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李俊峰 任重 】事先高調宣揚的美臺政治軍事對話7日在一片神秘氣氛中收場。臺「外交部長」吳釗燮7日上午在「行政院會」後的記者會上表示,對話當天已「順利完成」,至於細節,包括時間、地點,談了什麼事,不便透露。此前一天,就在川普號召其支持者發起「內戰」之際,他的政府對外也打出一張「臺灣牌」——美國國務院罕見地高調公布,臺美將在北京時間7日7時30分以視頻方式進行「政治軍事對話」,針對區域安全形勢、臺美軍事合作等進行討論。一邊是美方主動高調,一邊是臺方刻意低調,蔡英文當局看來是想避免給外界留下「到最後一刻還不肯與川普解綁」的印象。然而,臺當局的低調神秘卻擋不住已進入「垃圾時間」的川普政府消費臺灣的熱情。美國國務卿蓬佩奧7日又宣布,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即將訪問臺灣。7日,中國國防部、外交部、國臺辦都發聲表示反對和譴責。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一段時間以來,川普政府內少數反華政客不斷上演「最後瘋狂」,「美方必將為其錯誤行為付出沉重代價」。
「務實合作」與「默契沉默」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在7日舉行的記者會上,當被問到有關臺美政治軍事對話的情況時,臺「外交部長」吳釗燮像複讀機一般重複臺「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前一天的對外說明,強調臺美之間有「涵蓋各層次而且多元的」對話管道,雙方經常就各項共同關切的議題「保持密切而且非常順暢的溝通」。對於媒體追問對話的相關細節及內容,吳釗燮表示,事情持續在做,但基於臺美互信與「外交」默契,從來不會對外說明,這次也不會。與他一起參加對話的「國防部副部長」張冠群則表示,對「國防部」來講,都是一些實務合作和工作探討,配合單位在軍備局與戰規司。
美臺政軍視頻會議前,有臺媒引用知情人士的話稱,「國防部」派出軍備單位的將級人員,在會上將向美方提出,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合作,推動臺灣成為F-16戰機亞太維修中心,帶動島內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
臺灣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陳一新7日發表評論稱,美臺「政治軍事對話」幾乎年年舉行,美國務院今年特別高調,主要是川普作為總統即將走入歷史,這可能是他任內最後一次打「臺灣牌」來刺激大陸。據他分析,雙方在會上可能討論近一年來大陸機艦多次繞臺、頻繁軍演的政治與戰略意涵,以及大陸攻臺準備情況,包括是否有「武統時間表」等敏感議題。
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譚克非7日就美臺政治軍事對話答記者問時稱,我們對美方這一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的行徑予以強烈譴責並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我們要求美方立即停止與臺灣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中國人民解放軍將以堅定的意志、強大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外部勢力幹涉和「臺獨」分裂圖謀。
「『臺獨』勢力打謀『獨』算盤,對外部勢力卑躬屈膝,完全是徒勞的,改變不了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7日在回答相關提問時表示,民進黨當局出賣民族利益和臺灣民眾利益,頑固「倚美謀獨」,一條道走到黑,必將自食其果。
吳釗燮對美國會暴動表遺憾
美國國務院也並未在會後立即就美臺政軍對話發表聲明。蓬佩奧則在7日宣布,美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將訪臺,但未透露具體訪臺日期。克拉夫特有支持「臺獨」的明確表態,去年曾發推文稱,「世界需要臺灣全面參加聯合國」,「臺灣是一股良善的力量,缺乏臺灣全面參與的聯合國是在欺騙世界」。去年9月她還與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李光章共進午餐。
臺灣「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7日晚回應稱,臺美之間各層級、各領域的互動交流,一直是雙方長期以來共同努力的目標,對於克拉夫特將訪臺一事,「表達誠摯歡迎之意」。
蔡英文當局一直把發展臺美關係作為其重要「政績」。據中時電子報7日報導,臺「行政院長」蘇貞昌當天在主持「行政院會」時表示,蔡英文上任後,臺美之間有非常重大的進展,美國除了通過多項對臺軍售案,也通過多項友臺法案,例如去年3月籤署協助臺灣參與國際組織的「臺北法案」,兩個星期前也剛籤署呼籲對臺軍售常態化的「臺灣保證法」。臺美的關係比以前更公開、制度化,雙方高層互動也更頻繁,等等。
不過,隨著美國進入政權最後交接期,臺灣當局也開始小心翼翼維繫對美關係的「兩黨平衡」。針對美國《國家利益》雜誌不久前刊登文章指出,1月20日政權交接前,川普、蓬佩奧等人「此刻應是來臺訪問的時間點」,臺灣「外交部」第一時間回應稱「沒規劃、沒討論」。7日,川普的支持者闖入國會和警察等安保人員對峙,引發國會現場暴動,吳釗燮也對此表示「遺憾」。許多臺灣網友留言嘲諷臺當局:「是遺憾暴衝還是遺憾警察開槍?」「外交部倒戈了喔」,「居然不是撐川普,不撐一下特粉,真的愧對你們以前的堅持」。
拜登時代的臺美關係
香港《南華早報》7日引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政治學家宋文笛的分析稱,美臺政治軍事對話有助於深化雙方的非正式關係,但這是即將卸任的川普政府在拜登就職之前舉行的,這意味著川普政府對這項活動範圍的授權是有限的。聯合新聞網7日引用一位匿名民進黨人士的話說,美國公開臺美對話行程,當然可做很多詮釋,但目前正值美國新舊政府交接期間,「我方不宜過度解讀」。對於此次高調開場、低調收場的「政軍對話」,臺灣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說,美國與臺方若是真要溝通商議關鍵議題,不管疫情狀況如何嚴重,必然會親自前來當面會商。真是重要事,必然就是要關起門來當面談,哪有可能通過越洋視頻,冒著走漏風聲的危險,而且事先敲鑼打鼓來登場呢?這暗示會談內容和檔次也高不到哪裡去。
美國國會聯席會議7日確認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後,7日晚,臺「總統府」發出新聞稿稱,蔡英文已正式向拜登發出祝賀,並期盼未來臺美關係能夠持續深化。學者們普遍認為,臺美關係在川普下臺後不會有本質改變。臺灣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學者林穎佑對美媒說:「臺美之間(關係)是不會因政黨的轉換、或總統的轉換,而有很具體的變化的,很多政策可能還是有整體延續性的。」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文章稱,臺灣應該要準備川普時代之後出現的「天氣變化,而不是氣候變化」。拜登政府的國內政策也許優先於外交事務,直到美國能夠控制新冠疫情。拜登政府在與臺灣和其他盟友接觸時,將優先考慮「實質而非象徵意義」,在採取高調姿態方面則會「有所保留」。拜登提名的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去年5月曾撰文稱,「只要華盛頓在第一島鏈上保持強大的軍事地位,從越南、臺灣到日本的地區力量將試圖抵制而不是容納中國的崛起。」由此可以推斷,美國將繼續幫助臺灣增強其不對稱的軍事能力,加強臺灣對北京的防禦威懾——這是問題的「本質」。與此同時,拜登政府可能會在暗示自己與臺北的官方關係時更加謹慎,以避免在地緣政治熱點地區挑起直接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