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第六季詹青雲棋逢對手!
許吉如和詹青雲開槓環節堪稱「神仙打架」,兩個人都出身哈佛。她們唇槍舌戰、引經據典、妙語連珠,讓人不由得感嘆:比我有才的人還那麼努力,真讓人自嘆弗如。更讓人嫉妒的是,人家還長的那麼美。
許吉如清華本科繼續哈佛深造,詹青雲寧可背上巨額債務也要赴美讀哈佛。為什麼兩個才女都對這所名校情有獨鍾?
讀了騰訊原副總裁吳軍所寫的《大學之路》,我對美國高校教育體系有了一個整體的了解。雖然吳軍在這本書的前言中強調這本書不是一個升學指南,可在我看來,這分明一個有著拳拳愛女之心的父親為女兒醞釀大學的最佳指南呀。
說起吳軍,還真有資格寫美國大學。他清華畢業工作一段時間後赴美留學,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讀書,後來又做了名校中方董事。弟弟就讀史丹福大學,大女兒夢華最終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學子。可以說,吳軍全家和美國常春藤名校淵源頗深。更重要的是,他在夢華申請美國名校的過程中,和女兒還重新遊歷了這些名校。對這些學校的審視視角,既有一個「理性成功人士」的判斷,也不忽視高中學子的需求。
在《大學之路》中,吳軍用非常通俗的筆墨講述了對這些學校的觀感。讀完這本書,讓我不由的感嘆:沒有最好的大學,適合才是王道。
哈佛真的是美國第一名校嗎?
提起哈佛,在我們80後眼中是神一樣的存在。
我們小的時候,《哈佛女孩劉亦婷》風靡一時,於是我們知道了考上哈佛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們讀大學的時候,有一部很有名的韓劇叫做《愛在哈佛》,男女主角顏值超高還又有才,定義了我們心目中哈佛學生的形象;時至今日,我們看《奇葩說》,不論是詹青雲和許吉如在場上的表現如何,至少她們演繹了我們心中「牛人」的樣子。
然而,在美國,哈佛是不是真的是「NO.1」嗎?吳軍在《大學之路》上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調侃:
麻省理工大學說:我有比哈佛更棒的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說:我有比哈佛更好的本科教育。斯坦福說:我是哈佛+麻省理工。的確,當我們在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的時候,那個「被比較的」顯然才是更牛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哈佛可以算得上是美國第一名校。
可是,哈佛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牛的。
最初,哈佛大學不過是一個神學院。美國著名教育家艾略特35歲時被聘請為哈佛大學的校長之後立主改革,這所大學才蓬勃發展起來。
艾略特的確可以算得上是哈佛大學歷史上最偉大的校長。他遊歷歐洲,把歐洲一些成功的經驗,特別是德國關於專才教育的經驗引進到美國。由於他執掌哈佛大學時間非常久,所以他的教育理念有效的貫徹到了哈佛大學的改革中,為哈佛大學成為一流的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改革後的哈佛大學區分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注重通才教育,既強調人文教育,又強調科學,特別是非常重視寫作,寫作成為了哈佛大學學生的必修課。研究生教育中注重科研,學生可以參與到科研中去。哈佛在考試,特別是本科考試設置上難度並不高,完全無法和麻省理工大學的考試難度相提並論。同時,相比美國的其他大學哈佛大學對外國學生比較友好。這大概也是電視劇《愛在哈佛》中韓國的學生躋身哈佛大學的原因之一。
那麼,學生很容易考上哈佛大學嗎?
如果你不是各國政要的子弟,哈佛大學真的是一個非常難考的大學。它既要「全能型」學生,你得各個方面都得具備一定的素質;同時又要求你是個「偏才」,在某個領域非常拔尖。如今在哈佛,有鋼琴10級是不夠「偏才」的,畫畫的一般好也是不夠「偏才」的。難怪吳軍的女兒夢華那麼優秀,吳軍卻說夢華夠不上哈佛大學的標準。
無怪乎詹青雲、許吉如能夠在「奇葩說」上大放異彩,能考進哈佛大學的人在知識儲備、寫作能力等功底方面果然不一般。至於你問我詹青雲、許吉如到底有什麼偏才通過了申請?我也非常想知道。
不是每一個牛人都認為哈佛是美國第一名校
可是,如果你要說哈佛大學是全美第一名校,相信很多牛人都會跳出來說「不」。
吳軍肯定認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是他心目中的第一名校,因為他在這個大學裡得到了「所有他想要的東西」;吳軍的女兒夢華肯定覺得麻省理工大學是她心目中的第一名校,因為麻省理工大學有年輕人最喜歡的「黑客文化」;巴菲特應該認準賓夕法尼亞大學是他心目中最好的大學,因為它承繼了美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全才富蘭克林務實的精神,更何況它還有鼎鼎有名的沃頓商學院。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這些美國知名大學之所以享譽全球,大都是因為他們「不雷同」。他們有的受到了自己所在城市的文化精神感染,有的受創始人或校長影響頗深,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獨到之處。
吳軍在這本書裡講了美國的不少名校,我把它做成了一張思維導圖。
如果是我,我肯定最願意去的還是耶魯大學法學院,因為對學法律的我來說,那是全美法學專業最牛的學府,而且這所學校瀰漫著自由的氣息。1968年,耶魯大學學生在反戰和種族平等方面的態度讓人肅然起敬。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堅守,是為「大學的精神」。
我絕對不會選擇麻省理工學院。因為一板一眼、規規矩矩的我實在不可能有像賈伯斯那樣能夠偷偷在電話線上做手腳免費打長途電話的壯舉,我一沒有麻省理工學院「黑客」文化的膽子,二沒有那樣的技術水準。更重要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考試實在是太難了,我得擔心能不能拿到畢業證書。那大概是夢華的「菜」,卻絕對不是我「好」的那口。
不過,這只能是一個假設了。不是學霸且已經過了35歲的拖家帶口的我,怕是無緣美國大學,也許只能寄希望於自己的孩子能有些許國際化的視角。
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的大學?
