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間素有「立夏嘗三鮮」的說法,其中「地三鮮」一般指的是蠶豆、莧菜、黃瓜。
時下正是吃蠶豆的好季節,不少人家裡都會吃上一盤炒蠶豆。
它不光好吃,營養也是一級棒:富含優質的植物蛋白、各種維生素、鈣和膳食纖維。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放心吃,最近,有男孩吃了兩勺蠶豆,搶救了2個禮拜。
男孩吃了兩勺蠶豆尿血
4歲男童浩浩(化名)家住黃岡蘄春縣,半個月前,奶奶晚餐做了蠶豆米炒雞蛋,新鮮蠶豆米香甜可口,浩浩吃了兩大勺。
當晚,浩浩突然肚子疼,第二天起床全身蠟黃、無精打採,還排出血尿。
爺爺、奶奶趕緊抱著浩浩趕往醫院,後經輾轉多家醫院,最終,浩浩被確診為患了「蠶豆病」。
經過重症醫學科、血液腫瘤科長達2周的聯合救治,浩浩終於轉危為安,可以出院了。
「奪命」蠶豆病到底是啥病
蠶豆病,是由於人食入蠶豆及蠶豆製品後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貧血,伴有皮膚泛黃,因而又被稱為「蠶豆黃」。
它是一種先天性酶代謝缺陷遺傳病,與體內紅細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有關。
患病的孩子吃蠶豆、或直接接觸蠶豆花粉後,病情可迅速發展,出現嚴重貧血、黃疸以及明顯的血紅蛋白尿,甚至尿少或無尿,以致循環和腎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在我國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等長江流域以南地區,蠶豆病已被列入農村常見血液病。
所以,各位有娃的家長們,第一次給孩子吃蠶豆一定要謹慎。
5歲以下兒童第一次食用蠶豆,量一定要少,而且家長要注意觀察有無異常。
有蠶豆病的孩子,一般在食入新鮮蠶豆後數小時至數天內突然出現急性溶血。
其不良反應表現為,疲乏、不適,厭食、噁心、腹痛、嗜睡,面色蒼白、黃疸,醬油色、紅色或茶色尿,發熱、心悸、氣促,一旦發現,需立即就醫診治。
如果確診孩子患有蠶豆病,今後一定要避免給孩子吃蠶豆及蠶豆製品食物。
另外,一些藥物裡面也會含有蠶豆的成分,所以用藥之前一定要注意。
蠶豆病不僅僅是吃出來的
1、觸碰豆製品和豆類花粉
孩子除了吃蠶豆製品或氧化性強的黃豆、豆漿、醬油等食物可能發病,接觸了蠶豆花粉也可能誘發蠶豆病。
2、接觸樟腦丸
"蠶豆病」不一定非吃了蠶豆才會發生,如果孩子穿的衣服中帶有樟腦丸成分,而樟腦丸含有萘,會引起溶血症,此時孩子也可能患上蠶豆病。與樟腦丸一樣含萘的物品也要避免接觸,如強力無比膏、冬青油軟膏、紫藥水、臭丸等。
3、錯誤服用藥物
如果孩子錯誤服用了會破壞紅細胞的藥物,如抗瘧疾藥(伯氨喹啉、奎寧)、退熱藥(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痢特靈、磺胺類藥物等,也會導致患上蠶豆病。
4、其他病毒感染
旅途期間,孩子不慎感染肺炎、流感、傷寒、病毒型肝炎等,不排除因病毒感染誘發溶血症的可能,並進一步導致蠶豆病的發生。
醫生提醒
如有家族病史
一定要在就診時告知醫生
來源:家庭醫生、中國醫學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