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8日訊,在醫院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負責安排患者住院的時間,他們負責協調跨科會診,他們掌握著本科室所有醫生的考勤記錄——他們就是住院總醫師。因為太忙,他們經常住在醫院裡,也被戲稱為「總住院」。在三八節到來之際,記者走進北京地壇醫院心內科,體驗了女住院總醫師的工作。
自己到底救過多少人,徐文晶已經數不清了
帶著「手雷」上班
北京地壇醫院心內科有一部值班手機,誰值住院總醫師的班,手機就在誰的手上。一旦這部手機響起,就意味著各種緊急任務在「召喚」。這部肩負著「特殊使命」的手機,被住院總醫師形象地稱呼為「手雷」。
3月初的一個清晨,北京地壇醫院心內科值班總醫師徐文晶來到醫院,接過了「手雷」,這意味著她要連續24小時在醫院工作。徐文晶2012年來到地壇醫院心內科工作。2013年,她所在的科室開始實行住院總醫師制度,兩位醫生一組24小時交替上班,為期10個月,工作時間從早晨7點45開始,一直到第二天上午10點多。目前,地壇醫院心內科先後有6名主治醫師完成住院總醫師的工作。8個月前,輪到徐文晶來做住院總醫師。所有在住院總醫師崗位上鍛鍊過的醫生都要經歷「魔鬼」的10個月,這種生活節奏打破人體的生物鐘,再年輕的醫生也會出現各種不適。徐文晶的身體用掉頭髮的方式表示抗議,現在她在哪兒坐幾分鐘,站起來就要撿頭髮,「特別尷尬」。沒當住院總醫師時,徐文晶偶爾還去健身房鍛鍊身體,自從當上住院總醫師,有時間她就想補覺。
早上8點,徐文晶拿著「手雷」先參加科室的早會。早交班,擺在徐文晶面前的是20個等床位的患者名單,重症監護室裡住著12名重症患者,普通病房裡還有42名住院患者,「全部滿員」!重點患者她要心裡有數。這天上午,剛好是科主任吳其明出門診,住院總醫師要和主任一起出專家門診。忙完上午的門診,她匆匆忙忙趕到食堂去吃午飯。結果,在食堂就被其他科室的醫生攔住了:有幾個比較著急的會診任務等著她。吃完午飯,她直接去了泌尿外科。一位70多歲的老先生要做手術,但因為曾經患有心臟疾病,泌尿外科的醫生需要心內科的醫生進行評估後才可以決定是否能給老人做手術。做完評估,她又趕到神經內科,這裡有3名患者等待會診。遇到的第一位患者就是個暴脾氣,沒說幾句話老人就開始罵人。這時,神經內科醫生走過來,告訴她別介意:老人患有血管性痴呆,說話經常是汙言穢語。正在神經內科會診,有一個患者家屬的手機響了,巧的是這位患者的手機鈴聲竟然和值班手機鈴聲一樣。儘管判斷出這是別人手機發出的鈴聲,但徐文晶還是下意識地掏出「手雷」看了看,「不放心啊」。
一夜協調兩臺急診手術
「手雷」響起,意味著命令來了。這天晚上10點,徐文晶正在統計上個月全科醫生的考勤、夜班和會診數據,這些細碎的工作,對於醫生來說很是「燒腦」。正在這時,「手雷」響了,伴隨著電話鈴聲還有手機嗡嗡的震動。這是急診來電:999送來一位患者,根據急救車上傳輸的心電圖,患者考慮為急性心肌梗死,需要做急診介入手術。去急診的路上,徐文晶開始聯繫心內科吳其明主任和宋毓青主任,同時通知導管室的技師和護士緊急到位。患者今年80歲,病情危重。介入醫生、護士、技師迅速到位,從啟動導管室不到一小時的時間,介入手術已經完成,老人轉危為安。
對於心內科的介入醫生來說,半夜被臨時叫到醫院來做急診手術已經成為「新常態」。有一天夜裡,趕上吳主任備急診手術值班,他三次回家、三次未進家門就被急診電話叫回到醫院。這天晚上,吳主任和團隊其他成員忙完這臺手術後,索性就沒回家,在辦公室找個角落蜷著睡了。後來的事實證明,吳主任的決策很正確——天就快亮時,徐文晶的「手雷」又響了:一位70多歲的女患者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醫院。老人告訴醫生,她半夜3點就開始出現胸痛的症狀,由於此前她曾經出現過類似的症狀,並且很快就緩解,所以這次胸痛後她也沒太在意。但這次胸痛來得特別兇猛,她在家苦苦熬了一個多小時,症狀也沒得到緩解。無奈,老人只好讓兒子送她來到地壇醫院。通過心電圖判斷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徐文晶再次啟動導管室,很快,介入團隊成員全部到位,及時做了手術,老人得救了。事後,老人的檢查結果也出來了:反映心肌壞死指標的數據「心肌酶」已經爆表了,機器上已經測不出數值了。「幸虧來得及時!」
