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裡康內餘音湧動 刻錄在中國記憶中的音符

2020-12-12 中國日報網

中國電影人、音樂人聽到了什麼

莫裡康內餘音湧動 刻錄在中國記憶中的音符

91歲的莫裡康內寫下一封信與世界告別:

「我決意不公開舉行葬禮。原因只有一個——我不想打擾。」

但是,一場隆重的「葬禮」卻自然呈現:自他於本月6日辭世,直到今天,這位重量級世界音樂大師一直牽動著全世界影迷、樂迷的心緒。即使僅在中國來看,也是評論、報導、紀念文章不斷,從嚴肅音樂圈、影視大腕到普羅大眾,人們紛紛在朋友圈發文悼念,貼上自己最愛的莫氏音樂——有人說,這是第一次,一位音樂大師走了,朋友圈裡分享的曲子都不一樣。

《美國往事》《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鏢客》三部曲……無論從電影還是從音樂角度來看,這些作品,都佔據著影迷心目中不可動搖的經典地位。而莫裡康內一生為500多部電影創作過音樂。

可以說,莫裡康內的作品在中國的影響持續了40年之久。莫裡康內的電影音樂最早進入中國人的視野,還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往事》的主旋律,成為很多「60後」、「70後」難以磨滅的青春記憶。本世紀初,《海上鋼琴師》在新一代中國影迷、樂迷心目中「封神」,至今,斬獲2016年奧斯卡、金球獎的《八惡人》以及《被拯救的姜戈》、《無恥混蛋》等,仍為中國影迷津津樂道。莫裡康內與中國電影人的合作,則是從1982年的《馬可波羅》,直到2013年的《一代宗師》。

那麼,在中國音樂人和電影人的眼中,莫裡康內帶來了什麼樣的感受與思考呢?欣賞之外,必然還有對「電影音樂」、對中國電影與音樂的重新審視。

在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綱看來,音樂在一部電影中,應當是高於影像、引領敘事的存在。因為音樂是不可言傳,卻可以穿透語言、畫面甚至社會文化局限,洞見人類共同情感的藝術表達形式,「這也是中國電影界和音樂界應該意識到的問題。不重視音樂創作的價值、捨不得在音樂上下功夫、總想著在音樂製作上省錢的做法,正是中國電影發展中過不去的坎。」

初見

「2004年底一個深夜,我在看完近四小時的《美國往事》之後無法站立,平生第一次用遙控器往前翻演職表,翻到音樂,翻到莫裡康內,當時一個強烈的感受是,我整個的漫長觀影史就是為了等待這一刻的到來,現在來了,此前的人生突變為一無足觀。」10日,賀秋帆在給北青報記者的微信中這樣寫道。

賀秋帆熱愛古典音樂,更是資深影迷,他從1997年便開始成為北京三聯《愛樂》叢刊的撰稿人,之後又長期為《看電影》《午夜場》雜誌撰稿,他的音樂講座和影評,如今在樂迷、影迷眼中有著相當的分量。談起莫裡康內的電影音樂,賀秋帆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專門在網上檢索過莫氏的作品,發現根本聽不過來:「莫裡康內配樂的影片近500部,精品大概20部,百聽不厭的有10來部,此數字在我所知曉的電影配樂作曲家裡位居第一,永不更改。」

賀秋帆曾經在微博中發過一篇題為「難以忘卻的童年觀影體驗之《蛇》」的博文,憶及上世紀80年代,自己年少時看到過的一部法國諜戰片《蛇》:「許多年後,我才發現此片配樂是偉大的莫裡康內。」

這部電影,在莫裡康內的中國擁躉中,知道的人也不多,但卻是莫裡康內最開始被中國樂迷聽見的作品。「電影是法國1973年拍的,中文譯製大約是1976年的事,原本是『內參片』,1980年才開始在中國影院公映,片頭還有李梓(著名配音演員)旁白的演職員表。」

賀秋帆覺得,「在當時中國譯製的發達國家電影裡,《蛇》就算不是綜合水準最高的一部,那也是智商水準最高的一部,且細節橋段無處不精。片尾兩德邊境交換間諜,尤伯連納對亨利·方達和菲利普·努瓦萊撂下一句『遺憾呢!』就此別過,遠景中,兩個渺小的人影在橋上交匯、錯開,畫外先是吉他主弦的砰然撥動,再帶出歌劇詠嘆調式的女聲,輔以合唱和聲,構成了關乎冷戰背景下間諜人生的存在主義況味的一番浩嘆,立意驟然提升,至今餘音繞梁。」

