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阿里「拆」中臺想到的

2021-01-08 大數據先生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阿里「拆」中臺的消息在坊間引發了熱議。事件的源頭是阿里掌舵人逍遙子張勇曾在阿里內網發文表示:他對阿里的中臺並不滿意,阿里要把中臺變薄,變得敏捷和快速。逍遙子此言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力吹捧中臺的是阿里,帶頭「拆」中臺的還是阿里,這是要鬧哪樣?弄的很多阿里的效仿者是一頭霧水。

筆者認為,逍遙子關於「拆」中臺的論述,實際上涉及3個本質性的問題:如何理解「拆」中臺?為什麼要「拆」中臺?中臺的未來將走向何處?

筆者並非中臺方面的專家,只能粗淺的談談自己對以上3個問題的看法。

1、如何理解「拆」中臺?

「拆」中臺真的是「拆掉」、「拆除」、「推倒重來」嗎?當然不是!從阿里的組織機構調整和後續技術動作來看,阿里是在導演一場中臺的大棋局。所謂的「拆」是為了把中臺變薄,「拆」中臺實際上是「拆分出」更多的中臺或者建立更多的專業化中臺,是要求中臺的能力要標準化,支撐範圍要更廣,服務標準要更靠近前臺,穩定性要足夠高。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上半場做整合,下半場做拆分。 「分」還是「合」,要因時而動,不必為分而「分」,為合而「合」。所以,「拆」中臺更精確的表達是進入了中臺精細化運營的階段,要求中臺更加體系化了,從原來的大包大攬,到現在的根據業務領域進行精細化的切割與拆分,以提高其靈活性與適應性。

2、為什麼要「拆」中臺?

之所以要「拆」中臺是與中臺的適用性與局限性有緊密關係的。縱觀國內外有關中臺建設的案例,中臺實踐比較成功的大多集中於電商、新零售、汽車等行業,而中臺實踐失敗則往往出現於把中臺強推到創新型業務中的情況下。中臺成敗背後一方面與企業的數位化轉型進程相關,另一方面還有企業主營業務的屬性有關係。

從業務的基本屬性出發,根據技術的不確定性和功能的特殊性兩個維度對業務類型進行矩陣式劃分,可以得到一個四象限圖。如圖所以,中臺最容易產生價值的還是集中於常規型的業務領域,即技術上具有高度確定性,業務功能有較強的普適性。而對於定製化程度高且技術快速演化的業務領域,中臺能發揮的價值就比較有限。

中臺不是萬能的,中臺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手段。中臺的價值範圍是有限的,主要適用於技術演化相對慢且功能通用性高的業務場景,也就是說中臺適合做「組合式創新」,而難以承擔「顛覆式創新」的任務。所謂「組合式創新」是把現有幾個能力進行重新編排與組合,形成新的能力,它強調能力的標準化。而「顛覆式創新」則是從根上做創新,給企業做「大手術」,不再沿用企業原有的價值鏈與業務模式了,顛覆原有的模式和能力了。所以,中臺適合於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戰術層面,能在減少內耗、降本增效方面產生價值,而無法承擔戰略與商業模式層面進行變革的高階使命。中臺不支持顛覆式創新,這是中臺的基因所決定的。

中臺最大的局限性在於對創新的遏制。一個被完全中臺化的業務會導致企業內部的分工過於細化,任何前臺業務都被認為是中臺能力的線性組合。舉例來說,有的公司可能有接近千人的供應鏈中臺等,而多數業務前臺少則幾個人,多不過幾十人。前臺團隊任何一個人哪怕是全職和一個中臺域對接,也無法對該中臺域有通透的理解,更不用說跟上這個中臺的演變了。這意味著前臺業務完全無法在這些中臺相關的領域做創新。所以,中臺所擅長的對現有能力的線性組合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業務創新。當企業要做根本性的變革時,中臺反而成為了「絆腳石」。

話又說回來,中臺在為前臺業務提供快速強力的能力支持,提升組織效能,促進資源復用與能力沉澱等方面的價值也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拆」中臺說到底是為了更好的適應前臺業務發展與創新的需要,是優化中臺運營模式的需要,是企業架構演進的內在需要,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3、中臺的未來將走向何處?