胃藥一任一任傳下來
在徐文晶的口袋裡,有一盒胃藥。這盒藥不是給病人準備的,而是給自己準備的。由於工作壓力大以及飲食不規律,徐文晶的胃經常會以疼痛的方式表示抗議,「我覺得吃了胃藥後就舒服多了」。
地壇醫院心內科素有住院總醫師吃胃藥的「傳統」,徐文晶的胃藥就是她的上一任住院總醫師張素娟「傳」下來的。張素娟說,她剛剛值住院總醫師班時,也經常鬧胃疼。於是,她開始吃胃藥,本來應該一次吃一片,最多的時候她一次吃了八片還不管用。後來,她不得不到醫院做了胃鏡,結果消化科的醫生說:是壓力太大造成的。和其他科室的住院總醫師一交流,發現大家都一樣:全都備著胃藥,「吃完就舒服一些」。
所有的住院總醫師都覺得睡眠不夠。張素娟值班的那10個月,每天下班回家後就開始睡覺。上幼兒園的女兒回家後要麼看不到媽媽,要麼就是看到媽媽在睡覺,於是,女兒得出一個結論:媽媽是家裡最懶的人。有一次,女兒生病了,等到張素娟下了夜班回到家裡時,女兒已經病得非常嚴重了,她抱著女兒又回到醫院。在醫院裡,女兒由於高燒發生了驚厥,幸虧有醫生在旁邊,及時救治孩子。張素娟的愛人剛好也看到了這一幕,他說:醫生這個職業太偉大,「你們做的事,是多少錢都換不來的。」
天天上演「生死時速」
在心內科,每天都在上演生死大片。自己到底救過多少人,徐文晶已經數不清了。常常是患者來感謝的時候,徐文晶才想起來了當時的場景。今年1月中旬,有一位住院患者見到女大夫就問:「您是徐大夫嗎?」聽到別人說不是,患者還特別失望。這位50多歲的患者因為毫無徵兆地突發胸痛,被120救護車送到地壇醫院急診,當時就是徐文晶值班。她根據患者心電圖考慮患者是急性下壁心梗,緊急啟動導管室,準備給他做冠脈造影檢查。沒想到從急診室到導管室這短短100多米的路上,死神三次光顧,患者劇烈嘔吐,室顫反覆發作,意識喪失……徐文晶顧不上患者吐在她身上、鞋上的嘔吐物,反覆除顫三次,才將患者從死神手中拉了回來。後來,經過吳其明主任帶領的介入團隊的奮力搶救,患者終於脫離了生命危險。身體狀況稍微好點,他就開始在科室內到處尋找徐大夫,就是想說聲謝謝。
有救過來的,也有經過努力,患者還是離開的。今年年初,有一位80歲的老先生在老伴的陪伴下來看病。老先生被診斷為心梗,並且面積很大,在隨後的搶救過程中,出現了心臟破裂,老人很快就離開人世。其中一位年輕家屬情緒特別激動,「人來的時候好好的,怎麼說沒就沒了!」倒是老伴兒通情達理,她說,「大夫,沒關係,你們都盡了最大的努力,我都看見了。」
如果每次搶救都以成功而告終,那生命也就沒了循環往復,「累不怕、苦不怕,因為付出是值得的,怕的就是患者的不信任。」有一次,一位34歲的患者在夜裡被救護車送到急診,那時患者已經心梗了,徐文晶通知導管室,準備手術。可就在此時,家屬堅決要求去安貞醫院。徐文晶一再和家屬講:轉運途中發生意外風險極高,建議家屬就近搶救,但家屬還是毅然決然地要求救護車帶著患者轉院。後來,徐文晶聽說,那位患者在轉院途中就停止了心跳。這樣的事情時有發生,徐文晶說:對於急性心梗患者來說,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很寶貴。患者和家屬的信任,也是給自己贏得新生命的機會。
現在,徐文晶為期10個月的住院總醫師崗位已經進入尾聲,只要再堅持兩個月。現在她覺得自己就像一塊兒用久了的手機電池,待機時間越來越短。不過,經歷了這幾個月的歷練,在住院總醫師的崗位上迅速成長,各方面的能力都在提高,超強的付出也帶來了超值的回報。回首過往的這幾個月,她只說了一個字:值!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賈曉宏 陳明蓮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