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討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時,我們到底在說些什麼?是討論對於自然的保護,還是爭論關於合理開發的可行性,又或者說,是一種對於植物應用於生活產生的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可能性和可持續性?事實上,這所有的一切都與主題緊密相關,而我們要做的,便是將這些所討論的內容化為實際行動,真正尋找到一種人們所期待的體驗。
當沙漠遇上土豆
@樂事薯片
你知道自己日常所吃的薯片,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嗎?大部分人可能會說,當然是土豆做的。的確沒錯,但如果再深一步,問你,「土豆是從哪兒來的?」或許答案就會花樣百出了。如果你對此感興趣,那麼不妨看一看百事公司樂事品牌的首部紀錄片,《每一片只為你的微笑》。
位於庫布齊沙漠的土豆農場在這部由陸川執導的影片中,觀眾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位於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齊沙漠裡的土豆農場的發展歷程。據片中的主人公,土豆農場的工作人員回憶,「在沙漠裡種土豆,要面臨隨處可見的飛沙走石和漫天狂風,種活每一苗土豆都絕非易事。」但遠離家鄉的土豆農場工作人員從未放棄庫布齊沙漠,為了產出優質樂事品牌土豆和保護當地環境,他們選擇了堅守,通過防風固沙、土地改良、選種培育、科學噴灌等反覆探索和實踐,最終讓廣袤的荒漠蛻變為充滿綠意的良田。敬畏自然而尊重自然,用合理的方式去改善惡劣的條件,在改善自然環境的同時,也喜獲豐收,這是樂事與自然的故事,也是樂事追求品質的故事。
植物變革城市
@康如
如今的消費者對於以植物為主打的美妝類產品並不陌生,這些以植物、自然等為亮點的產品在吸引著眾多關注的同時,也將一些日常並不多見的植物名稱帶到了我們的生活中——不過每每說到此,消費者也總是會發現,這些植物所處在的地方,總是和我們的生活相隔甚遠。那麼問題來了,你是否曾經想過,在現實生活裡,我們也可以擁有一座充滿自然感,並且有著極高參與度的植物花園呢?在上海浦東,一座以「飛蔦園」為名的明日城市花園在社區裡悄然亮相,而這也是護髮品牌康如旗下的康如植物學基金今年在中國市場的重要舉措之一。
未來,社區居民和兒童將可以在這裡展開自然觀察和兒童植物學教育。飛蔦園的設計者是來自南京林業大學的學生團隊,團隊也獲得了今年的「Botany for Change植萃變革大獎」。年輕的他們對於城市花園有著獨到的理解。在他們看來,花園應該是自然野趣和生境科普相結合的存在,它不是冰冷枯燥的景觀,而應該是每一個居民生活的樸園。這一觀點得到了康如植物學基金的大力支持,而這座飛蔦園本身,也將由社區居民和志願者共同打理,屆時,居住在周圍的居民也將可以帶著孩子在此展開自然觀察和兒童植物學教育,讓自然兩字在城市中成為可觸摸的存在。關於咖啡、重建與自然的故事
@星巴克
對於真正的咖啡愛好者來說,花時間去學習、了解每一款咖啡豆的產地與當地風土,實在是一件十分有幸福感的事情,而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所能涉獵到的並不僅僅只有咖啡豆這一項內容,同時還會觸類旁通,了解到當地的歷史、文化、習俗等信息。
盧安達婦女在晾曬咖啡豆作為咖啡原產地的非洲,有著非常多的優質咖啡豆產地,盧安達就是其中之一。盧安達的咖啡歷史並不長,隨著時間的流逝,咖啡逐漸成了盧安達最主要的經濟作物,而當1994年的慘案發生之後,當地的咖啡產業更是遭到了致命打擊——但哪怕如此,當地的女性卻依然堅強地在種植咖啡,她們感謝自然的饋贈,也試圖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善生活,重獲新生。
看到了盧安達咖啡潛力的星巴克在彼時行動了起來,他們幫助當地建立咖啡合作社,之後繼續建立咖啡種植者中心,通過傳授種植技巧、咖啡豆處理技術等方式,來幫助當地的咖啡種植者進行品質提升。在Abakundakwa咖啡合作社,這裡的咖啡種植者使用對自然和善的有機方式來種植、生產咖啡,來自這一合作社的咖啡豆品質卓越,並且已經在市場上進行銷售。如果你去過星巴克的門店,或許也曾經見到過那一包裝極具盧安達風格的咖啡豆,由其衝泡而成的咖啡帶有天然的柑橘酸甜風味,以及全麥餅乾和牛軋糖的氣息,口感輕盈而明亮,似乎可以讓人感受到和平時期的盧安達那遼闊的天空。(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