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想,金庸的大俠都是一門功夫拼了命的去練,最後終於成了大俠,而我們卻是走馬觀花一樣就把前人的經驗給看完了。——觀書
進針,說白了就是將針刺入穴位;進針法則是指導如何將針刺入穴位的規則。進針法在手法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也是最難透徹的一個環節。正如前面所說,粗暴的進針稱不上手法的,所以專業的大夫都是在專業方法的指導下來進針。
前人將進針法分為三個步驟,一為爪切,二為持針,三為進針。現分述如下:
選定穴位後,以爪掐一橫紋或十字紋。此法的依據為《難經》所講「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壓按所針滎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的原則為指導。
爪切不僅可以準確定穴,下針時不至於刺傷筋骨、神經、血管等內在組織,是確保針刺安全的有效手段;同時可以麻木所選穴位的感覺,減少進針的痛感。
當真是「善用針者信其左,不善者信其右」。
持針在《內經》中就尤為重視,謂之「持針之道,堅者為實,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刺之無殆。」又謂之「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至明代《針灸大成》則謂之「持針者,手如握虎,勢如擒龍,心無外慕,若待貴人。」
如上,都講持針必須端正而心靜,意隨於針,採用直刺、斜刺或平刺時,必須保持其角度,才可以下針。
端正的態度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任何事情都需盡心盡力才能有所成就,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可能一時風生水起,但持續下去,不願直視的話終究會讓人焦頭爛額的。
前人講進針時,先定補瀉之要,而後行進針之法,多講究迎隨補瀉幾種,而根據針的長短和輸穴部位的不同,所用的進針手法也各有不同。常用的有以下四種:
用押手的拇指或食指尖按壓在輸穴旁,針尖靠近指甲刺入輸穴。這種方法多適用短針的進針,如刺內關、照海等。
用左手拇、食兩指夾持棉球,裹住針尖、直對輸穴,當押手拇、食指兩指下按時,刺手順勢將針刺入一定的深度。這種方法多適用於長針的進針,如刺環跳、秩邊等穴。
用押手拇、食兩指將輸穴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易於進針。這種方法適用於皮膚鬆弛的部位,如腹部的天樞、關元等穴。
用押手拇、食兩指將輸穴的皮膚捏起,刺手持針從側面刺入。這種方法多適用於肌膚較薄的部位,如刺頭面部的攢竹、地倉、印堂等穴。
當然,隨著各種新式針灸的發明和新式針法的普及,讓很多人輕視傳統進針法,如此心態實在不該有,任何創新都是建立在傳統的根基上的,只有認真學習,努力紮實了基礎,才可以坐而論談。
有繼承有發揚,針法數之不清,學之不完,但宗旨不離上述幾條,可以創新,不可忘本,如此方使針灸精彩紛呈,攀登醫療高峰,各位達人且盡情留言指導交流,贊成也好,灌水也罷,只為後期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