1982年,中意美英合拍的連續劇《馬可波羅》以膠片版形式在中國銀幕公映。其實開機前,莫裡康內曾作為主創第一次到訪中國,不過並不為眾人所關注,《馬可波羅》的配樂也並未給賀秋帆留下什麼印象——「也難怪,以彼時國內影院視野,談論莫裡康內為時尚早。」

植入

同一部《美國往事》,相似的震撼,王斌比賀秋帆早了16年體驗。

策划過《活著》《滿城盡帶黃金甲》《有話好好說》《一個都不能少》等電影,為《英雄》《十面埋伏》等電影編劇的王斌,彼時(1988年)剛剛從石家莊文聯借調到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場文學室做編輯。

「當時最幸福的事,就是可以在小西天那邊的電影資料館看外文電影,很多是同聲翻譯的那種。那個年代,電影還是緊俏的精神食糧,多數要靠各路朋友之間互相借錄像帶來滿足饑渴,而越是好片子,錄像帶會被反覆轉錄而變得畫面模糊,丟幀、卡頓,甚至看到半截壞掉,都是常有的事。但我永遠忘不了那盤《美國往事》,從一個法國朋友處借來時,完全沒聽說過這部電影的任何信息,就是瞎看。結果,四個小時的片長看下來,完全被震撼了。在破舊、雜亂的小庫房裡,麵粉袋子和舊家具中間,童年的詹妮費·康納利一襲白裙跳著芭蕾,門後偷窺的眼睛從含淚的老年閃回成懵懂的少年……那段音樂《Amapola-part 2》,就是時隔多年再次響起,仍能在一秒鐘之間把我拉回到第一次觀影時的那種震撼中。」

王斌說,這部電影和它的音樂,是自己的經典記憶,用一個字形容對它的感覺,是「親」。這種感覺顯然已經超出了欣賞的範疇。為什麼?或許對王斌們來說,這是一種奇特的際遇——在情感和靈魂的共鳴中,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會消失。

《美國往事》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的紐約,幾個底層少年在粗糲現實中掙扎、毀滅的敘事背後,是純粹的青春記憶與悲憫的靈魂救贖。而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武俠小說流行,「江湖」「發小」「兄弟」「仗義」「英雄」正是那時年輕人熱血青春的「關鍵詞」,王斌們從這部電影和音樂中讀出的,是自己的青春。也難怪當時此片的港版譯名為《四海兄弟》。「莫裡康內的音樂,完整、深切地喚起了這種靈魂深處的共鳴,消弭了語言、影像、國界與種族的界限,讓共情成為一種獨立的存在。而這,正是電影音樂至臻之境。」

「植入」,王斌談及莫氏音樂對自己的影響時,這樣形容。的確,漫長的40年間,莫裡康內對中國一代電影人和音樂人的影響不言而喻。馬友友曾說,自己從記事起就愛上了莫裡康內的音樂,「當我讀著莫裡康內的樂譜,上面寫的不僅是音符的皮相,我看到了血肉真實的藝術。」吳宇森也曾坦陳:「做《赤壁》時,剪片的時候就一直在聽莫裡康內的音樂,他給了我很多靈感。」

引領

對莫裡康內的緬懷,也讓人們再次審視「電影音樂」的價值與境遇。

「說到底,電影音樂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面臨著一種尷尬的境地:一方面很難瀟灑地撇清自己和影像的關係,從而詮釋自身的獨立價值。另一方面,從觀眾的角度來說,人們願意看電影聽其中的音樂,卻很難單獨把電影音樂作為一個獨立的音樂作品。」著名樂評人、曾任《愛樂》雜誌主編的曹利群說。

而作為電影音樂大師,莫裡康內在被問及「希望如何定義自己「時,答曰:「音樂家。」從中似乎也不難令人讀到一絲唏噓。

在大多數人的理解中,「音畫對位」似乎是一個「好的電影音樂作品」的標準。許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憑藉莫裡康內的一些電影音樂片段,會回憶或者對應電影的畫面和其中的細節。

