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晚,我校第五屆「感動校園」學生人物頒獎典禮在大學生藝術中心禮堂舉行。我院「蒲公英」社會實踐團榮獲第五屆「感動校園」學生人物。
六千裡路,是行走不夠的堅守,三尺講臺,是書訴不盡的情愫。你們以課桌為床,與蚊蟲相伴,仰首是春,俯首是秋,「蒲」寫青春,築夢未來。蒲公英的種子愈飄愈遠,在貧瘠的土地上播種希望,那一封封飄回的來信,就是冬日最溫暖的告白。
團隊介紹
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蒲公英」社會實踐團隊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深入農村開展志願服務。作為外國語學院志願服務的品牌,實踐團建隊五年來,始終秉承著「在傳承中求創新」的理念,不斷拓展實踐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團隊獲獎情況
團隊自成立以來連續四年被評為「山東省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服務團隊「「山東理工大學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卓越服務團隊」;曾獲第五屆尋找全國大學生百強暑期實踐團隊優秀團隊;2019年山東省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一等獎等榮譽。
團隊事跡
「蒲公英」社會實踐團以鄉村支教活動為特色品牌項目,年復一年在最艱苦的環境下,以最真實的行動支持貧困地區教育事業,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更好地學習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幾年來,累計100多名志願者參與其中,支教行程3000多公裡、足跡遍布十餘個村莊、授課2688課時,1024名受教學生。形成了組織主導、師生參與、雙向教育的優秀學生團隊,成為充分發揮大學生實踐能力的精品實踐團。
蒲公英是可以飛翔的花,藉助風的力量繁衍生息,堅韌而又充滿力量——這是蒲公英的初衷。蒲公英的種子承載著理想、信念,成員們勇於擔當、勇於實踐,那一個個夏天,他們將汗水揮灑在三尺講臺,用知識打開孩子們心靈的天空。五年來,那些原有的閃光他們一直在堅守,原有的初衷愈發錚亮,他們揮灑的是汗水,播種的是希望。支教過程中,成員們始終堅持「寓教於樂」的理念開設支教課程,秉承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重視增強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多媒體教學以及「趣味課堂」是支教活動的重點。團隊成員授課時並不單一講授,而是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求真知,使他們真正參與到課程之中,從而對所學知識有更為深刻的認知。團隊成員利用PPT進行授課,同時引入網絡課程,通過慕課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範圍,從而對學生們所學知識進行更為細緻具體的講解。
課程之外,團隊成員對學生進行家訪,更為具體地了解當地學生的家庭境況,及時發現和總結學生生活及學習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從而進行因材施教。堅持支教的遠方,是希望和夢想,這一路上有感動、有淚水、有掌聲,實踐團成員收穫了支教地區兒童的信任和歡笑,收穫了充滿溫暖而催人奮進的力量。
隊員們在實踐過程中時刻關心著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及時和留守兒童溝通,通過親情陪伴,組織親子間趣味遊戲或進行素質拓展活動。支教期間天氣悶熱,有的孩子起了痱子,實踐隊員們為孩子們準備了痱子粉、蘆薈膠等物品,耐心地為孩子們擦拭。通過在留守兒童心中灑下愛的種子、打開他們的心扉,陪伴他們成長,讓他們不再感到孤單。
2020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疫情的影響給團隊支教活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他們迎難而上,調整支教方案,投身返家鄉社會實踐。在線下實地支教的同時,嘗試探索線上支教新模式。線下採用「一對一」結對幫扶新方式,開展英語、心理、傳統文化摺紙吉他等課程,線上則藉助騰訊會議等工具玩轉雲端課堂。團隊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注重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帶領學生「雲」參觀任常倫紀念館,以新穎的方式吸引孩子興趣,讓孩子懂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深層含義,自覺接受紅色教育,鞏固和升華理想信念。實踐團還藉助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公眾號,在課堂上與我校在校學生進行直播連線,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以第三視角,帶領當地學生參觀山東理工大學校園,向鄉村孩子展現山東理工大學的風採與魅力。家校合力共助成長,團隊成員及時與家長溝通反饋學生情況,建立了線上家訪新渠道。