中臺是企業的IT架構的終極形態嗎?這個不好說。但筆者認為,中臺未來的發展應有兩個趨勢,其一是組織的柔性化,其二是運營的精細化。

趨勢1:中臺組織柔性化

康威定律告訴我們,一個公司的IT系統架構是由公司的組織架構決定的。商業模式決定運營模式,運營模式決定組織架構,組織架構影響IT架構。隨著VUCA時代的來臨,企業面臨的是不確定的、複雜的、混亂的和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新的生產力驅動著生產關係的改變,企業的組織變革也在悄悄地發生,組織中臺趨向於小微化、扁平化、自組織,倒逼著系統架構適應組織的變革。海爾等先鋒企業已經敏銳地嗅到了時代的氣息,正在推動組織升級,在內部推廣「倒三角」、阿米巴模式、人單模式等,都是在順應時代的發展進行組織變革,組織變革驅動IT架構變革。所以,企業的組織架構都是從自身實際出發來適應外部環境的產物。

基於此,VUCA時代,中臺的未來演進趨勢之一就是具有更強的組織柔性,具備快速適應業務環境變化的靈活調節能力和自我調整能力。永恆不變的是變化,特定階段有相應的特定架構,適應業務需要、適合自身實際的才是最好的。企業應具備像八爪魚一樣靈敏的組織觸角,做到收放自如、隨需而變。企業架構中臺拆分的粒度需要根據自身的業務需求來梳理,建設柔性化的中臺是企業面對不確定性環境並獲得持續成長的關鍵驅動因素。

趨勢2:中臺運營精細化

中臺建設是國內企業數位化轉型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由之路。如果將中臺看作是產品的話,那麼,它整體上仍處於市場導入期,大部分企業仍在從0到1的進程中。而少數領先的頭部企業已經走在從1到N的路上了,也正在縱深方向上追求精細化運營了。中臺與網際網路產品一樣,都要遵守商業規律,從粗放化走向精細化。所以,中臺未來演進的趨勢之一就是精細化運營,拆分中臺就是推進中臺精細化運營的一個體現。拆分中臺不是說中臺不行了,而是中臺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從無到有的歷史使命了,需要進入到第二階段精細化運營的階段了。運營精細化,服務專一化,是中臺下一階段的主旋律。