而在這一點上,曹利群更推崇另一種意義上的「音畫對位」——《肖申克救贖》中,安迪寧願被關禁閉,也要播放莫扎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的女聲二重唱「晚風多麼輕柔」,只那一刻,眾囚犯的精神獲得了自由的放飛;庫布裡克的《發條橙》中,幾個男孩的惡行與對貝多芬音樂的惡搞,其間造成了極大的反差。「這都是好手段,前者,音樂讓電影升華;後者,音樂先讓觀眾震驚,隨後陷入深深的思考。」

「莫裡康內當然不是浪得虛名之輩,只是圈子內外的溢美之詞太多。上個世紀60年代,他是電影音樂的開派者,這是毋庸置疑的。在管弦樂隊之外,口哨、口琴、吉他、猶太豎琴乃至排簫,都可以信手拈來。雖然這種風格是被預算逼出來的,但畢竟已然成為他音樂的標籤和符號。把古典音樂、流行音樂、鄉村音樂、爵士音樂打通、合成,也不是隨便可以做到的。音樂與影像以及故事情節如影隨形,不離不棄,或流暢或優美,或粗糲或滿滿的鄉愁,都是他的電影音樂的特點。但這些還不足以構成一個好的電影音樂的標準。」

在曹利群、王斌、賀秋帆看來,一個「好的電影音樂「,還有一種更高的境界,那就是,當電影音樂脫離開電影之後,能夠達到自身的完滿。

「必須看到,莫裡康內一生有500多部電影音樂作品,而我們能夠評判的依據也只是有限的一部分。他其實是數量上去以後收取質量制高點的人物,精品率並不高,但是那些精品卻實在『誘人』。他的一些精品,絕不是陪襯與受支配的,比如《美國往事》,籌拍長達十餘年,因而早早地完成了譜曲和錄音,等到開拍,導演塞爾喬·萊昂納乾脆在片場裡循環地播放莫裡康內的音樂營造氛圍,音樂成了引領影片的主調,支配了情緒走向。」賀秋帆說。

王斌坦言自己素來不喜歡聽電影原聲CD,「因為絕大多數電影音樂一旦與影像割裂開,便顯得空洞。」但莫氏《鏢客》三部曲的原聲大碟卻被王斌認為極具收藏價值,「即使完全脫離開電影畫面,這些音樂仍然具有自己強大的獨立性和視覺性,瞬間將人帶進那種粗獷與遼闊,並且沒人在乎是在哪個時空的粗獷與遼闊。」

曹利群認為,在處理音樂與電影的關係上,不得不說起希臘女作曲家卡蘭卓。「據說除了她第一次和安哲羅普洛斯的合作之外,後來的電影都是導演讓卡蘭卓先創作音樂,後由導演構思劇本。這在西方電影史上恐怕也是絕無僅有。卡蘭卓的音樂來自一種內在的、本能的召喚,而不是電影影像本身。在兩個人的合作中,音樂不是從屬的,不是故事的附屬品,電影和音樂的關係是因果循環、相得益彰。影像無疑會給予卡蘭卓啟發,而安哲羅普洛斯也會由音樂聯想到關於影像的處理。在構思安哲羅普洛斯的七部半電影的過程中,每一部音樂都可以獨自成立。從創作之初,卡蘭卓就會顧及到整個電影音樂的謀篇布局。」

不舍

「從審美的角度來說,如何在電影音樂創作中把握『靜默』一詞,也是至關重要的。」曹利群說,「電影音樂作曲家普賴斯納(電影《紅》《黃》《藍》的配樂者)有一段切中要害的說法,『當你要找一段適當的音樂配在電影裡,首先要考慮音樂與靜默之間的恰當關係』,也就是說,音樂在出場前與出場後的那個空間,是最為重要的。而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恰恰也追求一種音樂與非音樂之間的關係。

「但莫裡康內的電影美學追求與此不同。一方面,義大利人天生的愛好旋律,有著那麼多的歌劇詠嘆調和民歌,作為作曲家,一旦有了好旋律便捨不得割捨,同時更希望音樂與畫面和故事相得益彰,甚至能夠增分而不是減色。正如美國導演埃德加·賴特所稱,莫裡康內是『能夠把一部普通的電影,變成必看的電影』的一位作曲家。這當然是一種讚揚,但也讓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到莫裡康內的問題所在:過多的音樂,若不注意節制,不謹記靜默之道,稍不留神,就會使音樂過度煽情,喧賓奪主。當然這不等於說,莫裡康內不懂得電影裡的『呼吸』,只是說,相比其他一些歐洲的電影音樂人來說,莫裡康內顯得過於執著於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

