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小步在家早教原創,歡迎個人關注、轉發、分享
朋友跟我吐槽兒子添添越來越愛頂嘴。
吃一頓飯,要battle好幾輪:
「添添,你多吃菜,少吃點肉。」
「媽媽你上次說,多吃肉才可以長得高。」
「能不能吃得快一點!又來不及做作業了!」
「媽媽你下次做飯快一點,我就能早點吃完做作業了!」
「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很不禮貌。」
「哦,那媽媽現在就很不禮貌。」
朋友被懟到無語。「這孩子太能頂嘴了,可怎麼辦才好啊!」
我笑,這有啥可焦慮的,這正好說明了孩子很聰明啊!
添添這些「頂嘴」行為,恰恰說明他開始運用批判性思維來思考問題了!要知道,具備批判性思維的孩子更聰明、更獨立,學習自主性和創造力遠超同齡人,我必須恭喜一下添添媽了。
有批判性思維的孩子有多牛?
批判性思維,不僅是學習、工作必備的思維技能,還是讓人活得明白通透的關鍵。
01
獨立思考的能力比同齡孩子強
雲寶媽曾經遍訪了美國矽谷的精英家庭和幼兒園,發現了一個現象:中國的孩子學知識、做總結的能力很強,但不太擅長參與討論,也很少主動回答問題。而在這些培養精英家庭的孩子的幼兒園,你會發現,他們的課堂是討論式、開放式的,孩子可以盡情地向老師提問,可以質疑老師,甚至可以和老師「互懟」。
而我們的孩子,往往更傾向於確定正確答案後再作答,如果回答錯誤,就會感覺很丟臉,特別是聽到自己和別人答案不一致時,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我錯了?」
並沒有哪個孩子不聰明,只是不夠「勇敢」。
02
更會學習,更有創造力
擁有批判性思維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會學習,因為他可以多角度看待問題,覺得學習就像升級打怪一樣有趣。
比如學數學時會嘗試一題多解;
在做閱讀理解題或者寫作文時,會更容易分析題目,提出自己的觀點並論證,只要你言之有理,就算和參考答案不一樣,老師也會給一個不錯的分數。
即使回答錯了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這個思考過程不是嗎?
如果你的孩子擁有批判性思維,恭喜你,他還能變得更「好學」!
思辨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推理、論證的自信,這種自信會持續不斷激勵著孩子去迎接挑戰,讓他投入到學習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中。
好學可並不是先天的,每個孩子都可以在這種知識整合、反省的過程中養成好習慣!
悄悄告訴你,掌握了這項技能,你家孩子想學習差都很難!
家長怎麼做?
看到這裡,我猜你一定要說:「還不是因為國內應試體制的問題,我們這種普通人家哪有能力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呢……」
千萬別把這事兒看得太神秘,其實我們完全有辦法做得更好,辦法很簡單,就3步——會聽、會問、會說。
我一一給你們解釋~
01
學會聽
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最不缺鍵盤俠。粽子口味、追哪個明星、用什麼牌子手機都能讓他們吵一架。
把自己的觀點和習慣當真理,這正是缺乏批判性思維的表現。
我們的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不能堅持己見,就只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成為「小鍵盤俠」。
所以,批判性思維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教孩子學會傾聽信息、分辨真偽。
首先,跟孩子溝通時要分清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點」。
事實指的是事物的真實形態,觀點指人的主觀感受。
說起來簡單,可是對我們2-6歲的小奶包來說,也挺難理解的。
怎麼做呢?不妨從生活中的小點滴入手!
當我們講故事時,
兔子愛吃草,狼愛吃肉——這是事實;
兔子弱小且善良,狼非常兇殘——這是觀點(兔子也會咬人,大灰狼雖然外表冷酷,可沒準內心也是一枚小公舉呢~)
當我們吃粽子時,
這個粽子是由糯米、紅棗、粽葉製成的——這是事實;
甜粽最好吃——這是觀點(有的人只喜歡鹹粽)。
分清事實和觀點,能讓孩子更包容,從而保持思考的獨立性,堅守住自我。
其次,還要教孩子理清楚事情之間的關係。
比如,女兒想不洗手就吃飯,還理直氣壯:「奶奶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
我會告訴她:「因為小手髒髒的,會產生很多細菌,細菌會讓我們生病進醫院,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洗乾淨手,才能不生病哦。」
在分析一件事時,多從因果聯繫上出發,可以幫助孩子不偏聽盲從,避免人云亦云。
02
學會問
這一點簡直太重要了!
