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報導,昨天,我國自主研發的海底60米多用途鑽機「海牛」號日前在南海深海海試成功,返回廈門港。此次海試首次實現了在水深超過3000米的深海海底,對海床進行60米鑽探,標誌著我國具備了深水海底取樣的能力,我國成為繼美國、德國、澳大利亞之後第四個掌握此項技術的國家。
6月10日,我國首臺重型裝備海底60米多用途鑽機「海牛」號,隨著「海大」號科考船駛離汕頭港,進入我國南海海域進行深海測試。
鑽探是礦產資源勘探的最後一步,也是關鍵環節。通過鑽探取樣分析,可以確定礦藏儲量、品位和埋藏形態,為日後開採勾勒出一幅「藏寶圖」。
5月22日, 「海牛」號在廈門近海4號錨地首次試水,實現了海上鑽機下放和著底、姿態調平、海底原位探測、鑽機回收等測試,通訊、控制等各系統運行正常,試驗數據指標達到預期效果。
6月14日,「海牛」號在南海3000米深海底對海床進行60米鑽探。
湖南科技大學海洋礦產資源探採裝備與技術湖南省工程實驗室主任萬步炎帶領的團隊,承擔的「海底60米多用途鑽機系統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就是要研製成功可搭載於普通科考船,在3000米海水深處往地底下「鑽」60米的鑽機。
在深海鑽機研製領域,50米是道坎兒。哪個國家擁有超過50米的深海鑽孔深度的裝備,就擁有了國際先進的深海鑽探能力,能勘探到更大埋深的海底礦產資源。更關鍵的是,根據聯合國規定,公海礦產資源,遵循誰有能力先勘探,誰就具有優先開發權的規則。「海牛」號就是這樣的利器,換言之,「海牛」的海試成功,讓我國在搶佔公海礦產資源開發權上多了一分技術優勢。
據悉,「海牛」號腰圍十米,如果站直了有6米高,重量僅為8.3噸,「海牛」號在製造時經過了嚴格的抗壓試驗。在水深大約3000米的海底,一個指甲蓋大小的面積,就要承受300公斤的壓力。
「海牛」的武器是身上的24根鑽杆,每根2.5米長,像左輪手槍的子彈一樣排列在圓盤之上。圓盤旋轉,機械手取杆上膛,鑽進巖層,然後再接入下一根鑽杆。「海牛」號接卸鑽杆的速度非常快,大概需要兩分五十多秒,而國外的鑽機大概需要好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
「海牛」號原理
鑽頭相當於「海牛」的犄角,由金剛石和硬質合金製成。科研人員為海牛設計了3種類型的鑽頭,一種專門針對硬巖地層,一種針對沉積巖軟巖地層,還有一種是根據需要全面鑽進不取(巖)芯的鑽頭。
「海牛」號在3000米深的海底「刨地犁地」10個小時候,終於觸及60米深的深度。「海牛」出水後,科研人員卸下從深海不同底層取出的樣本,除了礦藏,還能告訴人們海洋發生事件的時間序列。
「海牛」號不僅可以用來鑽孔取芯,還可以原位探測巖石的電阻率、孔隙率,以及給孔內周邊巖石拍照等。同時,研發團隊完全自主研發的「繩索取芯」關鍵技術,使打60米孔由以前的4天~5天縮短為現在的20多小時,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
經過隨船專家確認,由湖南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共同研製開發的「海底60米多用途鑽機」深海試驗成功。
這次海試成功,也標誌著我們國家自主具備了深水海底取樣能力,並在此領域超越俄羅斯和日本等國,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項技術的運用將極大提高我國深海海洋地質科學水平以及巖土工程技術水平的提高。
「海底60米多用途鑽機系統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是我國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主題項目中,湖南科技大學擔任主持單位,該校獨立自主研製了「海底60米多用途鑽機」「海牛號」。今年1月中旬,項目的海上試驗大綱已通過專家組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