對於這樣的「喧賓奪主」,賀秋帆則有另一種角度的理解:「到上世紀80年代,莫裡康內已成行內巨匠,故作曲上也多有自身獨特氣質的注入——他那種義大利歌劇詠嘆調風格的旋律往往喧賓奪主,但正是這種喧賓奪主最是令我不舍。」賀秋帆認為,莫裡康內最不可企及的乃是旋律天賦,而不是與影片劇情整合的能力,「我懷疑他的旋律跟莫扎特一樣,根本流不完,平常只是關注內心,記錄備用,但有委約,去備忘錄裡一翻便有,稍加提煉變奏即可。再看他在1986年的金棕櫚影片《教會》裡所寫那段雙簧管《加布裡埃利主題》,我把它看成莫扎特單簧管協奏曲以來最偉大的木管類嚴肅音樂,那種詩意,要不牽出艾青《我的季候》這幾句,真是奇了——『偶爾聽見從靜寂裡喧起的/它的步伐之單調而悠長的聲響/真有不可缺的抑鬱/襲進你少年的心頭啊』……

「說到旋律天賦,自然想到他的幾位同行,比如希臘的範吉利斯,力道全在和聲鋪成的能量;比如同為義大利作曲家的尼諾·羅塔,旋律自成體系,但立足點還是基於亞平寧半島,為近代義大利人及其後裔的心靈史詩的專屬樂師。而莫裡康內,則超越了國族,成為整個人類步入現代文明過程的歌者。」