寶寶還很小,他還不太會「問問題」,所以咱們的引導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提問時,我們要注意多使用開放性問法來代替封閉式問法。
什麼是封閉式提問呢?就是提問時答案是固定的,孩子沒辦法展開回答,咱們做家長的,真的是一不留神就會踩坑……
舉個例子,孩子放學後,我們總會問:「今天有人欺負你嗎?」
孩子基本只會回答有或者沒有,並且這個問題還會把上幼兒園這件事兒引到一個負面方向。
還有一種是提問態度不夠開放,比如買玩具時,我們會暗戳戳問:「你喜歡這個粉色的玩偶吧?」
孩子就會想到是媽媽喜歡粉色,他便會「聰明」地去選擇粉色,很不利於孩子表達真實的自我。
而開放式的提問,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正是批判性思考的動力所在!
這裡給大家推薦兩種可參考的提問方法。
1. STW問答
這個提問法出自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零點計劃」中的「可視化思維」項目,現在已經被廣泛納入美國中小學教學中了。
STW即:
see(觀察),你看到了什麼;
think(思考),對於你所看到的你是怎麼想的;
wonder(探索),你還想知道什麼。
我們學習力的科學實驗課裡,就用到了這樣的提問方法:
1)「小朋友,你看到了什麼?我做了什麼讓迷你潛艇下沉了呢?」(引導孩子進行觀察)
2)「你想讓潛艇停在哪裡?怎麼做才能停在想要的位置呢?」(啟發思考)
3)「迷你潛艇越往下沉,捏瓶子的力氣是不是越大呢?你還發現了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引導孩子更深入探究)
2. 5W+H方法
即誰、什麼、何處、何時、為什麼、如何這6個基本問題。
Who(誰)
這是誰說的話?他說的有依據嗎?他的話重要嗎?
What(什麼)
說了什麼?這句話說的是一個事實還是觀點?
Where(何處)
這句話是在哪裡說的?是公共場合還是私下說的?
When(何時)
這句話是什麼時候說的?這是事情發生前,還是發生後說的?
Why(為什麼)
為什麼會這麼說?
How(如何)
他們是怎麼說的?是引用了例子還是自己猜測?
5W+H法,不僅可以用在和孩子談論問題中,在我們的日常工作處事中也很有用處!
03
學會說
我們可以在生活中用遊戲、互動方式,來引導孩子有邏輯、多角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比如我家常會玩數學遊戲。
1+1=?
標準答案肯定是2,但我們要鼓勵孩子給出不同的答案,只要有理由證明就可以。
雲寶媽前幾天給我講過發生在雲寶身上的趣事,特別逗:
1+1=1,「在一杯水裡放一塊糖,我喝的還是一杯水。」
1+1=0,「我吃了一塊糖,又吃了一塊糖,嘴裡還是空的呀!」
哈哈,雖然不是正確答案,但孩子能有勇氣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還可以運用上面說到的提問方法,鼓勵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並作出最優判斷。
還是舉一個吃的例子。(有不愛吃零食的孩子嗎?)
我家娃有一陣特別喜歡吃冰淇淋,吃多了就會鬧肚子,我決定和她談談。
「我知道你喜歡冰淇淋,但是你吃多了會肚子疼。」我提出了事實。
「誰說的?在哪說的?什麼時候說的?」她已經會用5W來反問我了。
「上禮拜你肚子疼去醫院,醫生給你檢查後說的,該怎麼辦呢?"
「醫生說可以吃1-2個,那我吃兩個吧。」她找出了論據。
「那我們來約定一個時間,一個月吃兩次,你想怎麼安排?」
「今天吃一個,明天吃一個。」女兒脫口而出。
「可以,但是吃完這兩個,這一個月就沒有冰淇淋吃了哦。你還有其他想法嗎?」我繼續引導她思考。
女兒想了想:「一個在我非常想吃的時候吃,另一個在我得到表揚的時候吃!」
這個邏輯,作為她老媽的我也驚訝到了。
你看,思維訓練,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複雜,但它對孩子的影響,卻極為深遠。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教授何曼·哈洛尼曾說:「我們看重高分,我們更看重這個人將來會成為社會優秀的一員嗎?他們將來有一天會不會有特別的創造?會不會創造人與人、思想與思想之間新的聯繫與關係。」
擁有獨到的見解、敢說敢做,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未來社會立住腳跟,找到人生的價值。
不是無條件順從才是愛,一家人懂得傾聽傾訴,尊重彼此,才是真正的愛。
好好愛那個愛「頂嘴」的孩子吧,這正是他與未來交手對話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