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數科母公司WeLab近期宣布獲得了11億人民幣的C輪戰略融資,在我來數科母公司WeLab的發展戰略中,有一點在2019年比較值得關注的:拿牌照。
2019年4月,我來數科母公司WeLab旗下全資子公司WeLab Digital Limited(簡稱「WeLab虛擬銀行」) 獲得香港金融管理局頒發虛擬銀行牌照。此外我來數科母公司WeLab在香港的平臺WeLend,還持有放債人牌照,是香港最大的純線上消費貸款平臺。
2019年10,我來數科母公司WeLab與印尼大型綜合企業集團PT Astra International Tbk(簡稱「Astra」)旗下子公司聯合成立合打造的Maucash獲得了印尼OJK頒發的金融科技牌照(也有稱P2P牌照)。
而在內地業務方面,我來數科母公司WeLab擁有融資擔保和融資租賃牌照,但筆者並未發現其在小貸和消金牌照上有動作。但這似乎並不影響內地業務的合規開展,因為我來數科所涉及的撮合模式其實並沒有放貸牌照的限制。而我來數科母公司WeLab中國區總裁潘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表示:未來公司會在融資擔保業務、租賃業務繼續做線上化的嘗試,絕對不排除申請網際網路小貸牌照——在合作夥伴合適的情況下、在政策合適的情況下做直接借貸、直接承擔風險的業務。可見其在不同市場上也會有不同側重和策略考量。
凡是金融科技公司,都將去金融化作為首要目標,這與螞蟻金服、京東數科的標杆性帶動有很大關係,早在2017年,螞蟻金服就宣布,未來只做tech(技術),幫金融機構做好fin(金融)。隨後「BTJ」關聯的金融科技集團也頻頻做出相同表態。
但實際上,巨頭系金融科技公司都在不遺餘力的拿牌照,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金融科技最終還是離不開金融業務的,即使不直接接觸風險,也必須經營風險。眾多金融科技公司學到了「標杆們」的面子,而我來數科母公司WeLab看清楚了「標杆們」的裡子。
WeLab創始人及集團CEO龍沛智在講話中多次提到科技金融,其對我來數科母公司WeLab的定義也更多偏向為一個科技金融公司,而非金融科技。既然是金融,那麼持牌經營就是底線,無論是在國內還是海外。
12月12日,在電商們廝殺正酣時,這家與電商無關的企業在深圳宣布了一則重磅消息:C輪戰略融資11億元人民幣,而這輪融資是2019年迄今大中華區金融科技最大融資案。
同樣是12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在「2019中國金融科技上海高峰論壇上」發表的觀點與WeLab的發展戰略極為契合,他表示,金融科技創新監管有三大原則,即堅持持牌經營、堅持依法合規以及堅持權益保護;金融科技的本質是金融,要做金融服務必須要持牌。」。
我來數科母公司WeLab能夠獲得資本市場青睞的原因是什麼?除了其官方公布的各項增長數據外,讀懂新金融認為有兩個方面:
第一,是對自己的清晰定位:金融科技是手段,科技金融是本質,科技要發展專利,金融業務則必須有牌照。有了牌照之後,監管的不確定風險就大大降低,未來的想像力則大大增加,畢竟持牌的科技公司,不是一家常規的金融機構。
第二,是多地市場的聯動性,在2019年WeLab的布局已經有三大市場、六大品牌,從WeLend到淘新機、虛擬銀行到我來數科、印尼的Maucash、天冕大數據實驗室,無論是科技還是金融,都形成了聯動的網絡,這些網絡可以抵抗各類風險衝擊,也可以聯動形成更強的競爭力。
另外引用一句龍沛智的原話:(資本市場)缺的是好項目,這個市場上錢是很多的,他們不缺錢,但是投資人的想法就是要看好宏觀經濟跟項目前景。
鈴鐺響時,我們可以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永遠捂不住天下人的耳朵。無論是是網際網路金融、金融科技還是科技金融,必須持牌才能長久的發展,金融科技公司不是未來,持有金融牌照的「牌照科技」化發展才是。
相關推薦
三分鐘了解波卡生態 Bifrost 如何兼顧 Staking 與 DeFi 收益
數字貨幣再迎利好 Fuda Coin(FDS幣)正式推出引發關注
微比特(ViaBTC)已支持BitDeer加速回本套餐,助力用戶狂賺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