文/本報記者 張楠

來源:北京青年報

相關焦點

  • 莫裡康內對電影的貢獻是什麼?
    莫裡康內是幸運的,他在事業初期遇上了無條件「寵」著他的賽爾喬·萊昂內,讓他的音樂在電影裡能夠有自由呼吸的空間。有時大段的面部特寫,卻是安靜無音樂,只有呼吸或輕微摩擦的劇情聲,完全違反了好萊塢的配樂套路。從《鏢客三部曲》的第一部《荒野大鏢客》起,他們就嘗試先有音樂再根據音樂的節奏拍攝剪輯(賽爾喬·萊昂內常在現場邊放莫裡康內已寫好的音樂邊拍攝)——這在當時簡直是無法想像的。
  • 配樂大師莫裡康內走進「天堂電影院」:20部電影回顧傳奇一生
    莫裡康內對現代流行文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中國香港電影製作人王家衛以及美國電影導演昆汀·塔倫蒂諾的作品中,都將莫裡康內的配樂作為影片中的重要元素。即使從電影中分離出來,音樂對聽眾來說依然具有意義。這裡的奇特之處在於,這是一項合同條款,事實上是莫裡康內和彭特克沃共同創作了這一配樂。這部作品擴展了莫裡康內的音樂界限,表明他不僅局限於意式「麵條西部片」的俗套,還創作了一部充滿不同元素和情緒的電影配樂作品:在鋼琴與小號對話的不斷重複音符中,是嚴肅且帶有風土氣息的張力。主旋律並不像他「麵條西部片」的配樂那樣稀疏,而是時時刻刻都很稠密且富有強度。
  • 紀念|通往電影配樂大師莫裡康內的十首歌
    7月6日,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在羅馬去世,享年91歲。《衛報》選了十首莫裡康內,為讀者提供重新認識他的萬千路徑中的一條。在周末,你可以以此為線索,進入莫裡康內和電影的世界。2016年,莫裡康內憑藉《八惡人》拿到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
  • 莫裡康內經典配樂作品 莫裡康內這十首代表作歌曲不容錯過
    7月6日,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在羅馬去世,享年91歲。《衛報》選了十首莫裡康內,為讀者提供重新認識他的萬千路徑中的一條。在周末,你可以以此為線索,進入莫裡康內和電影的世界。後來的知名翻唱者包括Metallica,Jay-Z用過其採樣,它還出現在不計其數的影視劇和廣告中。幸而,在流行文化中的嬗變並未減損原曲的魅力。其飽滿和真誠,豐富的立體感依然是最高峰。  2、米娜 -《Se Telefonando》(1966)  莫裡康內在流行歌曲領域最受歡迎的這支歌,可惜沒能流傳到義大利以外的地區。它多美:史詩般地攀升音域,莫裡康內的特質已現。
  • 電影配樂大師莫裡康內逝世 曾為多部經典電影創作配樂
    《美國往事》劇照莫裡康內出生於羅馬,6歲就開始作曲,12歲進入羅馬聖切契裡亞音樂學院學習。他嶄露頭角是在義大利導演萊昂內的《荒野大鏢客》《黃昏雙鏢客》《黃金三鏢客》三部曲中。莫裡康內的配樂,成了「義大利式西部片」的標誌。莫裡康內和萊昂內是小學同學。萊昂內已於1989年去世,他曾說:「音樂不可或缺,因為我的電影就像默片,沒有太多對白,音樂強調了行動和感受。在電影拍攝之前,我會讓莫裡康內先創作音樂,他的音樂構成了劇本的一部分。」莫裡康內和萊昂內最後一次合作,是1984年的電影《美國往事》,配樂極具戲劇性與感染力。
  • 用音樂創造電影的人走了:你一定有一段記憶,裡面有他的旋律
    莫裡康內被譽為「電影配樂界莫扎特」、「大師中的大師」,他的配樂作品包括但遠遠不限於《海上鋼琴師》、《美國往事》、《天堂電影院》、《荒野大鏢客》、《一代宗師》…… 他一生曾參與製作過大量經典影片的配樂,是義大利最多產、最有建樹的作曲家。
  • 電影配樂大師莫裡康內去世:「我相信死後有另一個世界」
    我們都點了蟹肉扁面,在等服務生送餐的時候,莫裡康內跟我說:「那不勒斯人絕頂聰明,這聰明會用在好的地方,也會用在壞的地方。」阿佐利尼跟我們一起用餐,解釋說對談結束後,在同一個場地,也就是在聖埃爾默城堡會播映《荒野大鏢客》。莫裡康內露出一個奇怪的表情,說:「為什麼要放那部?那是萊昂內跟我最糟的作品。」
  • 影視日報|中國導演協會悼念導演常凱;王家衛監製莫裡康內紀錄片...
    這是第一部PG-13的迪士尼動畫翻拍真人電影,影片將於3月27日北美上映,中國內地檔期未定。 3、馬丁斯科塞斯透露新電影將是西部片 馬丁·斯科塞斯的《愛爾蘭人》雖然十提零中折戟奧斯卡,卻依然沒有影響老爺子的興致,近日,馬丁透露,他和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羅伯特·德尼羅共同主演的新片《花月殺手》將是一部西部片
  • 再見莫裡康內,用電影配樂講故事的人
