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開始之前,先請大家看下面圖片中的一條裙子。你看到的是什麼顏色的呢?大家可以在評論區打出你看到的顏色。
有一部分人看到的這條裙子是白色和金色相間的,也有一部分人看到的是藍色和黑色相間的,另外還有一部分人看到的是紫色和金色相間的。大家都不是色盲,為什麼大家看到的顏色卻是不一樣的呢?
這個特殊的事情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人類的視覺神經對於色彩的感知並非是完全一樣的。這個其實也沒什麼奇怪的,舉個更加常見的例子,大家上中學的時候肯定使用過學校印刷的試卷。這種考試用的紙張,有的同學看到的就是淡綠色的,但是還有很多同學看到的是淡黃色的。
基於這樣的情況,我們或許可以說說「色盲悖論」的產生與原因。
還是舉例子,假如有一個色盲,他從小就把紅色看成是綠色,把綠色看成是紅色。對我們而言,他從小看周圍的景色都是都是綠色的花朵,紅色的樹葉。
但是這個色盲與正常人的色彩交流是並沒有任何問題的,因為他從小就知道他所看著的「綠色的東西」的名字叫做紅色,而他從小看著的「紅色的東西」名字叫做綠色。所以當他和別人討論紅色花朵和綠色樹葉的時候,大家是完全感知不到這位色盲是個色盲的。因為大家的叫法都一樣。所以,對於色盲而言,你可能帶了一頂綠色的帽子,但是在他們眼裡可能就是一頂紅色的帽子。
既然色盲所看到的顏色感受是和普通人不一樣的,那麼仔細思考一下,我們是不是並不能保證我所看到的顏色感受和你所看到的顏色感受是一樣的。只是因為我們在接受教育的時候,統一了對樹葉你很花朵的叫法,我們只是叫的名字一樣。
那麼這就有意思了,雖然我們之間看到的感覺不同,但是卻完全不影響我們之間的色彩交流,那麼色盲人群是怎麼被區分出來的呢?
這裡就要提到兩個數學概念了,其中一個叫做「一一對應」,在數學上,只有一一對應的函數才會有反函數,也就是說,就算我們看到的顏色感受不一樣,但是你只要能夠滿足一一對應的關係,就沒關係。也就是說只要我看到的一個顏色能與你看到的一個另顏色不發生重疊就可以,比如上面舉的紅色樹葉與綠色花朵的例子。
但面對一一對應的時候,色弱的人群就會暴露了,因為正常人眼能區分一些比較接近顏色,但是色弱的人無法區分。這樣的話,就會出現對於正常人來說是好幾個顏色但對於色弱的人來說就是有一個顏色了。這時候,色弱你就被檢測出來了,很多色盲檢測圖都是基於這個原理。
但是那種不色弱,能夠一一對應的色盲能被發現嗎?答案是肯定的,這裡就要引入第二個數學概念了,那就是「非線性」。
如果我們人類對於色彩的感知是線性的,那這樣的色盲真的是無法進行檢查,但是目前的色彩理論告訴我們,人類的色彩感是非線性的。就是說當你把色彩混合後,這個一一對應的關係就不存在了。
在色彩理論裡有一個概念叫做補色,比如紅色和綠色就是補色,紅色和綠色混合就會變成接近黑色,橙色和藍色也是補色,這兩種顏色混合也是接近黑色。
如果色盲患者是將橙色看成了黃色,藍色看成了青色,那麼在他看來橙色和藍色的混合就相當於黃色和青色的混合,這時候應該給出綠色。但是不管是不是色盲,對於黑白的認知是一致的,因此這個色盲患者會將綠色認成黑色。這時候就得到矛盾了,因為不可能你看樹葉的顏色與看黑夜的顏色是類似的,因為人類的視覺系統除了顏色這個維度外,還有一個維度是亮度。所以,可以據此一對一進行色盲的分辨。
當我們再回到最開始辨認的那條裙子,它到底是白金還是藍金這也是一種視覺非線性的表現。就是說,大家的色覺在大尺度上是接近的,但是當靠近到這種過渡顏色的時候,大家的視覺就開始有了差異。
對於色盲的辨別,即使是一一對應,也可以嘗試使用使用這種過渡顏色的搭配放在一起進行辨別區分。
所以「色盲悖論」本質上並不是一個悖論,因為大部分的色盲對顏色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的,色覺也不是線性的,所以色盲是可以被檢查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