以上就是我對阿里「拆」中臺的一點兒粗陋見解,歡迎各位專家拍磚過來。

相關焦點

  • 阿里徹底拆中臺了!
    老K獨家了解到,張勇近期在阿里內網發布文章表示,他對目前阿里的中臺並不滿意,他直言道,現在阿里的業務發展太慢,要把中臺變薄,變得敏捷和快速。至此,所有爭論塵埃落定:阿里徹底拆中臺了。
  • 阿里徹底拆中臺了!_大咖_前瞻經濟學人
    >現在阿里的業務發展太慢,要把中臺變薄,變得敏捷和快速。至此,所有爭論塵埃落定:阿里徹底拆中臺了。2015年,張勇推出「大中臺、小前臺」戰略。事隔5年,他親手拆掉自己搭建的中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難道中臺戰略一開始就是個錯誤嗎?聽老K來逐一拆解。
  • 阿里「拆臺」,中臺難道不香了?
    眼下,距離阿里提出中臺架構已經近5年時間了,以降成本、提效為初衷的中臺建設路徑反而愈發不清晰。有消息稱,阿里巴巴董事長兼CEO張勇近期在阿里內網發布文章表示,他對目前阿里的中臺並不滿意,他直言道,現在阿里的業務發展太慢,要把中臺變薄,變得敏捷和快速。反壟斷的風口之下,阿里被曝出去中臺的消息,以至於朋友圈出現不少將兩者相結合的說法。
  • 阿里中臺之變
    最近,有媒體報導了阿里旗下菜鳥網絡原CTO谷雪梅(花名:康朵)將回歸集團統籌中臺業務的消息,但後來菜鳥網絡闢謠稱,無此調整。中臺業務是阿里2015年12月成立的事業群,當時組織架構級別甚至和由阿里CEO張勇直接負責的阿里巴巴集團零售電商事業群並列。
  • 阿里中臺:成為數字時代的「哈佛商學院」
    很快,2015年12月7日,張勇宣布了阿里著名的「小前臺,大中臺」組織調整,成立集團中臺事業群,由張建鋒(行癲)擔任總裁。在這場深入骨髓的組織手術中,「中臺戰略」浮出水面。2018年9月,騰訊進行歷史上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宣布成立技術委員會,打造技術中臺;字節跳動、京東、小米等多家網際網路公司也在最近兩年頻繁提到搭建數據、業務中臺。
  • 2020年中臺之風是否會愈吹愈烈 阿里中臺事業群人事再生變動
    作者:夏天在「中臺」這個領域裡,阿里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據GPLP犀牛財經了解,阿里再次對中臺業務的人事劃分做出了調整。其中,阿里旗下的菜鳥網絡原CTO谷雪梅(花名:康朵)是重要一環。據媒體消息,2019年年末,阿里巴巴中臺事業群副總裁牆輝(花名玄難)從阿里巴巴離職,同時「星環」團隊負責人兼業務中臺首席架構師虞振昕(花名毗盧)與其一同離職,二人此前在阿里巴巴的職級分別為P11和P9。
  • 2021年,建中臺不是選擇題
    01 中臺的價值「拆中臺」的討論源於元旦之前,張勇在阿里內網發布文章表示,他對目前阿里的中臺並不滿意,他直言道,現在阿里的業務發展太慢,要把中臺變薄,變得敏捷和快速。阿里終究是阿里,張勇一句話就能掀起圈內圈外對「拆中臺」的高度關注。
  • 華為、阿里都在說的「中臺」究竟是什麼?
    圖 | 圖蟲創意如今,你會在各種大會的演講 PPT 上越來越多看見「中臺」二字的身影。尤其是阿里、騰訊、美團等一眾網際網路巨頭,正不約而同地掀起「中臺化」革新浪潮,上一個令人感到困惑的類似術語還是 OKR。
  • 阿里1股拆8股是什麼意思?阿里1股拆8股是為了上市嗎?
    阿里巴巴在聲明中表示,計劃將普通股(40億股)的數量增加8倍,至320億股。這項計劃將於7月15日在香港舉行的股東大會上討論,並付諸表決。如果獲得批准,拆分普通股的行動將在2020年7月之前進行。  據稱,阿里巴巴上周已經向香港提交了秘密申請,擬在香港二次上市。
  • 跟阿里、華為學習,如何搭建小前臺、強中臺、輕總部?
    比如技術團隊分為基礎技術團隊和中臺技術團隊,同樣是技術,但兩者的定位完全不一樣。 根據不同的職能定位,我們再來確定職能使命,比如阿里HR的使命是「讓每一個加入阿里的人,成為更好的自己,從而成就生生不息的阿里」,這是阿里整個HR部門的使命。
  • 阿里帶頭,一眾科技公司跟隨,AI中臺到底為什麼火了?