讀完《大學之路》,偶然看到最近有一個新聞,叫做「花60萬留美兩年後回國備戰高考」。
這個新聞提到有一個22歲的安徽安慶的男孩叫做小嚴,他2016年在美國考取了大學,讀了兩年,花了大概60多萬之後又回國,打算這次高考考首都師範大學。
《中國日報》還就這個話題進行了一個網絡投票,有的人認為「每段彎路都有意義」,覺得他能夠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希望他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也有的人感嘆「窮人都沒有試錯的機會」,認為都是富裕惹的禍。
我覺得《大學之路》這本書給這些問題非常棒的解答:
第一,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大學,必要的功課不可少。
詹青雲的求學之路也很曲折。她曾經在香港中文大學就讀經濟學專業,後來又攻讀政治學博士,最終才轉而申請了哈佛法學院,甚至不惜貸款100萬就讀哈佛法學院。
的確,如今大學大多數轉專業比較容易,也提倡學生在本科通才教育的基礎上,廣泛的了解知識,去追求自己的興趣所在。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選錯了選項或者選錯了專業,無論是從金錢還是從時間來說試錯的成本還是很高的。詹青雲是「學霸」,她更了解自己要什麼,未來也更可期。
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應該扎紮實實的了解學校和專業,吳軍的做法更應該提倡。他在陪自己的大女兒夢華挑選大學的過程中,詢問過很多大學教授的意見,跟自己的女兒實地走訪了心儀的名校,聽取了這些學校學生的介紹,詳細了解了這些名校招生的要求和標準。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僅去了解這些學校現在的特色,同時也了解這些學校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淵源,使得自己的選擇更有針對性。
第二,大學學習固然重要,終身學習才更要被提倡。
美國不少大學並不過於注重知識的獲取,而更重視一種思維方式的養成。就像吳軍所推崇的觀點:教育是那些我們所遺忘了所有的知識之後,還剩下的東西。
如今我們處在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沒有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識,每天的知識都在更新迭代。具備學習能力是要比掌握知識更重要的一種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過於挑選大學,甚至年復一年為了選擇一個合適的大學而蹉跎歲月不可取。
就拿吳軍本人來說吧,他在清華大學的時候學的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學的專業大不相同。他後來在谷歌公司和在騰訊公司所遇到的問題和所需要的知識也有很大的差別。可是,他始終對知識保有一定的興趣,又善於學習知識,最終學有所成而且很多方面很有見地。
第三,父母沒必要過度幹預,但要成為孩子的引路人。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不要過於幹預,但也要做適當的引導。吳軍在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他對於青春期的女兒並沒有太多的說教,也沒有過於強求。很多問題只是點到為止。
比如,吳軍自己挺喜歡普林斯頓大學的,他發現介紹學校的學生經過專業的訓練,倒退的給參觀者講解而且講解基本沒有廢話。可是夢華有自己的主張,不喜歡一板一眼的學校風格。吳軍充分尊重夢華的意願,也儘可能的在和她一起遊歷這些大學的過程中,為夢華梳理這些大學的特色。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也許我們沒有緣分去讀國外最一流的大學,但我們可以通過我們一點點的努力讓時間沉澱我們的智識;也許我們沒有能力像吳軍那樣給女兒最充分的指導,但我們可以引導自己的孩子更全面的考慮自己的興趣所在、學校特色和招錄標準;就算我們幾代人都沒有機會和能力讀名校,也不妨礙我們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和學習它們的文化和精神,讓那些我們所欣賞的精神代代傳遞。
什麼是「大學之路」呢?
真正的「大學之路」是讓自己在最適合的年華遇到最美的大學,讓最美的大學成就最好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