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名全職媽媽,想說這裡沒有各種各樣心理學的理論支撐,只是喜歡養生,喜歡育兒,喜歡分享的全職媽媽的碎碎念,通過日常自學和思考和觀察在不斷探索的瑣碎,想簡單地和大家分享交流和成長,把對寶寶的愛變得有力量,更有方向。
感謝同樣喜歡交流分享的您的理解和支持!
今天分享的文章主題是怎樣幫助幫助1-2歲的孩子交朋友。
有家長可能會說,寶寶這麼小,不就是見誰和誰玩嗎?還需要家長有意識地培養孩子交朋友嗎?
這點剛開始我也是這樣理解的,但隨著萌寶長大,遇到很多交際問題,也疑惑糾結過,又開始了解這個階段寶寶的身心發育特點,才豁然開朗。
寶寶交朋友非常重要,通過引導寶寶愉快地交朋友,會學習同理心,理解他人。
而且通過和朋友一起玩,相互學習,在語言、情感方面得到豐富,非常有利於寶寶的身心發育。
01 寶寶交友中遇到的各種亂現象
萌寶21個月的時候,和另外一個同齡小寶寶一起玩,有時候她們會因為都想玩一個玩具搶起來,然後多半是另外一個寶寶大聲喊叫,搶不過,大哭起來。
這個時候,萌寶就會特別淡定地觀察一會,然後立馬把玩具給到另外一個寶寶說「給」,自己就去玩別的了。這樣的寶寶很容易就開心起來,什麼都不當回事,怎樣都很開心。(每次看到這種情況,就非常舒心,覺得寶寶很大度。)
但有時候也會被大點朋友孤立,萌寶也會不開心,遇到搶她喜歡東西的時候,還會動手打回去(這點讓我困惑過)。
剛開始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我有點懵,分不清是不是對孩子引導的不合理,非常困擾。
慢慢的, 通過學習我了解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對寶寶更加了解,也更加釋懷。
比如我最先了解到,1~2歲寶寶內心很敏感,需要我們及時發現寶寶的情緒點,及時幫她排解,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這樣寶貝不容易積壓情緒,導致身心不暢。
另外,他們開始喜歡和小朋友玩,當然他們還不知道怎麼玩,大部分時間都是觀察和模仿,這是他們交友的第一步,對發展自我,培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02 1~2歲寶寶的特點
想要從根本上幫到寶寶,只了解一兩點是不夠的,還要了解寶寶在這個階段心理髮育特點,這樣更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和培養。
1~2歲寶寶的特點
1.大部分寶寶開始自我為中心
2.很難和其他孩子配合,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一起玩,只是在旁邊玩,在旁邊看。
3.喜歡被關注,成為焦點,特別是被大人或者比她大點的孩子哄著玩。
4.會學著大人的樣子,把東西給其他人,但真的拿走又不太開心。
5.「分享」在寶寶的心裡毫無意義,寶寶會認為自己才應該是焦點。
6.搶玩具是他們交朋友的一種方式,甚至會大哭不止,需要家長及時做調解。
7.有的寶寶對自己的玩具保護的很緊張,甚至其他小朋友看一眼,她就會緊張,一下都抱起來,嘴裡不停說「我的,我的」,所有關於我的東西都不能碰。
03 了解寶寶的交友信號
抱著玩具咿呀咿呀說不停,喜歡盯著小夥伴看
寶寶的學習過程很多都是從場景模擬開始的,就像他們喜歡過家家,角色扮演一樣,練習很多次以後,就會自然而然應用於日常生活了。
有的寶寶六七個月大就喜歡和自己喜歡的玩偶打招呼,咿咿呀呀說不停,這也是寶寶練習交朋友的一種表現。
這點,我也觀察過萌寶。
一天早上,萌寶抱著一個毛絨玩具小虎,不停咿呀咿呀地說,「吃吧,吃吧,虎,吃吧」,還抱抱他,一會還碰一碰額頭。後來我慢慢觀察,她不僅對毛絨玩具如此,對螞蟻,知了都會說「hello」,然後小手揚一揚打招呼。
所以,為了讓寶寶有日常可以模仿的對象,爸媽要有意識和小夥伴打招呼,這樣寶寶很快就會學習模仿起來。
你會發現他很快就會應用到實踐中,走路的時候,看到小點的孩子她會說「寶」,看到大點的男孩,會說「哥哥」「弟弟」,大點的女孩就叫姐姐。總是說和她玩過的同伴名字,特別是她喜歡的。
04 幫助寶寶交友,注意這三點
引導寶寶自己交流
我家寶寶屬於偏內向型,玩玩熟後才外向型的。
