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 1949年10月,一部分學生報名參加解放軍,分赴青海、新疆參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最後戰鬥。1950年,又有一批學生參軍。1951年7月,106名學生要求參加軍事幹部學校,最終審查、批准41人。
[2] 建國後,學校經歷了「三反」「五反」「反右」「大躍進」「興無滅資」等運動,各屆領導能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不斷提高質量,取得了喜人的教育教學成績。
[3] 《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4] 1953年學校壘球隊在蘭州市奪得冠軍,代表甘肅省在瀋陽參加了全國比賽得第八名。
[5] 學校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狼谷詩社、狼谷合唱團等都博得了社會好評。課外科技活動也蓬勃發展,1956年就有9個科技小組,參加人數達279人,佔學校實有學生人數的48%。
[6] 1952年3月,學校提出了「全面安排、重點深入、精雕細刻,高歌猛進、摸索規律、提高質量」的辦學理念,並成為這一時期的教育教學工作的綱領。
[7] 1963年7月,甘肅省教育廳確定學校為省屬重點中學。
[8] 浡興,興起,形容事物發展迅速,也形容禾苗蓬勃生長,《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9] 1981年3月,學校響應黨中央號召,積極開展「五講四美」活動,大力培養新教風、學風,恢復傳統校風,甘肅電視臺以《校園新風——甘肅師大附中巡禮》為題進行了專題報導。
[10] 1980年9月24日《甘肅日報》以《鮮花今又開》為題,報導了西北師大附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後高考所取得的優異成績。1978年恢復擇優錄取的招生制度之後,1980年首屆畢業394人,參加高考272人,張沁以452.2分的優異成績獲全省理科第一名,被譽為高考女狀元。全省總分400分以上考生66人,附中佔了22人,理科總分前十名,附中佔了5名。
[11] 特色辦學內容為:以「嚴、高、實」為主要特點的科學管理、教育特色,以「寄宿制」為主要特點的養成教育特色,以「教育科研」為先導的高起點、高標準教學特色。2000年8月,附中新一屆領導班子召開學校教育教學及學校發展的工作會議,提出了「高質量、高標準、示範性、實驗性、有特色」的辦學總目標,集中抓好八個方面的工作,使附中在3-5年內上一個大臺階,走出辦學困境,走向最前列。
[12] 六論,原指宋代科舉考試中的六道論題,此處與「九成」對仗,借指高考等考試的備考訓練。亦暗指《呂氏春秋》的六論,有頌揚教者見識高遠,知識淵博之意。《宋史·選舉志二》:「(孝宗乾道)七年,詔舉制科以六論,增至五通為合格,」《宋史·曾鞏傳》「(曾鞏)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
《史記·呂不韋列傳》:「 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
[13] 1940年,附中在全國國立中學會考奪魁,當時就有「北有附中,南有揚中」的說法。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陳立夫給學校題贈「啟迪有方」條幅,以資嘉獎,含義有二:一是附中辦學有方,二是指當時的附中校長姓方(方永蒸)。條幅後由學校製成匾額,現藏附中校史館。
[14] 2000年以來,學校將一直以來的育人方針總結為「科學精神、人文素養、中國情懷、國際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