    自從 2015 年阿里提出 「中臺」 戰略後,「中臺」便成為一個行業熱詞,許多公司紛紛推出了自己的中臺架構。一方面中臺架構似乎代表了一種新興趨勢,另一方面中臺似乎又面臨著定義不清、概念混雜的問題。 中臺是一種切實的業務、數據架構,還是一個混雜的概念?
  • 阿里的服務,90%由「阿里小蜜」搞定
    本報訊 「由數據和技術驅動的『智能+服務』始終是我們立命之本和核心競爭力。」昨天,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客戶官戴珊出席媒體見面會時表示,唯有用戶才能決定企業能走多遠,而只有技術驅動下越來越專業的「人機合一」客服團隊,才能保障用戶獲得「萬人如一」般的優質服務。戴珊是阿里十八羅漢之一。
  • 破除「中臺」質疑 企業構建數據中臺避坑指南
    (本文作者系阿博茨科技CTO劉鐵鋒)「數據中臺」概念自阿里提出以來,逐漸成為技術發展的趨勢。由數據中臺衍生出的「DT時代」、「中臺戰略」、「大中臺,小前臺」等概念取代了之前單一的「大數據」,被賦予先進的業務架構模式、業務創新念模式、業務管理模式等內涵。
  • 淄博阿里雲物聯網找哪家
    淄博阿里雲物聯網找哪家, 小米致力於不斷構建完善其小米生態鍵,以提供給用戶更好的體驗。旗下智能燈具廠商Yeelight基於SiliconLabs BluetoothMesh方案所打造的智能照明產品,在市場廣受好評。百度作為後入者,依託其在搜索領域的技術積累,給廣大用戶提供了良好的語音及內容服務,不過在IoT智能設備接入部分,DuerOS仍在持續完善中。
  • 從阿里副總裁到創企 CEO;喻思成如何用中臺驅動數位化消費者運營
    中臺驅動數位化消費者運營2017年7月,企加雲正式成立。企加雲率先瞄準的是零售品牌商,這一方面是阿里系企業的基因所致;一方面也跟當時如火如荼的新零售浪潮不無關係。以騰訊和阿里為例,阿里自身經歷過IT架構的轉變,它的業務線非常繁雜,所以更強調跨業務能力的整合;騰訊雖然也提倡中臺理念,但它的優勢更多體現在端,強調微信小程序、POS、人臉識別、智慧門店等。
  • 進擊的中臺,組織的礪煉
    阿里在參訪Supercell後,於2015年提出「大中臺,小前臺」的組織和業務體制。因此,阿里中臺革命也即共享服務中心發展壯大後的產物,共享服務中心作為阿里中臺核心,聚焦各業務單元能力的構建,協助目前集團上百個前臺業務的快速創新——中臺登上阿里組織架構發展的歷史舞臺,連接了前臺的變化與後臺的不變。
  • 阿里一記重拳,又一副總裁栽了:涉嫌受賄數百萬,已被刑拘數月
    史苗以為離職了就可以高枕無憂,殊不知,阿里的宗旨是不放過任何一個壞人。早在其離職前後,阿里廉正合規部就已經對其調查取證,掌握了充分證據後才移交警方。在他忙著找投資、見客戶的時候,突然被抓,時間是9月份前後。到10月份的時候,業內已有「史苗被抓」的傳言,但一直未得到證實,更沒有人會想到被抓與阿里反腐有關。
  • 生於阿里的「技術中臺」,如何在券商行業落地發芽?
    「中臺」這一詞,隨著阿里不遺餘力的宣傳,成為近兩年的現象級趨勢。不止是網際網路行業,非網際網路行業機構也在推進中臺化,以期快速響應前端用戶需求,快速進行創新迭代,其中也包括金融行業。在5月16日的JRES3.0發布會上,恒生公司總裁劉曙峰告訴雷鋒網, 為了滿足以上這些需求,金融機構的前進方向也變得更加清晰——一個基礎技術平臺,在此之上需要有業務共性抽取提煉出來的業務中臺,和基於大數據和算法支撐的數據中臺。
  • 未來科技城的浙江理工大學嘉泰學院即將被拆 以後會是阿里新地標嗎
    網友熱評網友「coyoc」:阿里向來不造高樓,白瞎了這麼好的位置網友「huangdeming80」:阿里巴巴五新總部>網友「hwjcccn」:如果再給阿里,那淘寶城的規模也大的離譜了吧,淘寶城四期正在緊張建設中呢。。。。
  • 全網百科|一文解析中臺的由來
    說起中臺,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阿里巴巴在2016年提出的「大中臺 小前臺」戰略,有人信奉它,認為中臺是解決企業數位化轉型的良藥;也有人對其產生質疑,認為它就是一個具有「外在美」的哲學概念。其實,中臺並非僅僅是一種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