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記者走進位於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珠山宕口公園,踏上木質的棧道,沿山勢向上,只見兩側花草掩映,湖面清波蕩漾,綠樹連綿,桃花怒放,不時有遊人近前留影。
「新娘把頭靠近新郎……很好,保持住……」棧橋上、瀑布前、柳樹下,處處都有新人在拍婚紗照。
很難想像,4年前,這裡還只是一片廢棄的採石場。「以前在這裡取土燒磚,形成很多水塘,山上草木全被破壞了,碰上颳風還不時地掉下大石頭,太危險了,我們都不敢讓孩子到這兒來玩。」來山上遛彎兒的孫大爺告訴記者。
市國土資源局開發區分局副局長石廣明介紹說,珠山公園原本是一個採石場,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就開始無序開採,直至資源枯竭形成廢棄礦山。由於亂採濫挖,原來綠色的山體不斷遭受破壞,出現了大片陡立凌亂的露採坡面和採礦廢棄地,造成了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及環境汙染。大風一起,沙粒、塵土飛揚,不但嚴重影響了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環境,還破壞城市環境。
「這些地方,不治理就是一個大瘡疤,將成為徐州城市發展的心頭之痛。破壞容易,治理起來卻相當困難。」想起當初修復治理時的情景,石廣明感嘆道。
2008年,一場生態修復的攻堅戰在此打響。市國土資源局決心下猛藥,治頑疾,讓珠山宕口重現山水自然之美。
石廣明指著遠處的山頭告訴記者,整治區因為採礦形成的人工地貌,地形較複雜:東南側為山體,西北側為開採石灰巖所遺留的斷面,山上有兩個採礦坑,一條長約40米、寬25米的道路將兩個採礦坑隔開。
「我們在治理過程中本著『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重點突出』的原則,區別不同的礦山地質環境,採取不同治理措施,同時根據資金情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危害大小、輕重緩急分期,以達到最終治理目標。」石廣明介紹。
下山時,石廣明一路介紹不同地形的治理方法:對於坡頂,主要清理坡頂危巖、回填鄉土、砌築坡頂當水牆、種植喬灌木,消除地質危險;坡面的處理是整個宕口整治的關鍵環節,首先需要通過人力來清除表面鬆散石塊及坡面雜物,消除落石隱患,再對比較光滑的坡面進行技術處理,增加粗糙度以提高混合土的附著力。
在沿路,我們見到了山坡上加掛著許多鐵絲網。「主要是護坡覆土用的。」石廣明介紹,在網與巖面的空隙間填入植物根系和植物塊根的種植土,促使種植土中植被的種子、塊根和根莖的再生發芽和萌生,以達到快速護坡的目的。
對於坡底的處理,就相對簡單一些。廢舊坑塘給予整平,建成美麗的荷花塘和金魚池;路旁大量種植植被,主要選取適合徐州地區地理環境的榆樹、刺槐、女貞等樹木,適當配以狗牙根、黑麥草、爬牆虎等草木,讓景觀更富層次感。
2010年,珠山宕口遺址公園一期工程對外開放,成為全國首個宕口遺址公園。宕口的生態修復治理消除了礦山地質災害隱患,也改善了礦山及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提升了周圍居民的生活質量。該項目被江蘇省國土資源廳評為優良工程,還被國土資源部作為宕口整治樣板工程。
「現在喜歡這裡嗎?」記者問孫大爺。
「喜歡,太喜歡了!」孫大爺樂呵呵地說,「我每天都來,爬爬山、遛遛鳥,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強身又健體啊!」
珠山宕口公園是徐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和這裡一樣,主城區的九裡湖、賈汪的潘安湖等景區原本都曾是城市「傷疤」,經由生態修復成為了城市「綠肺」。市國土資源局局長李鋼告訴記者,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徐州的生態修復之路就像一場生態領域的「淮海戰役」,它既是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題中之義。
「眼下,珠山宕口公園三期工程正在加快建設,賈汪、沛縣、新沂等地的生態修復工程紛紛顯現成效,生態修復治理已漸漸成為徐州的一張城市名片。」李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