EMSA(凝膠遷移實驗)。
  • 一篇文章學會ChIP-seq分析(上)
    寫在前面:《一篇文章學會ChIP-seq分析(上)》《一篇文章學會ChIP-seq分析(下)》為生信菜鳥團博客相關文章合集,共九講內容。帶領你從相關文獻解讀、資料收集和公共數據下載開始,通過軟體安裝、數據比對、尋找並注釋peak、尋找motif等ChIP-seq分析主要步驟入手學習,最後還會介紹相關可視化工具。
  • 貼壁細胞免疫螢光染色
    免疫螢光染色實驗是細胞生物學中檢測蛋白表達的常見方法,如何做好免疫螢光染色實驗尤為重要。1. 細胞爬片免疫螢光實驗用到的原理是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因此為了便於操作,通常將細胞接種在蓋玻片上。細胞接種在後進行相應染色前細胞預處理。2. 免疫染色細胞在進行免疫螢光染色前需要對細胞進行多聚甲醛固定以及細胞膜通透化處理,這裡主要是用Triton X-100破膜劑。細胞進行通透化處理後,還要用牛血清白蛋白BSA封閉20分鐘。然後就可以進行一抗孵育了,一般一抗孵育不需要避光,室溫下孵育2小時或者4度冰箱孵育過夜。
  • 染色質螯合和cGAS自抑制的結構基礎
    染色質螯合和cGAS自抑制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22:20:18 染色質螯合和cGAS(環狀GMP-AMP合酶)自抑制的結構基礎,這一成果由德國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Karl-Peter
  • 科學家揭示RNA與染色質互作重要機制
    本報訊(通訊員黃艾嬌 記者黃辛)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教授高亞威與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何川、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韓大力合作,首次揭示了RNA的N6甲基腺嘌呤(m6A)修飾調控染色質狀態和轉錄活性的重要機制。
  • 一文讀懂電容傳感器
    藍色標題,獲取文章】 10、一文讀懂光纖傳感器 11、一文讀懂溫溼度傳感器 12
  • 重要作物染色質三維構象新特徵成功解析
    原標題:重要作物染色質三維構象新特徵成功解析   山東農業大學李平華課題組和香港中文大學鍾思林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團隊,日前在重要作物大基因組染色質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突破。近日,國際學術期刊《分子植物》發表了該項研究成果論文。
  • ChromID可鑑別染色質上的蛋白互作組
    ChromID可鑑別染色質上的蛋白互作組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3 16:45:10 瑞士蘇黎世大學Tuncay Baubec研究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chromatin loops:染色質環簡介
    Hi-C圖譜和染色質結構模型的對應關係如下早期研究中利用1MB的Hi-C圖譜 ,定義了每條染色質包含了A和B兩個compartments。該文章中對100kb解析度的HI-C圖譜進行聚類分析,發現A/B compartments進一步分成了6個子類,即subcompartments。
  • Cell | 破解異染色質細胞核周定位之謎
    關於異染色質的形成和維持機制,近年來有多項研究從染色體結構和相分離的角度進行了闡述(詳見BioArt報導:Molecular Cell | 復旦文波組發現異染色質穩定性維持的新機制;Molecular Cell | 李丕龍/李海濤合作報導組蛋白修飾通過促成相分離來調節染色質區室化的新機制;Nature | 核小體構象變化與異染色質相分離)。
  • 納米孔測序技術可同時分析人類細胞的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
    納米孔測序技術可同時分析人類細胞的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6 11:40:11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Winston Timp課題組利用納米孔測序實現對人類細胞系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的同時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