    2020年7月6日,一個平常的周一因為恩尼奧·莫裡康內(Ennio Morricone)的去世而顯得有些灰暗。也許你對這個名字稍顯陌生,腦海中浮現不出具體的旋律。生於羅馬臺伯河畔,莫裡康內的父親是一名傑出的爵士小號手,也是莫裡康內的音樂啟蒙人,教授了他一些簡單的識譜、作曲和小號演奏能力。年少時的莫裡康內,夢想是成為一名小號演奏家,所以在他的很多電影配樂作品中,我們總能聽到那若隱若現的小號聲。700餘部高質量的配樂作品讓他成為了業界標杆。
  • 松下專業刻錄 我的刻錄我選擇
    就比如一個簡單的DVD刻錄機,但是不同行業的人就會有不同的需求。商務用戶喜歡輕便的、超薄的;行業應用用戶希望能夠刻錄格式全面;專業的刻錄發燒友則因為自己的刻錄需求多而希望刻錄機的壽命長等等等等,筆者就不一一列舉了。這裡,筆者向大家介紹可以滿足不同用戶需求的松下系列全能DVD刻錄機,希望可以減少您挑選中的麻煩。
  • 如何科學地記憶吉他指板上的音符?
    幾乎沒什麼巧妙的方法,只能死記硬背 ; 在死記的過程中到時會自己琢磨出一些小竅門,比如一個音符和他周圍音符的音程關係; 想把吉他玩透,必須要把紙板上的所有音符記熟,這屬於基本功,沒什麼捷徑可走; 推薦一個「牢籠」(caged
  • 「我,莫裡康內,去世了」|百家故事
    對話往往在不理解中沉默轉向。在訪談錄《莫裡康內:50年一瞬的魔幻時刻》(2016年北京出版公司 · 後浪出版社)裡,他一度試圖解釋自己藏在電影音樂裡的最大秘密——巴赫是他工作的榜樣,而巴赫是一個熱衷於在音樂中暗藏密碼的人。所以,他也偷偷把巴赫的名字寫進了自己配樂的電影裡,作為自己的音樂秘密。
  • 紀念|莫裡康內的音樂不僅是電影的一部分,它就是經典本身
    莫裡康內。在電影世界裡,聚光燈的焦點總是集中於演員身上。即便是名垂青史的影片,除了統籌全局的導演及妙筆生花的編劇之外,多數幕後工作人員往往淪為無名英雄。這其中,也包括了電影配樂。影史上,能為普通觀眾所知的電影配樂家一隻手就數得過來,而在此寥寥數人中,一定有義大利人埃尼奧·莫裡康內(Ennio Morricone)的一席之地。
  • 貴師院餘音團隊:「空靈」迴響,「餘音」不止於繞梁
    材質、切割、鍍層、工藝、迴響、花樣……短短一年時間,餘音團隊深入了解空靈鼓的每一道工序,對傳統空靈鼓製作工藝進行改良,獲得四項專利。2019年,餘音團隊的四名核心成員都是貴州師範學院學生,他們因熱愛而走到一起,共同開展社團活動和創業工作。餘音團隊創始人肖宇怡5歲就開始學習民族樂器,對民族樂器有著很深厚的感情,現在已經是一名抖音達人和B站的Up主,個人視頻累計播放量已經超過100萬。
  • 樂理第二課、認識音符、音符時值
    第二課、音符、音符時值一個音符的持續時間叫做音長,或者稱為音符時值,音符的類型決定了音符的時值。下圖中有一些不同類型的音符,它們從左至右的名字分別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全音符,在現代音樂中,是時值最長的音符類型。二分音符,它的時值是全音符時值的一半。
  • 數據可存千年 錸德重磅推M-DISC刻錄盤
    Naval Air Warfare Center Weapons Division),在加州中國湖進行記錄型光碟片的壽命和可靠性數據研究測試即證明此點,試驗中發現M-DISC千年光碟是唯一通過非常苛刻的測試環境挑戰下,儲存信息依然完整保存的唯一產品。
  • 隱秘窩點內,17臺主機瘋狂盜版刻錄
    11月下旬,樂清市公安局治安偵查大隊接到線索,在大荊鎮一幢民房內,有人向外大量銷售盜版光碟。獲此信息後,治安偵查大隊立即開展秘密偵查,發現該窩點藏匿於一幢普通民房的3樓和4樓,外觀隱蔽,一般人難以察覺。在摸清情況後,治安偵查大隊聯合轄區大荊派出所當即實施抓捕,將該犯罪團夥一網打盡。
  • 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走進埃裡奧·莫裡康內的音樂世界
    這之後莫裡康內又為一些西部片作了配樂,並引起了導演賽爾喬萊昂內的注意,從此開始了一段合作佳話。在萊昂內的電影製作過程中,莫裡康內從劇本創作初期就開始參與到音樂配樂當中,甚至萊昂內會在片場播放莫裡康內的音樂,並根據此來決定拍攝和剪輯的節奏,這在當時簡直是無法想像的。
  • 索尼DW-Q120A刻錄機繼續打造4S刻錄潮流
    這一款索尼DW-Q120A是承襲前一版的DW-G120A大部份特色, 設計重點放在刻錄的質量上面。 DW-Q120A有卓越的刻錄性能是其特色,因為DW-Q120A採用了索尼業界領先的4S技術,即智能刻(Smart Write)、高能讀(Super Read)、超靜音(Silence)以及穩定性(Stable)。
  • 大幅調價 威寶老電影DVD刻錄光碟特價
    [中關村在線光存儲頻道原創]賣場最新消息,視頻存儲能力出眾的威寶數碼老電影DVD+R刻錄盤近日售價大幅下調,25片裝如今報價僅為45元,直降20元的它性價比頗高,值得有此需求的用戶購買。威寶數碼老電影DVD+R刻錄盤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