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華中科技大學26歲的工學女博士李晟曼被湖南大學聘為副教授後,24歲剛畢業的北航博士生侯濤剛被聘為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兩人分別創下了近階段男性和女性副教授的最年輕紀錄,巧合的是,他們兩人的領域都是是工科領域,李晟曼任職湖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侯濤剛任職北交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越來越多90後走上科研和教學崗位,這無疑值得祝賀。
今年以來,針對高校和科研界出臺了很多舉措,最核心的一條是,人才評價打破「四唯」傾向(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讓更多的年輕人才脫穎而出,李晟曼和侯濤剛無疑是這些年輕人中的代表人物。
眾所周知,在一些高校和科研機構,有著較強的論資排輩傳統,人才的培養和職稱的授予「一步一個腳印」,看似穩妥,其實是按部就班,這難免影響一些特殊人才的成長和發展。前幾年清華學術才女顏寧和北大幾位數學天才的出走,也有類似的原因,讓人感到十分惋惜。
在多歲博士畢業後就予以肯定並委以重任,或將極大地釋放其科研潛力。當然,這些人才的脫穎而出,離不開三個條件。
首先當然是自身的優秀,是同齡人的佼佼者。
以侯濤剛和李晟曼為例,他們在學生階段都相當勤奮、刻苦和專注。
侯濤剛曾獲北航博士研究生十佳、五四獎章、北航年度人物-創新表率之星、寶鋼教育獎優秀學生獎獲得者,在讀期間發表一作論文9篇,還曾創辦ISET智慧農業科技及北航機器人協會,獲北京市優秀創業團隊。侯濤剛曾說,自己的學習經驗是自律、自信和堅持。舉個例子來說,大學期間他完全不接觸遊戲,僅就這一條,估計99%的大學生就做不到。
李晟曼在讀期間曾獲國家獎學金、知行獎學金等榮譽,專注於納米材料生長等領域的她,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SCI論文10餘篇,2019年參加國際微電子器件大會(IEDM)並作口頭報告,更是獲得臺積電公司的關注。李晟曼在介紹了自己的學習經驗時說,專注並持續三年日復一日的實驗。
其次是高校為年輕人才積極提供平臺。
湖南大學和北京交通大學打破傳統,根據人才的實際情況,在他們畢業時就授予副教授,這無疑是需要極大魄力的。
湖南大學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已有多名「90」後學術新星湧現,李晟曼任職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是該校的重點學院,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後流動站,也是90後教授、副教授最多的院系。
北京交通大學是211高校,2017年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位列全國高校前50位,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是高校最早成立的學院之一,也是排名第一的學院,學院建設的信息與通信工程和交通運輸工程專業,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都進入A類學科。
很顯然,兩所高校都希望在自身的優勢學院和強勢學科上更進一步,而吸引年輕人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第三、全社會熱捧青年科技人才的氛圍正在形成。
對「90後」副教授的媒體熱議和網友追捧,這也一定程度上說明這些青年學者群體還太少,需要進一步加大對優秀年輕學者的重視和提升。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基礎科研的重視,出臺多項政策打破傳統模式,很多社會力量也加入其中,全社會支持和關心青年科技人才的氛圍正在形成。
如騰訊基金會設立了高達1.5億元的「科學探索獎」,每年獎勵50名年齡不超過45歲的中青年科學家,每人300萬元;阿里達摩院「青橙獎」則將年齡限定在35歲以下,每年評選10人,每人獎勵100萬元;華為的「天才少年」計劃將引進30名頂尖人才,最高年薪超過200萬元。
有分析指出,雖然湖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已邁出了步伐,但與知名企業和基金會對科研人才的重視,知名高校在大膽引才用才方面邁的步子還不夠大,特別是那些雙一流高校,希望排名前十甚至是清華、北大也能引進90後博士。
當「90後」副教授和教授不再是人們熱議和媒體追捧的對象時,一大批正當其年和年富力強的青年學者躋身教學科研中堅力量時,更多的高校也將躋身世界一流大學,建成教育強國也就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