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中印舉行了第五輪軍長級談判,討論在實控線爭議地區脫離接觸。在此之前的7月30日下午,中國國防部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大校介紹了中印邊境的情況,稱當前現地局勢趨向緩和,兩國邊防部隊正逐步脫離接觸。
同日,印度外交部發言人的說法卻略顯差異,特別是聲稱在中印邊境的一些對峙點上取得了進步,但是脫離接觸(disengagement)的進程並沒有完成。
兩國新聞發言人的些許差別,凸顯出兩國的不同認知。6月15日的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發生後,中印邊境局勢一度呈現高度的緊張狀態。特別是印度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非理性的「報復」舉措,包括封禁中國的應用程式、限制中國投資、限制中國商品進口等等,在涉臺、涉藏、涉港、南海等問題上採取各種小動作或者暗示將進行政策調整,不少有影響的印度社會精英稱要「重新定位」中印關係,甚至要「同美國結盟」以對抗中國。
莫迪總理在6月19日的全國黨派大會上公開稱,沒有人進入印度領土,也沒有印度的哨所設施被拆除,等於委婉地承認了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的責任在於印方。但是,這並沒有阻止印度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不斷升級。隨後,莫迪則在國防部長、國防參謀長、陸軍參謀長的陪同下,於7月3日突訪列城。7月17日,印度國防部長拉吉納特·辛格再次帶著國防參謀長比平·拉瓦特(BipinRawat)、陸軍參謀長馬諾傑·納拉瓦內(M N Naravane)訪問列城。與此同時,印度不斷下單訂購各種先進武器系統(包括山地作戰的輕型坦克),要求各個武器賣家提前向印度交付之前購買的武器。7月29日,法國向印度交付5架購買的「陣風」戰鬥機後,印度更是高調炫耀,宣稱信心大增。更誇張的是,據印媒報導,印度還在不斷地向邊境西段增援部隊,計劃將增派35000人。印度內閣的高層人士也在不斷地聲稱,「不會允許士兵的犧牲徒勞無功」「現在已經不是1962年」之類的腔調。
在中國試圖給邊境形勢降溫的同時,印度卻在明顯地不斷採取升溫的姿態和舉措,擺出一副不會同中國「善罷甘休」的樣子。印度升溫局勢的真實目的是昭然若揭的,最主要的是通過釋放強硬信號,試圖通過加強印度在邊境西段的實力優勢的基礎上,尋求按照印度的單方面意願來實現邊境對峙局勢的解決。更具體地說,就是按照印度媒體透露出來的,要讓中印邊境西段的狀況恢復到2020年4月份時候的情況。
在6月30日中印邊防部隊舉行的第三輪軍長級會談上,雙方已經就一線部隊採取有效措施脫離接觸、緩解邊境局勢取得積極的進展。7月初,雙方一線部隊已經開始逐步脫離接觸,近期在加勒萬河谷、溫泉以及空喀山口三個地區完成部隊的脫離接觸。而印度則希望在班公湖和德普桑區域,根據印方單方劃定的所謂「實際控制線」來實現脫離接觸。
印度所謂「恢復到4月份的狀況」的訴求,並不是一個建設性的要求,更像是新德裡的「漫天要價」,也想掩蓋印度首先破壞中印邊境西段實控狀況的基本現實。2019年4月,印度修建好Durbuk-Shyok-Daulet
Beg Oldi(DSBDBO) 公路後,大大增強了印度在現地的實力優勢。2020年4月以來,印度更是在這一優勢基礎上,在加勒萬河谷抵邊越線修路架橋,修建了什約克河(Shyok River)東岸的直升機坪和公路,以及建造橫跨什約克河和加勒萬河的倍力橋等等。只有印度能夠放棄利用其現地優勢進行「蠶食」的做法,中印邊境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與安寧。而印度現今調兵遣將的做法,再一次暴露出,印度才是導致近年來中印邊境對峙不斷爆發的根源所在。(作者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