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60歲這一年,生命作過超常綻放
2018 年,步入 60 歲。
60 歲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齡。前些年所有的努力,在這一年凝聚為超常的綻放。我以一年出版 11 本書、發表 20 多篇論文的成果,給自己的生日獻上了一份大禮。
第一本,《錢中文祁志祥八十年代文藝美學通信》,由我執筆敘述、編纂,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 年 4 月出版,21 萬字。此書出版後,曾受到中國社科院柳鳴九先生的高度評價,認為此書「可謂 2018 年中國的一本奇書」。它是「一本加深美學修養的教科書」「一本提升人生境界的教科書」「一部有人格力量、有人生洗滌價值的範例書」。在諸多以書信結集的書籍中, 「我以為當以此書境界最高,社會意義與正能量價值當以此書為最高。在胸襟上、在無私的人文精神上,甚至比《傅雷家書》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二、三本,《中國現當代美學史》上、下冊,商務印書館 2018 年 3 月出版,80 萬字,獨著。這是一個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的結項成果。
第四至第八本,《中國美學全史》五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年 8 月出版。第一卷為《論美學、美與中國古代美學精神》,第二卷為《先秦至六朝美學》,第三卷為《隋唐宋元美學》,第四卷為《明清近代美學》, 第五卷為《現當代美學》。共 257 萬字,獨撰。此為上海市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出版工程項目,也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第九本是《中華傳統美學精神》,這是呼應「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學精神」的時代要求,調動自己研究中國古代美學的長期積累,根據《中國美學全史》第一卷改寫的單行本,33 萬字,獨著。
第十本是「十一五」國家級指南類高等教育教材《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修訂版,華東師大出版社 2018 年 12 月出版,近 50 萬字。擔任主編,統稿全書,我承擔撰寫的部分約佔全書的 90%。
第十一本就是本書了。雖然著之在過去,但編之在近日,約 50 餘萬字。
另發表論文20 多篇,其中南京大學統計的核心期刊10 多篇,20 多萬字。
同一年,出版 11 本書,發表 500 萬字作品,基本出自一個人手筆, 大概可以說創造了中國學界的一個傳奇,足以供人們去談論、去探究。可這不是美麗的傳說,而是可被考證的事實。
從小在勵志教育中長大,那個時代流傳的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段名言深入骨髓:「人的一生應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讓生命發揮最大的潛能,煥發耀眼的光彩,就是支撐我不斷進取的內在動力。
1983 年,25 歲時,曾用隸書在宣紙上寫過一段古訓贈人:「大本領人當時不見有奇異處,敏學問者終身無所謂滿足時。」那言外之意是:雖然當時我尚「不見有奇異處」,但作為「終身無所謂滿足時」的「敏學問者」, 通過不懈努力,終有一天會成為「大本領人」。
30 多年過去了。一直筆耕不輟,奮鬥不止,稱得上一個永不滿足的「敏學問者」。發表 400 多篇論文,出版 30 多本著作,內容橫跨文學理論、美學、哲學、佛學、國學、法社會學6 個領域,多次獲獎,轉載無數,大概算得上「大本領人」了。
在文學理論領域,主持並獨立完成了一項「十一五」國家級指南類規劃教材項目《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8),出版了「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文學美學史》(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4)、「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歷代文學研究的經濟維度》(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1)。
在美學領域,出版了美學原理著作《美學關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人學視閾的文藝美學探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10)、2014 年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成果《樂感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以及中國古代美學原理著作《中國美學原理》(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中華傳統美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在美學史領域, 主持並獨立完成了 2005 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中國美學通史》三卷本(人民出版社 2008)、2016 年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成果《中國現當代美學史》二卷本(商務印書館 2018)以及 2016 年上海市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出版工程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成果《中國美學全史》五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在哲學領域,出版了《中國人學史》(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2)、《中國現當代人學史》(學林出版社 2006)、《中國現當代人學史——思想演變的時代特徵及其歷史軌跡》(2016 年在臺灣出版)和《人學原理》(商務印書館 2012),完成了對人文哲學的史、論建構。
在佛學領域,曾因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完成了《佛學與中國文化》研究(學林出版社 2000),另從縱橫兩方面完成了佛教美學原理與佛教美學史的建構,出版了《中國佛教美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與《佛教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似花非花:佛教美學觀》(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佛教美學新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在中國古代文史哲的綜合形態國學領域,從人文精神的維度切入國學研究與教學,自 2017 年下學期起在智慧樹網向全國大學生開設國學人生課程,拍攝了 500 分鐘的教學視頻,出版了《國學與人生》(商務印書館2017)、《國學人文導論》(商務印書館 2013),主編了《國學人文讀本》二卷本(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8),完成了國學人文精神系統的橫向建構與縱向梳理。
在法社會學領域,完成出版了央財項目《社會理想與社會穩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3),對中西社會理想學說及其實踐的歷史線索做了系統梳理,就維繫社會穩定的人性依據、人本原則、危機意識、體制保障、大政方針、層級管理、價值追求做了整體探索。
其他主編或參與主編、寫作的項目和著作,這裡不再詳列。
這張 30 多年奮鬥的成果清單,在刻錄了歲月滄桑的同時,也留下未曾辜負韶華的欣慰。
日月如梭,年屆耳順。盤點過往,有成功,也有挫折;有鼓舞,也有打擊。面對各種意想不到的打擊,我總愛用孟夫子的那段「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的名言激勵自己,風吹浪打,永不趴下,做一粒關漢卿說的「蒸不爛、煮不熟、槌不扁、炒不爆、響噹噹的銅豌豆」!面對來自各方善意的肯定與讚賞,我心存感激:因為你們的鼓舞,我可以破浪前行、自我超越、徵服群山。
在學術研究中有不少禁區。是曲學阿世,還是孤往精進?戴震自述:「為學不作媚時語,獨尋真知啟後人。」陳寅恪讚嘆王國維「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熊十力感嘆:「今日所急需要者,思想獨立,學術獨立, 精神獨立,依自不依他。」胡適聲稱:「生平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趕時髦, 也不迴避危險。」王元化追求:「不媚權勢,不媚平庸的多數,也不屈服自己並不贊成的一種潮流。」求真務實,和而不同,與人為善,待人以誠, 既尊重前輩和時賢的成果,又保持獨立的人格與思考,是我一以貫之的為人、為學特色。鄉儒沈默之有感於此,曾取我的名字寫了一句藏頭詩相贈:「志因篤學成高遠,祥緣積德臻永恆。」
一切在流,每個人都是進行時。奮鬥沒有完成時,人永遠在路上。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笑到最後的才是笑得最美的。曾去瀋陽參觀少帥府, 張作霖手書的一副對聯說得好:「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學業應永不滿足,做人應光明磊落。沒有做得最好,只有做得更好。在人生活了一個甲子的承前啟後之際,緊扣時代悲歡回顧一下個人走過的路, 品味一番其中的酸甜苦辣,或許有益於整裝再出發!
感謝上蒼賜我健康,感謝父母賜我天分,感謝親人給我支持,感謝師友給我扶助。
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人在旅途,讓我們且行且珍惜。
特別鳴謝友人王建蘭、弟子冷冰對全書的仔細校閱。
2018 年 12 月
於上海蘇州河畔世紀同樂城
註:《且行且珍惜——祁志祥自傳體詩文集》,汕頭大學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59萬字,當當網銷售。
祁志祥
1958年生,文學博士,上海政法學院文藝美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市美學學會會長。北京師大文藝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首都師大美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樂感美學」學說創始人,《中國美學全史》五卷本撰寫者。
媒體|迦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