那是寶寶剛會走路不久,看到幾個小哥哥,小姐姐一起玩,她就要走過去,站在旁邊,一動不動,但能看出來,她也想玩,那時我還對寶寶交朋友這件事不太懂,所以也沒有主動讓寶寶和哥哥姐姐打招呼。
寶寶就一直圍著他們,不敢靠近,也不願意離開。
從那以後寶寶就變成了一個旁觀者,讓她加入,和小朋友一起玩,她也是怯生生的,不敢玩。
我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第二次寶寶大點了,又遇到同樣的情境,試著引導寶寶。
有兩個小姐姐在玩沙子,寶寶看到了,也要玩,不停地說「沙子」。
恰好我沒有帶玩沙子工具,想試著讓寶寶和姐姐借個工具,從而融入進去。
剛開始寶寶還是不敢,不停拉著我的手讓我去和姐姐借,「你問問姐姐,可以一起玩嗎?」,這時有個小姐姐把一個小鏟子遞過來,給了寶寶。寶寶手裡拿著一根木棍,問我「給姐姐好嗎?」,小姐姐特別開心就把樹枝接過去玩了。寶寶這時也很開心,拿著姐姐的小鏟子開始玩了。
就這樣寶寶間的互動開始了,萌寶也越來越喜歡和小朋友玩,也慢慢知道怎麼去交朋友了。
這個階段小朋友喜歡看別的小朋友玩,也想玩,但因為害羞 ,不知道怎麼融入,爸爸媽媽要引導好。
這個時候,我們要帶著寶寶,拉起她的小手,主動去和小夥伴說「我可以一起玩嗎?」「哥哥姐姐,我也要和你們一起玩」,並帶著寶寶一起玩,當寶寶融入進去以後,再慢慢退出來,讓寶寶和小夥伴一起玩。
多給寶寶創造交友、互動、放鬆的環境
很多小朋友剛開始對陌生人很害怕,也不喜歡和小朋友玩,大部分原因是走出來太少,或者和小朋友們之間玩的太少,慢慢多接觸一段時間就好了。
小區有個寶寶因為一直和媽媽在家裡,很少出來和小朋友玩,剛開始出來的時候,見到小朋友就躲,不喜歡一起玩。
後來,玩了大約有一個多月,寶寶見到陌生人就開始打招呼,看到寶寶就開心不已,還要跟著小姐姐一起做遊戲,開朗了很多,所以,剛開始不要給寶寶貼上「我家寶寶膽子小,不會和小朋友玩」等標籤。而是要多給寶寶創造交友、成長的環境。
儘管如此努力,如此細心,你希望孩子能像你引導的那樣,一起和平地交流,開心地分享互動,但事實也許會讓你大跌眼鏡,和你的預想並不一樣,你會說「教了也沒用,我都不知道怎麼辦了」,其實不必掛在心上,隨著寶寶成長,自然會按你引導的方向轉變,放鬆下來,這樣對寶寶,對自己都有很多好處。
媽媽心態要做到放鬆,相信寶寶,寶寶會更健康,更快樂
很多媽媽看到自己孩子這樣那樣的小問題,就非常糾結,發愁,有時候還會非常生氣,衝著孩子發脾氣,其實,這都是孩子生長發育的必經階段,這時父母一定要調整好心態,讓孩子自然成長,我們只需要做好引導和調節。
如果媽媽總是擔心、憂慮孩子,孩子和媽媽在相處交流的過程中就會受影響,這點徐文兵老師也講過,因為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是一種共振模式,能量通過交流會相互流動,而媽媽和孩子是一體的,這種表現更為強烈。
如果媽媽總是處於焦慮,擔心,緊張的狀態,能量級別就比較低,孩子也會受影響。能量也自然會很低,就會非常容易出現身體不舒服,情緒也不好,愛哭鬧等問題。
《大學》講「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內心有憤怒,恐懼心就不會端正,身就修不好,身體還容易出現情緒積壓,進而導致生病。
從中醫來說,身就養不好,容易生病。
這是因為很多疾病的根本是從心上得的,時間長了,身體就病了,心會受心所累。
所以「喜、怒、憂、思、悲、恐、驚」「貪、嗔、痴、慢、疑」,都屬於負面能量,人的心思一動,就容易不平衡,身體氣血就跟著受影響,時間長了,五臟六腑就容易生病,表現出各種症狀。所以有人說,你說的這樣的人太無情了吧,確實心思不動,很無情,但只有這種小無情,才能讓自己和孩子身心更健康,不是更有智慧,更有情嗎?
所以有時候我們對孩子要陪伴呵護,但不要牽腸掛肚,這才是真正的智慧的愛
總之,孩子在1~2歲表現出對其他小夥伴很感興趣,愛搶玩具等等這些特別的方式,雖然有時候不是我們所期望的,但這是孩子在建立自我的正常過程,我們只需要儘可能地陪伴,引導,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成長,成長為你心中的天使。
作者簡介:85後全職媽媽,經濟學專業,從事過養生保健師,高級灸療師資質。喜歡中醫,育兒,熱愛學習,分享,歡迎關注,一起交流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