驕陽似火,年輕的心則似驕陽,悉心呵護著每一顆幼苗。時光如流水,明亮而清澈,帶著五彩的記憶一去不復返。有人說,遇見不過是兩顆陌生的心相互碰撞,在某個特定的時間地點,遇到某個人或者是發生某些事,如蜻蜓點水般青澀,又如春風般溫馨。離別是短暫的,每次支教的暫時結束,都讓實踐團成員內心溼潤。支教給他們機會去完成一個樸素而單純的心願,去做一件神聖而高尚的事情。他們一路成長,一路收穫,在支教的路上播種知識的種子,讓孩子們在知識的海洋裡徜徉。「蒲公英」社會實踐團將繼續秉承「在傳承中求創新」的理念進行支教和調研活動,助力新農村,建設家鄉,他們的故事還在繼續。
「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幹」。當我們投入地去做一件事的時候,當我們用自己的能力去實踐,去幫助別人時,會有一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快樂。實踐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在這條路上,我們鍛鍊著,成長著,且歌且行。用實際行動踐行「無有人才」培養目標,用專業所學築夢留守兒童,讓他們的童年多一抹色彩。2020年的疫情對於我們來說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事實證明我們贏得了這次挑戰,也抓住了這次機遇,沒有放棄支教這件事。
雖然我們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我相信,我們有著去支教的熱情,有著去傳遞知識的渴望,我們心是連在一起的。這件事我們會一直做下去,這些孩子們也會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充分展示出隊員的思想素質和專業素養,成員們深入基層、紮根人民,在實踐中緊扣時代脈搏。團隊成員悉心籌備設計、深入發展調研,盡青春之力助力鄉村振興,投身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教育。
——英教1803班 田常偉
參與社會實踐不僅僅是一種選擇,更是是一種情懷,是一種責任。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有很多地區仍然沒有很好的教育條件,有些偏遠鄉下地區存在很多留守兒童,不僅得不到良好的教育,還嚴重缺乏家人的關愛,下鄉支教不僅能改造當地教育環境,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個提升自己,沉澱自己的過程。
7月30日我們的這個假期的實踐工作正式結束,孩子奶奶來接孩子,她感嘆說,教孩子學習都不要錢,怎麼會有這樣的好人啊,孩子跟我告別的時候說,等我上大學,我也要支教,我也要把一些能讓別人開心的東西給他們說。支教又是我們為社會貢獻自己力量的一條有效路徑,何樂而不為呢,但沒想到我們的行為,不僅給孩子和孩子家長帶來溫暖,還能把這種溫暖再傳遞給其他人。
支教時間雖短,但它彌足珍貴,我們難以忘懷。從孩子亮晶晶的眼睛裡,我們能看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多和孩子在一起,我們就能拋去一些世俗的偏見、陳舊的觀念,是這些充滿活力、對世界滿懷好奇的孩子們,讓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英教1802班 趙得恩
在參與支教的過程中,剛接觸孩子的時候 孩子很牴觸 ,不喜歡說話,問他問題也只是點頭搖頭。有一次放學的時候下大雨了,孩子沒帶傘 ,我和他一起回了家,他跟我說了謝謝,這也是我們破冰的節點。後來我感冒了,杯子裡沒水了,忙著準備沒時間接,上了個廁所回來發現杯子裡裝了溫熱的水,旁邊的紙上寫著注意身體。那一刻,感覺心中充滿了溫暖。能參與蒲公英社會實踐真的是難得的鍛鍊機會,也是極好的體驗。未來,我們一直在路上。
——英教1901班 于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是我參加「蒲公英」社會實踐團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後的感受。通過2020年暑期的實踐,我明白,實踐是新時代大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的必經之路。在實踐的道路上,我在鍛鍊、在成長,這一路,跌跌撞撞,且歌且行。
「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幹」。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往往只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實踐環節的重要性,這使得我們所學的理論知識未能與社會實踐進行緊密結合。而我們通過社會實踐,則可以緊密結合自身專業特色,從而令我們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得到鞏固和提高。
在本次的社會實踐中,我們還進行線下的調研走訪,同諸多群眾談心交流,從中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汲取了豐富的營養,理解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真正涵義,認識到只有到實踐中去、到基層去,把個人的命運同社會、同國家的命運的發展聯繫起來,才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正確之路。
——朝語1901班 趙潔
以支教之名,邂逅一份陪伴,積澱一份責任,收穫一份成長!「蒲公英」的故事還將繼續下去,信念的種子仍在繼續飄揚!
山東理工外國語學院
微信號:sdut_waiyuan
投稿郵箱:wyxyxinmeiti@163.com
本期編輯 | 新媒體工作室 宮夢軒 許晴瑜
責任編輯 | 全媒體中心 周佳佳
指導老師 | 王惠